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遗留下来的“史书”,在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保护文物是每个国家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主要从文物的保管和陈列两个方面来探讨文物的保护。
【关键词】文物 陈列 保护 意识
文物的价值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些文物一旦被损害就再也不可能修复。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依赖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文物修复人员,还应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一、文物保护科学
文物保护科学,是重在研究古文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蜕变规律及相应的处理和怎样防护的学科。研究对象不仅在于文物本身,更在于文物的保存和陈列的环境。在博物馆中,文物存在主要是展览和陈列两个状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文物保护人员因工作原因,几乎每天和文物打交道,跟文物近距离接触。因此从文物的保管库房到展览展出,文物的变化都逃不过工作人员的眼睛,在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中,他们理所当然地对文物的蜕变破坏、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恶化状况最先了解和发现。在国内一些较大的博物馆里,也是依据这样的流程来对文物损害变化来加以发现和采取应对措施的。
无论是在英美发达国家还是在拥有古老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家,现在都非常重视文物的保护,各大博物馆都配备了先进的文物保护设备和专业的文物保护研究人员。文物保护是一项冗杂交叉的学科,文物的种类纷繁复杂,材料性质各异,对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同时还需配备专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就目前国内的现实状况来看,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博物馆,不仅缺乏仪器设备,还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并且这一块的人才缺口尤其大。弥补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文物保护队伍,对文物保护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保护好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历史遗产。
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预防性文物保护理论应然而生。不同于传统的修复性文物保护,预防性文物保护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当文物出现损害时才去进行弥补。预防性文物保护可以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文物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大大降低文物受损伤的几率,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
二、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人员可谓天天和文物打交道,其业务素质水平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各大博物馆应注重加强对本馆文物保护人员的培训,向本馆工作人员定期讲解文物的保护措施,并定期进行测试,积极督促文物工作人员增强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为了在保管和陈列中更好地保护文物,我们在文物的保管和保护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防患于未然
加强对展厅文物的观察,尽可能做足做全展厅文物的保护工作,熟练掌握文物保护知识。如酸枝的保护,各种青铜器和布艺织品的保护,了解哪些铜锈是可以在自然氧化状态保护铜器的等等,掌握对一些年代久远布艺织品的保存和清洁方法。
2.经常定期监测库房及展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经常定期监测库房及展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了解什么文物怕潮湿,什么文物不怕潮湿。例如金属文物要求在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因为干燥的条件下可以隔绝空气中的水分,避免氧化反应,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带有严重青铜病的铜器也能停止氧化反应,在干燥的环境中稳定下来。因此文物保护应该掌握各类文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安全标准,一旦越过安全标准,应及时处理,并且尽快向有关部门及时报告。
3.及时辨识文物中出现的病虫害
了解害虫的种类,了解害虫的滋生条件和生活习性,会使用杀虫剂,及时控制虫情。对于大多数由有机材质构成的文物,必须控制好库房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防虫、防霉的工作,保证库房文物的安全。
4.每年定期投放一定数量的防霉剂
由于霉变对纸质文物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一旦被损,修复的可能性很低。防霉时应当根据使用范围预先估算防霉剂的用量和种类。长时间使用防霉剂会对霉菌产生抗体,因此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研发新种类和功能性实用的防霉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投放,以保障纸质文物万无一失。
5.保持库房和展览环境的清洁
碎纸屑和杂草容易滋生细菌,有时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可能在运输和保管途中会采取相应的覆盖措施,但是在文物入库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彻底的清洁措施,不能遗留下任何的杂草和纸屑。
6.在一些恒温和严格要求存放条件的文物库房内,严格地执行工作人员准入条件
在一些恒温和严格要求存放条件的文物库房内,严格地执行工作人员准入条件,一定要穿防护服进入,并佩戴专业的无痕手套。有的文物保护需要相当高的保存条件,确保进库的每一道程序都能做好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避免带进外界的虫卵和灰尘。
7.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采购一些大型的文物保护设备
现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型博物馆都购进了一些保持恒温恒湿的机器设备,有的博物馆甚至采取给予文物及展览观众两种不同的温度和条件的设备,这样既确保了文物的保存条件,又不妨碍参展观众的舒适度。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的博物馆并不是很多,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一些基层的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增加这方面的预算,适当地添加一些小型的设备和温度、湿度观察工具,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善于观察,以确保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
8.取长补短,学习国际社会上文物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
取长补短,学习国际社会上文物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比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际社会的文物保护措施,已经从单一具体的文物保护技术,过渡到了控制文物的大环境,比如控制展厅和整个大库房。就国内而言,除几个新建的博物馆外,其他大部分展馆要实现这一目标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加强文物的保护意识,把预防为主的文物保护观念贯穿到博物馆保管和陈列过程中,切实做好这方面的文物保护工作。
9.继承历史传统,并加以改革创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富的国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各朝各代中都有一些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方法,并可以在详实的历史书籍中找到保护的方法。并且民间的一些文物保护方法,对于紧急性保护文物也有借鉴意义。我国不同地区文物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有着不同的保护方法,应积极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保护文物的方法不同地区的不可一概而论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应纵观该地区的历史脉络,脉脉相承,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加以改革和创新。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历史遗产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应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进行文物保护工作,为国家的历史文明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萍,孙丽萍.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 中原文物,2002(04): 87-89.
