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和郑君初次见面的场景:那是成都惯常的微凉春日,一个飘着轻柔细雨的傍晚,因为男女双方向室友公布了恋情,遂组织原本各不相干的两个寝室的人在学校西门外的东北菜馆聚餐。郑君正巧坐在我对面,恋爱的那对室友只顾着扭捏,搞得本来就不熟的大家都显得有些拘谨。幸而郑君是开朗逗乐的性格,一直在努力活跃气氛,我见状便也配合着他开玩笑,整场饭局终归其乐融融。
那晚过后,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想起一个理论:若能记得和某人初次遇见的场景,那么俩人的缘分就会长长久久。
我们念书的城市是有名的娱乐美食之都,铺天盖地的火锅店和琳琅满目的小吃不知促成了多少次两个寝室热闹的饭局。一开始,每次大家集体活动,郑君总是抓住机会向我表达欣赏之情,我有些恍惚,觉得自己身上并没有太过明显的闪光之处;但他的语气诚恳而真挚,久而久之,我也渐渐地关注起了他的一举一动。
他第一次单独约我,着实让我受到了惊吓,因为自己并非单身,而且原先了解过他也有一个千里之外的女友,所以即使心存悸动,却也不敢萌生任何非分之想。但在缘分面前,理智是那么不靠谱的东西——正在喝粥的我对着手机里“你吃晚饭了吗?”的短信,毫不犹豫地回复了“没有”。
于是便有了这第一次不被双方室友干扰的二人晚餐。郑君带我去了一家烤鱼店,在询问了我的喜好得到“随便”的答案后,他轻车熟路地对服务员说:“两斤多的黔鱼,微辣。”然后不看菜单,径直点了道“干煸四季豆”,又叫了两杯菠萝果啤。
所有的选择一气呵成,面对我略显拘谨且茫然的神色,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我特别喜欢这家的烤鱼,经常和师兄过来吃,好像服务员都认识我了,哈哈……而且烤鱼做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会先上四季豆,这样边吃边等,感觉没多久烤鱼就好了。”
我附和着笑笑——原来又是一个有趣的“吃货”呢。
二
那次“烤鱼邀约”后,我们算是正式成为了朋友。他学兽医,我念哲学,不是同学院同专业,接触的机会很少,每周只有一堂选修课的时间算是交集,不怎么专心听讲的我们总是坐在教室的末排聊天,碍于旁边还有各自的室友,交流的内容也仅限于瞎扯淡,即便如此,我仍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可靠的朋友。我觉得,他也这样想。
众所周知,成都的闲适早已成为举世皆晓的名片,而整个成都的悠闲,仿佛都微缩在绵长而温润的春天里了。研一的课程不算很紧,于是空余出了许多时间游逛。得益于方便的区位优势,从学校西门出去,溜达10分钟便抵达锦里永远人潮鼎沸的入口,那是闭上眼都不会走丢的熟悉街巷。我经常独自穿过如织的人潮,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蜿蜒前行。
自从认识郑君,“遛弯儿”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专利。每次跟他“约饭”后,都要趁着轻柔的晚风走一走,有时就在学校操场,有时会穿过藏族饰品一条街抵达锦里,还有时仅仅为了品尝一道他向我推荐的美味小吃,而辗转附近的大街小巷……我俩凭借“实验室发工资了”或“课题经费到账了”等理由,吃遍了学校附近的火锅店、烧烤铺、西餐厅……成都的美食种类繁多、名不虚传,大概连吃一整年也不会重样;可我俩偏偏对“烤鱼”情有独钟,虽然偶尔也会换换口味,但一起享用最多的,还是麻辣鲜香的烤鱼。
两三斤左右的黔鱼或草鱼,每次都要微辣口味;端上来的时候还在“嗞嗞”冒着香气的轻响。焦脆和鲜嫩混合的鱼肉,总要扒拉开层层覆盖的洋葱、黄瓜、西芹、红椒、土豆等菜色后,方才送入口中细嚼慢咽。一面用舌头灵巧地剔出细刺,一面含混不清地聊天。对于在这座无辣不欢的城市里生活了两年多的我们来说,烤鱼的味型只能算得上中规中矩,仿佛融合了本土和外来的种种特点后,以最兼容并包的状态呈现给食客们,至少,让我俩都能从中品尝到些许各自家乡的味道。
