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周清、屈梅老师的教学设计用A表示,陈耀忠老师的教学设计用B表示,张男老师的教学设计用C表示。)
三篇教学设计分别依据了不同版本的教材。A设计依据的是“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第二册(B版)》;B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教科书《高中数学(必修2)》;C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必修2(A版)》。虽然教师们选用的教材不同,但三篇设计都自觉地渗透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具体叙述如下。
1.教学目标的确定已从“双基目标”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三位设计者都深入钻研大纲(课程标准)、领悟大纲(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都瞻前顾后地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分清重、难点;都能从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出发,知晓各自学生的学情实际。如设计A是教学大纲的教学体现,明确教学重、难点为直线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以及证明。设计B、C已是“课程标准”的教学体现,渗透“培养几何直观能力不仅仅是几何课程的任务,而且是整个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并明确教学重、难点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以及归纳发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将出现一标多本,教材呈现多样化。三篇设计的教学理念将从教教材向使用教材、创新教材转变。设计A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引入镜面对称,启发学生完成判断定理的证明。设计B、C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实际——旗杆在阳光下随着时间变化、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所成的角度的变化,并顺手将教材立于桌面观察与思考,归纳探索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教学中渗透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生活化、应用化充分体现,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就在我身边,让数学技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
3.三篇设计都注重课题的引入、问题情境的创新,让学生置身于处处充满数学的生活实际之中,充分感知几何直观,同时把生活中的数学适时抽象化。设计A通过课件展示,直观感受生活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实际。通过师生、生生观察交流,逐步形成定义;设计B通过情景1书立于桌面的观察思考,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通过情景2面对国旗的思考,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C承上启下由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引入,操作环节同设计B。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篇设计都抓住了课题引入的情境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充满激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深入到课堂的探究中去。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设计A针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高度抽象性及其定理证明的严密逻辑性,做了探索实验1,试图从定义过渡到定理,从具体实验(折纸)操作抽象出定理及数学符号化语言,让学生经过感受、体验和思考,并积极动手参与,为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提供有效途径;设计B、C针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发现,通过情境设置,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置身于适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活动猜测归纳出“判定定理”。
5.在教学方法上,三篇教学设计在研究中学和在研究中教都有所体现,逐步渗透了“数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本节课的重要定义是直线与平面垂直,重要定理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三位教师共同设计了直观感知、猜测归纳、思辨确认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定义(定理)产生过程,初步理解了图形直观与数学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的研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6.实验不是物理、化学的专利,三篇教学设计都纳入了折纸实验,而且提问的角度又各有千秋。
设计A: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ABC,过Δ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在桌面内),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设计B:将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ABC过其顶点A翻折,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折痕与桌面的位置关系,看看哪位同学最先使折痕与桌面垂直,并观察此时折痕有什么特殊。
设计C:将三角形纸片ABC过其一顶点A翻折,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CD与桌面接触),观察折痕与桌面的位置关系,看看哪位同学先发现垂直的条件。
通读三篇教学设计对于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新课程、新理论的机会。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学课堂一改原来的沉闷气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与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深感高中数学教学后生可畏,研究三篇设计也谈点想法,以求共同提高。
其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但我想这是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课程总体目标。设计A、B的教学目标表述过于繁杂、程式化,缺乏针对性,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的目标,有的放之四海皆标准,放在哪一节好似都可有可无。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应该是具体一点便于落实,实在一点便于操作,明晰一点便于形成。
其二,“双基”教学可谓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长项,如何传承与发展?我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人,设计B、C中的双基落实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未见有效的措施。俗话说:识记通向理解,熟练提高效率,变式促进掌握。一节课下来,应该有一点教学新意,有一些知识落实。
三篇教学设计分别依据了不同版本的教材。A设计依据的是“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第二册(B版)》;B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教科书《高中数学(必修2)》;C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必修2(A版)》。虽然教师们选用的教材不同,但三篇设计都自觉地渗透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具体叙述如下。
1.教学目标的确定已从“双基目标”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三位设计者都深入钻研大纲(课程标准)、领悟大纲(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都瞻前顾后地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分清重、难点;都能从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出发,知晓各自学生的学情实际。如设计A是教学大纲的教学体现,明确教学重、难点为直线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以及证明。设计B、C已是“课程标准”的教学体现,渗透“培养几何直观能力不仅仅是几何课程的任务,而且是整个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并明确教学重、难点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以及归纳发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将出现一标多本,教材呈现多样化。三篇设计的教学理念将从教教材向使用教材、创新教材转变。设计A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引入镜面对称,启发学生完成判断定理的证明。设计B、C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实际——旗杆在阳光下随着时间变化、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所成的角度的变化,并顺手将教材立于桌面观察与思考,归纳探索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教学中渗透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生活化、应用化充分体现,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就在我身边,让数学技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
3.三篇设计都注重课题的引入、问题情境的创新,让学生置身于处处充满数学的生活实际之中,充分感知几何直观,同时把生活中的数学适时抽象化。设计A通过课件展示,直观感受生活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实际。通过师生、生生观察交流,逐步形成定义;设计B通过情景1书立于桌面的观察思考,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通过情景2面对国旗的思考,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C承上启下由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引入,操作环节同设计B。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篇设计都抓住了课题引入的情境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充满激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深入到课堂的探究中去。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设计A针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高度抽象性及其定理证明的严密逻辑性,做了探索实验1,试图从定义过渡到定理,从具体实验(折纸)操作抽象出定理及数学符号化语言,让学生经过感受、体验和思考,并积极动手参与,为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提供有效途径;设计B、C针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发现,通过情境设置,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置身于适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活动猜测归纳出“判定定理”。
5.在教学方法上,三篇教学设计在研究中学和在研究中教都有所体现,逐步渗透了“数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本节课的重要定义是直线与平面垂直,重要定理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三位教师共同设计了直观感知、猜测归纳、思辨确认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定义(定理)产生过程,初步理解了图形直观与数学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的研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6.实验不是物理、化学的专利,三篇教学设计都纳入了折纸实验,而且提问的角度又各有千秋。
设计A: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ABC,过Δ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在桌面内),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设计B:将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ABC过其顶点A翻折,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折痕与桌面的位置关系,看看哪位同学最先使折痕与桌面垂直,并观察此时折痕有什么特殊。
设计C:将三角形纸片ABC过其一顶点A翻折,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CD与桌面接触),观察折痕与桌面的位置关系,看看哪位同学先发现垂直的条件。
通读三篇教学设计对于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新课程、新理论的机会。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学课堂一改原来的沉闷气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与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深感高中数学教学后生可畏,研究三篇设计也谈点想法,以求共同提高。
其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但我想这是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课程总体目标。设计A、B的教学目标表述过于繁杂、程式化,缺乏针对性,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的目标,有的放之四海皆标准,放在哪一节好似都可有可无。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应该是具体一点便于落实,实在一点便于操作,明晰一点便于形成。
其二,“双基”教学可谓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长项,如何传承与发展?我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人,设计B、C中的双基落实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未见有效的措施。俗话说:识记通向理解,熟练提高效率,变式促进掌握。一节课下来,应该有一点教学新意,有一些知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