[2]莫莉平.论展览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 [C].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鞠立伟.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J]. 黑龙江史志,2014(19):77-78.
【关键词】文物 陈列 保护 意识
文物的价值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些文物一旦被损害就再也不可能修复。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依赖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文物修复人员,还应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一、文物保护科学
文物保护科学,是重在研究古文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蜕变规律及相应的处理和怎样防护的学科。研究对象不仅在于文物本身,更在于文物的保存和陈列的环境。在博物馆中,文物存在主要是展览和陈列两个状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文物保护人员因工作原因,几乎每天和文物打交道,跟文物近距离接触。因此从文物的保管库房到展览展出,文物的变化都逃不过工作人员的眼睛,在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中,他们理所当然地对文物的蜕变破坏、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恶化状况最先了解和发现。在国内一些较大的博物馆里,也是依据这样的流程来对文物损害变化来加以发现和采取应对措施的。
无论是在英美发达国家还是在拥有古老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家,现在都非常重视文物的保护,各大博物馆都配备了先进的文物保护设备和专业的文物保护研究人员。文物保护是一项冗杂交叉的学科,文物的种类纷繁复杂,材料性质各异,对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同时还需配备专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就目前国内的现实状况来看,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博物馆,不仅缺乏仪器设备,还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并且这一块的人才缺口尤其大。弥补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文物保护队伍,对文物保护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保护好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历史遗产。
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预防性文物保护理论应然而生。不同于传统的修复性文物保护,预防性文物保护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当文物出现损害时才去进行弥补。预防性文物保护可以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文物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大大降低文物受损伤的几率,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
二、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人员可谓天天和文物打交道,其业务素质水平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各大博物馆应注重加强对本馆文物保护人员的培训,向本馆工作人员定期讲解文物的保护措施,并定期进行测试,积极督促文物工作人员增强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为了在保管和陈列中更好地保护文物,我们在文物的保管和保护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防患于未然
加强对展厅文物的观察,尽可能做足做全展厅文物的保护工作,熟练掌握文物保护知识。如酸枝的保护,各种青铜器和布艺织品的保护,了解哪些铜锈是可以在自然氧化状态保护铜器的等等,掌握对一些年代久远布艺织品的保存和清洁方法。
2.经常定期监测库房及展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经常定期监测库房及展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了解什么文物怕潮湿,什么文物不怕潮湿。例如金属文物要求在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因为干燥的条件下可以隔绝空气中的水分,避免氧化反应,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带有严重青铜病的铜器也能停止氧化反应,在干燥的环境中稳定下来。因此文物保护应该掌握各类文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安全标准,一旦越过安全标准,应及时处理,并且尽快向有关部门及时报告。
3.及时辨识文物中出现的病虫害
了解害虫的种类,了解害虫的滋生条件和生活习性,会使用杀虫剂,及时控制虫情。对于大多数由有机材质构成的文物,必须控制好库房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防虫、防霉的工作,保证库房文物的安全。
4.每年定期投放一定数量的防霉剂
由于霉变对纸质文物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一旦被损,修复的可能性很低。防霉时应当根据使用范围预先估算防霉剂的用量和种类。长时间使用防霉剂会对霉菌产生抗体,因此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研发新种类和功能性实用的防霉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投放,以保障纸质文物万无一失。
5.保持库房和展览环境的清洁
碎纸屑和杂草容易滋生细菌,有时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可能在运输和保管途中会采取相应的覆盖措施,但是在文物入库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彻底的清洁措施,不能遗留下任何的杂草和纸屑。
6.在一些恒温和严格要求存放条件的文物库房内,严格地执行工作人员准入条件
在一些恒温和严格要求存放条件的文物库房内,严格地执行工作人员准入条件,一定要穿防护服进入,并佩戴专业的无痕手套。有的文物保护需要相当高的保存条件,确保进库的每一道程序都能做好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避免带进外界的虫卵和灰尘。
7.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采购一些大型的文物保护设备
现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型博物馆都购进了一些保持恒温恒湿的机器设备,有的博物馆甚至采取给予文物及展览观众两种不同的温度和条件的设备,这样既确保了文物的保存条件,又不妨碍参展观众的舒适度。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的博物馆并不是很多,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一些基层的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增加这方面的预算,适当地添加一些小型的设备和温度、湿度观察工具,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善于观察,以确保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
8.取长补短,学习国际社会上文物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
取长补短,学习国际社会上文物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比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际社会的文物保护措施,已经从单一具体的文物保护技术,过渡到了控制文物的大环境,比如控制展厅和整个大库房。就国内而言,除几个新建的博物馆外,其他大部分展馆要实现这一目标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加强文物的保护意识,把预防为主的文物保护观念贯穿到博物馆保管和陈列过程中,切实做好这方面的文物保护工作。
9.继承历史传统,并加以改革创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富的国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各朝各代中都有一些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方法,并可以在详实的历史书籍中找到保护的方法。并且民间的一些文物保护方法,对于紧急性保护文物也有借鉴意义。我国不同地区文物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有着不同的保护方法,应积极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保护文物的方法不同地区的不可一概而论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应纵观该地区的历史脉络,脉脉相承,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加以改革和创新。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历史遗产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应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进行文物保护工作,为国家的历史文明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萍,孙丽萍.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 中原文物,2002(04): 87-89.
[2]莫莉平.论展览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 [C].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鞠立伟.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J]. 黑龙江史志,2014(1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