独在异乡求学,起初很长一段日子,都觉得生活在这样一座以娱乐和美食著称的悠闲之城,却始终与孤独为邻;遇到合拍的知己,说不心动是假的,“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洁的友谊”这个千古谜题,在我和郑君之间,默契地绝口不提;我们只是经常聊天,偶尔约饭,消磨着所剩无几的校园青春。
此外,我迅速和一直培养不出感情的男友分了手,对外界解释是因为始终爱不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
可是和郑君,连暧昧都不曾有过。
三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冬天,郑君要去德阳办事,我正好有空,于是陪他前往。清晨踩着夜色便出了门,为此我前晚激动得失了眠。虽然没有睡好,但很精神——毕竟,算是头一次和他的小旅行啊。
事情办得挺顺利,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陌生的城市里游走。后来很长一段日子,我总觉得那是记忆里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我们一起逛了一个冷清、诡异的小公园,一起在步行街用GPS非常不熟练地找美食,一起坐在火车站广场上玩“中国好学霸”……
以及那个在湖边草坪上席地而坐、聊天的温暖午后——是德阳最大规模的景区“东湖山”。有一方静谧辽阔的湖,游人稀少,植物涂着一层深秋独有的斑斓色彩,天气舒适得好似春日,而我的心情,早就如同盛夏般浮躁却羞赧。
我们还去看过2013年的成都车展,在很远的南三环,需要先坐公交车再倒地铁,45路车很挤,快到站那阵子甚至没有合适的手扶杆,于是我只得在摇摇晃晃中挽着他的右臂,双手紧紧攥着他黑色的西装袖口,那短短的几分钟仿佛小清新电影里的桥段,我幻想着我们是这尘世中最渺小的存在,却因为“在一起”而显得底气十足,仿佛瞬间拥有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不等我遐想一番,就该下车了。
幸福总是稍纵即逝,如履薄冰。
终于抵达展览场地,买了票向里走,郑君按捺不住兴奋的神色开心得合不拢嘴,我突然觉得他也有如此孩子气的一面,这是多么难得的新发现。 总共9个场馆,走下来足足3小时,面对他关切的询问:“会不会很累?”我笑着摆摆手说:“没事儿,走路是我的强项呀。”心里暗自嘀咕就算脚很痛也值得,谁让我那么喜欢和你在一起。
那天回到学校后,我们“按照惯例”又去吃了顿烤鱼。其间一个小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郑君曾说过烤鱼最美味的部位是脊背上的肉,我并没有在意过这一细节,每次都稀里糊涂夹起一块鱼肉就往嘴里送。而这次,他小心翼翼地挑出“烤鱼之精华”执意递给了我,我下意识地婉拒:“不用不用,你吃吧。”话音未落就被他柔声打断:“最好吃的东西当然要给最……”
那句完整的话如鲠在喉,我慌忙垂下眼皮故作镇静地吃鱼肉,他则在短暂的冷场后迅速开启了另一个话题。
我们永远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各自怀着相见恨晚的心情,用炽热却理智的灵魂,拿捏着恰到好处的分寸。
四
可我知道,郑君并不爱我,他只是拿我当很好的朋友,在某一时段、某一场景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陪伴他,帮助他,慰藉他;在无聊、憋闷、艰难的时刻相互分担,起到一定程度的排解作用;在愉悦、幸福、闲适的时刻能够吃吃饭、扯扯淡,分享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那么我呢?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何必想太多。
我曾以为我们是双曲线,无限靠近却不能相交,相互吸引又相互克制;现在才终于不得不承认其实根本就是平行线,只有相互眺望的资格,遥远相伴,驶向各自的征途。
毕业时分,最后一次跟他吃饭,却是在一家牛排店。因为彼此都有其他杂事的缘故,那顿饭吃得异常匆忙而心不在焉;没有臆想的掏心掏肺把酒话离愁,只有沉默地切牛排声。我记得跟他说了句:“结婚的话,要通知我哦!”
