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往往要求“文体自选”,绝大多数的考生会写一篇议论文,但分数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当为考生对举例论证的处理失当,以致影响了文章的最终得分。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几乎每一篇议论文都要运用这种方法,但并不是文中有了事例,考生就一定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考生还需要精心地处理事例。
误区一 使用命题材料作论据
例1 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扮演憨豆先生的艾金森因患有严重的口吃,在剧中极少说话,为了不影响喜剧的效果,他决定用表情和动作来弥补。他每天都在镜子前研究自己,揣摩最佳的幽默效果。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努力,最后他成为世界级的喜剧明星。艾金森用勤奋努力弥补了自身口吃的缺点,试想,如果艾金森不懂得勤奋努力,他这样一个口吃严重的人怎么会成为喜剧明星呢?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用艾金森的事例来证明“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的分论点。考生选用的例子是恰当的,但是艾金森的事例却出自本次作文的命题材料(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即命题材料)。命题材料是作文立意的依据,考生写作时怎么还能拿它来当论据使用呢?
【矫正策略】考生用命题材料作论据,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要想矫正这种失当现象,根本的办法是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素材。可将原文改为:
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少年时考取了当时名望极高的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可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倒数第一。此后,童第周勤奋努力,每晚都在昏黄的路灯下学习到深夜,到高三的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校长,从来没有见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正是勤奋努力弥补了童第周学习上的不足,这也是他日后在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就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用童第周的事例替换命题材料中艾金森的例子,是因为童第周的事例可以充分论证“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这一分论点。
误区二 所选事例不能证明论点或分论点
例2 著名作家席慕蓉在中学时期怎么也学不好代数,班里代数考试的倒数第一一直被她占据,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所没有代数课的学校。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她终于找到一所没有代数课的学校,在那所学校里,她找回了学习的热情和希望,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作家。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是作者用来证明“学会选择性忽视”这一论点的,“选择性忽视”指的是“该放棄时放弃,该执着时执着,筛选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席慕蓉的代数成绩差,无论她是否忽视,这都是她无法回避的,只能说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应该扬长避短。这个事例“天然”不适合用来证明“学会选择性忽视”的论点,而举例不当是这篇作文的“硬伤”。当然,例2在表达上也有不当之处。
【矫正策略】出现这种情况,考生只能另寻适合的事例替代,但一定要对已有的原始素材进行甄别,选用与所要论证的论点或分论点契合的事例。要想矫正这种失当现象,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摘抄素材,还要在摘抄时对素材进行分析,写下适合它的话题或观点,以备将来使用时能快速“检索”出来。可将原文改为:
乐观的人在生活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之所以乐观,是因为他们懂得筛选,并懂得忽视那些不快乐的事情。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美丽的舞蹈老师廖智不仅失去了双腿,还失去了年仅两岁的孩子,沉痛的打击令她痛不欲生,但她没有就此沉沦,她选择忽视身体的残疾和心灵的痛苦,戴上假肢,重返舞台。她还多次参加赈灾义演活动,甚至参加了上海的马拉松比赛。廖智对她的人生进行了筛选,她学会了选择性忽视,不仅使自己获得了新生,也感动了无数国人,人们钦佩地称呼她为“残疾女神”。
筛选出乐观的心态,忽视消极的心态,这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这段文字选取廖智的事例来证明“学会选择性忽视”这一论点,廖智“选择忽视身体的残疾和心灵的痛苦”的事例不仅与论点契合,它还成为论点成立的有力支撑。
误区三 叙述的事例倾向性不明
虽然考生所选的事例能够证明观点,但由于所述的事例过于简略,叙述时不能紧紧围绕观点来展开,以至于叙述的事例的倾向性不是直指论点或分论点,这就使得举例论证的效用大打折扣。
例3 文学大师沈从文,为文之路颇为不顺,他在“文革”中遭受打击,在奢望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遇见绝望,就是在这种往复的生活中,他最终成为文学大师。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是想用沈从文的事例来证明“艰难的境遇虽然让人备尝艰辛,但是也磨炼了我们,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别样的光彩”这一论点。考生选择的事例是恰当的,但是叙述沈从文的事例过于简略,只是用“在奢望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遇见绝望”一带而过,因而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矫正策略】既然事例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那么考生在叙述时就要写出能够证明论点的事例,方能令人信服。在叙述事例时,考生不能照抄原始素材,而是要选择能够证明观点的部分内容,叙述的语言也要有明确的倾向性。原文可改为:
文学大师沈从文,为文之路颇为不顺,最终才有所成就。他在“文革”中遭受打击,被抄家,游街,被批斗,下放干校,甚至被发配去打扫女厕所,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备受折磨。在艰难的处境中,沈从文坚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历经二十余年,最终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这本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至今仍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艰难的处境不仅没有压垮沈从文,反而成就了一代学术大师。
改动之后,沈从文的坎坷不幸有了具体的阐释,并且在叙述时倾向明确,照应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强化了文章的论证力度,语言简练而不失准确。
误区四 事例数量不足,类型单调
丰富是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而丰富常常表现为素材数量的充沛。大多数考生的议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用两个事例来支撑的,而且这两个事例还常常是同一个类型,即考生通常选取两个正面的事例对观点加以证明。这种写法固然容易,但缺少了充沛的事实论据,内容单薄,论证较为片面。 例4 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胸襟。楚汉之争时,项羽派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并叮嘱他说:“成皋易守难攻,如果刘邦来犯,你只需坚守,不可出战。”曹咎点头答应。刘邦来攻城,并命战士在河岸边大骂曹咎,这让急功近利、想要加官晋爵的曹咎失去了理智。他带兵杀出了城,结果遭到了汉军的伏击,成皋失守,曹咎在绝望中自杀了。如果曹咎没有被名利所羁绊,那么他便可能获得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楚汉之争的结果很可能就大有不同。修补心灵的漏洞,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胸襟。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是作者为了证明“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胸襟”这一分论点的,考生列举了项羽的手下大司马曹咎兵败这样一个反面的例子,虽然能够证明分论点,但是内容略显单薄,若是再加上一个正面的例子,互相对照,论证效果会更好。
【矫正策略】要想改变“用两个正面的事例撑起议论文的主体部分”的通常写法,考生可设置分论点,用分论点打开局面,在每个分论点的后面尽可能地列举两到三个典型的事例。设想一下,一篇議论文一般设置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后面再选择两到三个事例的话,一篇文章就有六到九个典型的事例,这样文章的内容就能丰富起来了。再者,积累素材时考生不能只关注正面的事例,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反面的事例,正反对比,使论证更显严密。原文可改为:
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气度与胸襟。楚汉之争时,项羽派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成皋本来易守难攻,但急功近利、想要加官晋爵的曹咎不堪忍受刘邦的羞辱,失去了理智,出城迎战,最后成皋失守,曹咎在绝望中自杀。同样是面对羞辱,诸葛亮为激司马懿出战,给他送来女人的衣服,但司马懿毫不在意,不是他不愤怒,而是他懂得隐忍,懂得修复自己内心不理智的漏洞。正是这种勇于修补内心漏洞的气度,使司马懿在乱世中虽然几起几落,却能寿终正寝。由此可见,修补心灵的漏洞,不仅是一种生存能力,更是在乱世中乃至在当今这个充满欲望的世界中卓然独立的一种气度与胸襟。
这段文字要论证的分论点是“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气度与胸襟”,选择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既拓展了考生思维的宽度,又使得分论点更加令人信服。
除此之外,议论文的语言一般要求简洁、朴实、准确、严密,考生若是能在鲜明、生动上有所表现,那就是上乘之作了。考生在写作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尤其是在表述论点或分论点时更是如此,在其后叙述事例、分析事理时措辞也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文章自然地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几乎每一篇议论文都要运用这种方法,但并不是文中有了事例,考生就一定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考生还需要精心地处理事例。
误区一 使用命题材料作论据
例1 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扮演憨豆先生的艾金森因患有严重的口吃,在剧中极少说话,为了不影响喜剧的效果,他决定用表情和动作来弥补。他每天都在镜子前研究自己,揣摩最佳的幽默效果。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努力,最后他成为世界级的喜剧明星。艾金森用勤奋努力弥补了自身口吃的缺点,试想,如果艾金森不懂得勤奋努力,他这样一个口吃严重的人怎么会成为喜剧明星呢?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用艾金森的事例来证明“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的分论点。考生选用的例子是恰当的,但是艾金森的事例却出自本次作文的命题材料(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即命题材料)。命题材料是作文立意的依据,考生写作时怎么还能拿它来当论据使用呢?
