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学生自主体验,探索发现,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同时,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以培养,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及科学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学贵有疑,探究性学习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即是探究的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来源。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进步。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如在教学“米饭与淀粉”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展示一张“白纸”,然后用喷雾器向白纸上喷“水”,“白纸”上立刻显现出一行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学生们又惊奇又欢欣。我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谁能说出其中的缘由?”我精心创设的情境不仅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而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生的“异想天开”往往就可能成为他探究的动力,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精心设计实验,指导探究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教学途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耐心指导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例如在教学科学课“哪杯水更热”时,我增补了一个演示实验“猜一猜”。事先在讲台上准备几杯温度不同的水,找几个学生用手指试试几杯水的温度,做出各种表情,让下面学生猜测这几杯水是冷是热。根据讲台上学生的表情,大家积极参与,做出了种种猜测。其中有个学生故意做出了相反的表情,让大家猜错。我因势利导,告诫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能轻信别人的结论,要亲自验证。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摸起来差不多的两杯水是不是无法来判断哪杯水更热呢?”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趁机说:“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将温度计放到水中测量,这样就可以量出不同的温度。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通过做实验,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对学生不应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即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探究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设想,积极实践。
科学分析数据,总结探究成果
探究性学习既要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实验数据是归纳结论的科学依据,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实验结论是师生探究、分析、论证后得出的最终结果,是探究的成果和结晶。在探究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分析数据,总结探究成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有趣的不倒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物体重心低就不会倒”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引导他们从生活常识中总结规律。如往船上或车上装货时,是把重的东西放在下面,还是把轻的东西放在下面呢?一块砖要想放稳,是水平放置还是竖起来呢?……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了正确结论: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为它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重心很低。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学贵有疑,探究性学习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即是探究的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来源。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进步。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如在教学“米饭与淀粉”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展示一张“白纸”,然后用喷雾器向白纸上喷“水”,“白纸”上立刻显现出一行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学生们又惊奇又欢欣。我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谁能说出其中的缘由?”我精心创设的情境不仅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而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生的“异想天开”往往就可能成为他探究的动力,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精心设计实验,指导探究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教学途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耐心指导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例如在教学科学课“哪杯水更热”时,我增补了一个演示实验“猜一猜”。事先在讲台上准备几杯温度不同的水,找几个学生用手指试试几杯水的温度,做出各种表情,让下面学生猜测这几杯水是冷是热。根据讲台上学生的表情,大家积极参与,做出了种种猜测。其中有个学生故意做出了相反的表情,让大家猜错。我因势利导,告诫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能轻信别人的结论,要亲自验证。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摸起来差不多的两杯水是不是无法来判断哪杯水更热呢?”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趁机说:“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将温度计放到水中测量,这样就可以量出不同的温度。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通过做实验,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对学生不应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即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探究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设想,积极实践。
科学分析数据,总结探究成果
探究性学习既要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实验数据是归纳结论的科学依据,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实验结论是师生探究、分析、论证后得出的最终结果,是探究的成果和结晶。在探究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分析数据,总结探究成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有趣的不倒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物体重心低就不会倒”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引导他们从生活常识中总结规律。如往船上或车上装货时,是把重的东西放在下面,还是把轻的东西放在下面呢?一块砖要想放稳,是水平放置还是竖起来呢?……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了正确结论: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为它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重心很低。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