3年的蓉城岁月,就在我们的插科打诨中浑浑噩噩地过去了。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春熙路、学校附近的罗马假日广场、芭夯兔、肖家河烧烤、江油肥肠、巴蜀大宅门火锅、老麻抄手……还有那家我们情有独钟的烤鱼店,留下了太多专属青春的美好回忆。
五
毕业后,我还回过成都几次,那个永远被麻辣火锅和丰富小吃占领的地方,那个收藏过3年青春和少女悸动的城市。穿过重重冒菜、抄手、蹄花、兔头、担担面、钵钵鸡……围追堵截般的诱惑,我却一定要去吃一顿烤鱼。还是熟悉的店面,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习惯在等待烤鱼上桌的时间里吃着干煸四季豆、喝着大杯的菠萝果啤……曾经和郑君吃吃喝喝散步吐槽的日子,已成了我心底的独家记忆。
有一次,我在下班的公交车上看见了那家烤鱼店的新开连锁店,下意识地摸出手机,想要告诉郑君“我的城市也有了你喜欢的烤鱼品牌呢”。句子打了一半,又逐字删掉。
也许,不打扰,就是我给他最后的温柔,和怀念。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郑君和我就像两束短暂的光芒,却在转身离去后,留下了漫长的余晖。那些有泪有笑的青春岁月,就让烤鱼帮我们记住吧。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和郑君初次见面的场景:那是成都惯常的微凉春日,一个飘着轻柔细雨的傍晚,因为男女双方向室友公布了恋情,遂组织原本各不相干的两个寝室的人在学校西门外的东北菜馆聚餐。郑君正巧坐在我对面,恋爱的那对室友只顾着扭捏,搞得本来就不熟的大家都显得有些拘谨。幸而郑君是开朗逗乐的性格,一直在努力活跃气氛,我见状便也配合着他开玩笑,整场饭局终归其乐融融。
那晚过后,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想起一个理论:若能记得和某人初次遇见的场景,那么俩人的缘分就会长长久久。
我们念书的城市是有名的娱乐美食之都,铺天盖地的火锅店和琳琅满目的小吃不知促成了多少次两个寝室热闹的饭局。一开始,每次大家集体活动,郑君总是抓住机会向我表达欣赏之情,我有些恍惚,觉得自己身上并没有太过明显的闪光之处;但他的语气诚恳而真挚,久而久之,我也渐渐地关注起了他的一举一动。
他第一次单独约我,着实让我受到了惊吓,因为自己并非单身,而且原先了解过他也有一个千里之外的女友,所以即使心存悸动,却也不敢萌生任何非分之想。但在缘分面前,理智是那么不靠谱的东西——正在喝粥的我对着手机里“你吃晚饭了吗?”的短信,毫不犹豫地回复了“没有”。
于是便有了这第一次不被双方室友干扰的二人晚餐。郑君带我去了一家烤鱼店,在询问了我的喜好得到“随便”的答案后,他轻车熟路地对服务员说:“两斤多的黔鱼,微辣。”然后不看菜单,径直点了道“干煸四季豆”,又叫了两杯菠萝果啤。
所有的选择一气呵成,面对我略显拘谨且茫然的神色,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我特别喜欢这家的烤鱼,经常和师兄过来吃,好像服务员都认识我了,哈哈……而且烤鱼做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会先上四季豆,这样边吃边等,感觉没多久烤鱼就好了。”
我附和着笑笑——原来又是一个有趣的“吃货”呢。
二
那次“烤鱼邀约”后,我们算是正式成为了朋友。他学兽医,我念哲学,不是同学院同专业,接触的机会很少,每周只有一堂选修课的时间算是交集,不怎么专心听讲的我们总是坐在教室的末排聊天,碍于旁边还有各自的室友,交流的内容也仅限于瞎扯淡,即便如此,我仍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可靠的朋友。我觉得,他也这样想。
众所周知,成都的闲适早已成为举世皆晓的名片,而整个成都的悠闲,仿佛都微缩在绵长而温润的春天里了。研一的课程不算很紧,于是空余出了许多时间游逛。得益于方便的区位优势,从学校西门出去,溜达10分钟便抵达锦里永远人潮鼎沸的入口,那是闭上眼都不会走丢的熟悉街巷。我经常独自穿过如织的人潮,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蜿蜒前行。
自从认识郑君,“遛弯儿”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专利。每次跟他“约饭”后,都要趁着轻柔的晚风走一走,有时就在学校操场,有时会穿过藏族饰品一条街抵达锦里,还有时仅仅为了品尝一道他向我推荐的美味小吃,而辗转附近的大街小巷……我俩凭借“实验室发工资了”或“课题经费到账了”等理由,吃遍了学校附近的火锅店、烧烤铺、西餐厅……成都的美食种类繁多、名不虚传,大概连吃一整年也不会重样;可我俩偏偏对“烤鱼”情有独钟,虽然偶尔也会换换口味,但一起享用最多的,还是麻辣鲜香的烤鱼。
两三斤左右的黔鱼或草鱼,每次都要微辣口味;端上来的时候还在“嗞嗞”冒着香气的轻响。焦脆和鲜嫩混合的鱼肉,总要扒拉开层层覆盖的洋葱、黄瓜、西芹、红椒、土豆等菜色后,方才送入口中细嚼慢咽。一面用舌头灵巧地剔出细刺,一面含混不清地聊天。对于在这座无辣不欢的城市里生活了两年多的我们来说,烤鱼的味型只能算得上中规中矩,仿佛融合了本土和外来的种种特点后,以最兼容并包的状态呈现给食客们,至少,让我俩都能从中品尝到些许各自家乡的味道。