【矫正策略】考生用命题材料作论据,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要想矫正这种失当现象,根本的办法是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素材。可将原文改为:
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少年时考取了当时名望极高的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可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倒数第一。此后,童第周勤奋努力,每晚都在昏黄的路灯下学习到深夜,到高三的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校长,从来没有见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正是勤奋努力弥补了童第周学习上的不足,这也是他日后在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就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用童第周的事例替换命题材料中艾金森的例子,是因为童第周的事例可以充分论证“勤奋努力能弥补不足,完善自我”这一分论点。
误区二 所选事例不能证明论点或分论点
例2 著名作家席慕蓉在中学时期怎么也学不好代数,班里代数考试的倒数第一一直被她占据,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所没有代数课的学校。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她终于找到一所没有代数课的学校,在那所学校里,她找回了学习的热情和希望,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作家。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是作者用来证明“学会选择性忽视”这一论点的,“选择性忽视”指的是“该放棄时放弃,该执着时执着,筛选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席慕蓉的代数成绩差,无论她是否忽视,这都是她无法回避的,只能说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应该扬长避短。这个事例“天然”不适合用来证明“学会选择性忽视”的论点,而举例不当是这篇作文的“硬伤”。当然,例2在表达上也有不当之处。
【矫正策略】出现这种情况,考生只能另寻适合的事例替代,但一定要对已有的原始素材进行甄别,选用与所要论证的论点或分论点契合的事例。要想矫正这种失当现象,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摘抄素材,还要在摘抄时对素材进行分析,写下适合它的话题或观点,以备将来使用时能快速“检索”出来。可将原文改为:
乐观的人在生活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之所以乐观,是因为他们懂得筛选,并懂得忽视那些不快乐的事情。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美丽的舞蹈老师廖智不仅失去了双腿,还失去了年仅两岁的孩子,沉痛的打击令她痛不欲生,但她没有就此沉沦,她选择忽视身体的残疾和心灵的痛苦,戴上假肢,重返舞台。她还多次参加赈灾义演活动,甚至参加了上海的马拉松比赛。廖智对她的人生进行了筛选,她学会了选择性忽视,不仅使自己获得了新生,也感动了无数国人,人们钦佩地称呼她为“残疾女神”。
筛选出乐观的心态,忽视消极的心态,这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这段文字选取廖智的事例来证明“学会选择性忽视”这一论点,廖智“选择忽视身体的残疾和心灵的痛苦”的事例不仅与论点契合,它还成为论点成立的有力支撑。
误区三 叙述的事例倾向性不明
虽然考生所选的事例能够证明观点,但由于所述的事例过于简略,叙述时不能紧紧围绕观点来展开,以至于叙述的事例的倾向性不是直指论点或分论点,这就使得举例论证的效用大打折扣。
例3 文学大师沈从文,为文之路颇为不顺,他在“文革”中遭受打击,在奢望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遇见绝望,就是在这种往复的生活中,他最终成为文学大师。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是想用沈从文的事例来证明“艰难的境遇虽然让人备尝艰辛,但是也磨炼了我们,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别样的光彩”这一论点。考生选择的事例是恰当的,但是叙述沈从文的事例过于简略,只是用“在奢望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遇见绝望”一带而过,因而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矫正策略】既然事例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那么考生在叙述时就要写出能够证明论点的事例,方能令人信服。在叙述事例时,考生不能照抄原始素材,而是要选择能够证明观点的部分内容,叙述的语言也要有明确的倾向性。原文可改为:
文学大师沈从文,为文之路颇为不顺,最终才有所成就。他在“文革”中遭受打击,被抄家,游街,被批斗,下放干校,甚至被发配去打扫女厕所,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备受折磨。在艰难的处境中,沈从文坚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历经二十余年,最终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这本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至今仍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艰难的处境不仅没有压垮沈从文,反而成就了一代学术大师。
改动之后,沈从文的坎坷不幸有了具体的阐释,并且在叙述时倾向明确,照应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强化了文章的论证力度,语言简练而不失准确。
误区四 事例数量不足,类型单调
丰富是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而丰富常常表现为素材数量的充沛。大多数考生的议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用两个事例来支撑的,而且这两个事例还常常是同一个类型,即考生通常选取两个正面的事例对观点加以证明。这种写法固然容易,但缺少了充沛的事实论据,内容单薄,论证较为片面。 例4 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胸襟。楚汉之争时,项羽派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并叮嘱他说:“成皋易守难攻,如果刘邦来犯,你只需坚守,不可出战。”曹咎点头答应。刘邦来攻城,并命战士在河岸边大骂曹咎,这让急功近利、想要加官晋爵的曹咎失去了理智。他带兵杀出了城,结果遭到了汉军的伏击,成皋失守,曹咎在绝望中自杀了。如果曹咎没有被名利所羁绊,那么他便可能获得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楚汉之争的结果很可能就大有不同。修补心灵的漏洞,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胸襟。
【名师诊断】这段文字是作者为了证明“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胸襟”这一分论点的,考生列举了项羽的手下大司马曹咎兵败这样一个反面的例子,虽然能够证明分论点,但是内容略显单薄,若是再加上一个正面的例子,互相对照,论证效果会更好。
【矫正策略】要想改变“用两个正面的事例撑起议论文的主体部分”的通常写法,考生可设置分论点,用分论点打开局面,在每个分论点的后面尽可能地列举两到三个典型的事例。设想一下,一篇議论文一般设置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后面再选择两到三个事例的话,一篇文章就有六到九个典型的事例,这样文章的内容就能丰富起来了。再者,积累素材时考生不能只关注正面的事例,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反面的事例,正反对比,使论证更显严密。原文可改为:
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气度与胸襟。楚汉之争时,项羽派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成皋本来易守难攻,但急功近利、想要加官晋爵的曹咎不堪忍受刘邦的羞辱,失去了理智,出城迎战,最后成皋失守,曹咎在绝望中自杀。同样是面对羞辱,诸葛亮为激司马懿出战,给他送来女人的衣服,但司马懿毫不在意,不是他不愤怒,而是他懂得隐忍,懂得修复自己内心不理智的漏洞。正是这种勇于修补内心漏洞的气度,使司马懿在乱世中虽然几起几落,却能寿终正寝。由此可见,修补心灵的漏洞,不仅是一种生存能力,更是在乱世中乃至在当今这个充满欲望的世界中卓然独立的一种气度与胸襟。
这段文字要论证的分论点是“修补心灵的漏洞,是一种气度与胸襟”,选择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既拓展了考生思维的宽度,又使得分论点更加令人信服。
除此之外,议论文的语言一般要求简洁、朴实、准确、严密,考生若是能在鲜明、生动上有所表现,那就是上乘之作了。考生在写作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尤其是在表述论点或分论点时更是如此,在其后叙述事例、分析事理时措辞也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文章自然地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