独在异乡求学,起初很长一段日子,都觉得生活在这样一座以娱乐和美食著称的悠闲之城,却始终与孤独为邻;遇到合拍的知己,说不心动是假的,“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洁的友谊”这个千古谜题,在我和郑君之间,默契地绝口不提;我们只是经常聊天,偶尔约饭,消磨着所剩无几的校园青春。
此外,我迅速和一直培养不出感情的男友分了手,对外界解释是因为始终爱不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
可是和郑君,连暧昧都不曾有过。
三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冬天,郑君要去德阳办事,我正好有空,于是陪他前往。清晨踩着夜色便出了门,为此我前晚激动得失了眠。虽然没有睡好,但很精神——毕竟,算是头一次和他的小旅行啊。
事情办得挺顺利,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陌生的城市里游走。后来很长一段日子,我总觉得那是记忆里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我们一起逛了一个冷清、诡异的小公园,一起在步行街用GPS非常不熟练地找美食,一起坐在火车站广场上玩“中国好学霸”……
以及那个在湖边草坪上席地而坐、聊天的温暖午后——是德阳最大规模的景区“东湖山”。有一方静谧辽阔的湖,游人稀少,植物涂着一层深秋独有的斑斓色彩,天气舒适得好似春日,而我的心情,早就如同盛夏般浮躁却羞赧。
我们还去看过2013年的成都车展,在很远的南三环,需要先坐公交车再倒地铁,45路车很挤,快到站那阵子甚至没有合适的手扶杆,于是我只得在摇摇晃晃中挽着他的右臂,双手紧紧攥着他黑色的西装袖口,那短短的几分钟仿佛小清新电影里的桥段,我幻想着我们是这尘世中最渺小的存在,却因为“在一起”而显得底气十足,仿佛瞬间拥有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不等我遐想一番,就该下车了。
幸福总是稍纵即逝,如履薄冰。
终于抵达展览场地,买了票向里走,郑君按捺不住兴奋的神色开心得合不拢嘴,我突然觉得他也有如此孩子气的一面,这是多么难得的新发现。 总共9个场馆,走下来足足3小时,面对他关切的询问:“会不会很累?”我笑着摆摆手说:“没事儿,走路是我的强项呀。”心里暗自嘀咕就算脚很痛也值得,谁让我那么喜欢和你在一起。
那天回到学校后,我们“按照惯例”又去吃了顿烤鱼。其间一个小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郑君曾说过烤鱼最美味的部位是脊背上的肉,我并没有在意过这一细节,每次都稀里糊涂夹起一块鱼肉就往嘴里送。而这次,他小心翼翼地挑出“烤鱼之精华”执意递给了我,我下意识地婉拒:“不用不用,你吃吧。”话音未落就被他柔声打断:“最好吃的东西当然要给最……”
那句完整的话如鲠在喉,我慌忙垂下眼皮故作镇静地吃鱼肉,他则在短暂的冷场后迅速开启了另一个话题。
我们永远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各自怀着相见恨晚的心情,用炽热却理智的灵魂,拿捏着恰到好处的分寸。
四
可我知道,郑君并不爱我,他只是拿我当很好的朋友,在某一时段、某一场景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陪伴他,帮助他,慰藉他;在无聊、憋闷、艰难的时刻相互分担,起到一定程度的排解作用;在愉悦、幸福、闲适的时刻能够吃吃饭、扯扯淡,分享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那么我呢?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何必想太多。
我曾以为我们是双曲线,无限靠近却不能相交,相互吸引又相互克制;现在才终于不得不承认其实根本就是平行线,只有相互眺望的资格,遥远相伴,驶向各自的征途。
毕业时分,最后一次跟他吃饭,却是在一家牛排店。因为彼此都有其他杂事的缘故,那顿饭吃得异常匆忙而心不在焉;没有臆想的掏心掏肺把酒话离愁,只有沉默地切牛排声。我记得跟他说了句:“结婚的话,要通知我哦!”
3年的蓉城岁月,就在我们的插科打诨中浑浑噩噩地过去了。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春熙路、学校附近的罗马假日广场、芭夯兔、肖家河烧烤、江油肥肠、巴蜀大宅门火锅、老麻抄手……还有那家我们情有独钟的烤鱼店,留下了太多专属青春的美好回忆。
五
毕业后,我还回过成都几次,那个永远被麻辣火锅和丰富小吃占领的地方,那个收藏过3年青春和少女悸动的城市。穿过重重冒菜、抄手、蹄花、兔头、担担面、钵钵鸡……围追堵截般的诱惑,我却一定要去吃一顿烤鱼。还是熟悉的店面,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习惯在等待烤鱼上桌的时间里吃着干煸四季豆、喝着大杯的菠萝果啤……曾经和郑君吃吃喝喝散步吐槽的日子,已成了我心底的独家记忆。
有一次,我在下班的公交车上看见了那家烤鱼店的新开连锁店,下意识地摸出手机,想要告诉郑君“我的城市也有了你喜欢的烤鱼品牌呢”。句子打了一半,又逐字删掉。
也许,不打扰,就是我给他最后的温柔,和怀念。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郑君和我就像两束短暂的光芒,却在转身离去后,留下了漫长的余晖。那些有泪有笑的青春岁月,就让烤鱼帮我们记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