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76-01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装知识的容器”中解脱出来,实现“学会”为“会学”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缔造创新人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钠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取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有志于拿到开启物理学科更深奥秘的钥匙,而孜孜不倦的学习。下面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参与能力,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引入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中。初中物理课堂引入方法很多。可通过实验开路,故事引入,悬念导入等。如《声的发生与传播》一节为了使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先是让学生观察敲响的音叉,并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去接触发声的叉股或用手感受发声的叉股,从而使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物体在振动。强烈的求知欲会使学生马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又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教师以故事引入,叙拉古王国的国王请希腊学者阿基米徳为他鉴别王冠真假,阿基米徳苦思冥想了好多天,结果在一次洗澡时,发现缸中水往外溢,阿基米徳兴奋喊到“我找到了。”问学生:他找到什么了?学生很想知道答案是什么,其注意力就会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二、营造“融洽点”
目前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许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①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种,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催化剂”,是帮助学生鉴别真理的“过滤器”。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带来一张自己认为最漂亮的相片,在课上展示后,我发现有一位难看男生把双手放进桌子里,在学生欢乐的气氛中,他显得格外消沉。于是我走到他桌子旁,亲切对他说:如果老师没猜错的话,你的相片一定比别人的有意义,是吗?他点了点头。于是我又说:如果今天你是摄影师,你真实的相片一定会像你的心灵一样纯洁美丽,能当一次摄影师给全体同学拍照吗?我发现他闪现出喜悦的目光,我趁热打铁请他到前面来拿起照相机给全体学生拍照,当他拿起照相机面对同学时,他显得非常激动,流着泪对我说:这是我的第一次机会谢谢老师对我的尊重,我一定会为同学们拍出最美的相片来。整节课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因此,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②在课堂教学中,留出空白点。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基本点。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遂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新的欲望。在布置作业时,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③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三、创设“活动点”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课堂就是学生的“活动场”,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例如初中讲光的现象一课教学设计:(1)提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沿直线传播”。(2)设计实验,学生用平板玻璃、激光电筒、三棱镜、火柴、纸筒、小平面镜等器材,动手做实验,探究平面镜对光的反射规律,同时也尝试到光的折射现象。(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4)投影演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或组内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设计、自己分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效果甚好。
四、抓好“讨论点”
多给学生互动、交流、讨论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如能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设置,例如在初中物理课教学中,设置一些多变题、多解题,发散学生思维,如在初三物理“电流对磁场的作用”的教学中,不直接做三个实验“通电线圈在磁场里运动”,而是将课停住,提问,同学们知道通电导体能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现象后,现在最想干什么?同学们开始讨论,纷纷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刚才同学们一些想法能实现吗?直到有同学想到把导体制成方框,用圆周运动代替直线运动为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明各种电动机。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发散思维的开启点提问,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更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线索,以教师的导向和学生的参与为核心,以认识规律、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形成结构、启迪探索、总结完善六个环节,组织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特点,把握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独立思考等能力,造就大批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装知识的容器”中解脱出来,实现“学会”为“会学”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缔造创新人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钠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取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有志于拿到开启物理学科更深奥秘的钥匙,而孜孜不倦的学习。下面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参与能力,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引入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中。初中物理课堂引入方法很多。可通过实验开路,故事引入,悬念导入等。如《声的发生与传播》一节为了使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先是让学生观察敲响的音叉,并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去接触发声的叉股或用手感受发声的叉股,从而使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物体在振动。强烈的求知欲会使学生马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又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教师以故事引入,叙拉古王国的国王请希腊学者阿基米徳为他鉴别王冠真假,阿基米徳苦思冥想了好多天,结果在一次洗澡时,发现缸中水往外溢,阿基米徳兴奋喊到“我找到了。”问学生:他找到什么了?学生很想知道答案是什么,其注意力就会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二、营造“融洽点”
目前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许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①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种,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催化剂”,是帮助学生鉴别真理的“过滤器”。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带来一张自己认为最漂亮的相片,在课上展示后,我发现有一位难看男生把双手放进桌子里,在学生欢乐的气氛中,他显得格外消沉。于是我走到他桌子旁,亲切对他说:如果老师没猜错的话,你的相片一定比别人的有意义,是吗?他点了点头。于是我又说:如果今天你是摄影师,你真实的相片一定会像你的心灵一样纯洁美丽,能当一次摄影师给全体同学拍照吗?我发现他闪现出喜悦的目光,我趁热打铁请他到前面来拿起照相机给全体学生拍照,当他拿起照相机面对同学时,他显得非常激动,流着泪对我说:这是我的第一次机会谢谢老师对我的尊重,我一定会为同学们拍出最美的相片来。整节课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因此,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②在课堂教学中,留出空白点。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基本点。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遂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新的欲望。在布置作业时,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③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三、创设“活动点”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课堂就是学生的“活动场”,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例如初中讲光的现象一课教学设计:(1)提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沿直线传播”。(2)设计实验,学生用平板玻璃、激光电筒、三棱镜、火柴、纸筒、小平面镜等器材,动手做实验,探究平面镜对光的反射规律,同时也尝试到光的折射现象。(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4)投影演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或组内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设计、自己分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效果甚好。
四、抓好“讨论点”
多给学生互动、交流、讨论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如能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设置,例如在初中物理课教学中,设置一些多变题、多解题,发散学生思维,如在初三物理“电流对磁场的作用”的教学中,不直接做三个实验“通电线圈在磁场里运动”,而是将课停住,提问,同学们知道通电导体能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现象后,现在最想干什么?同学们开始讨论,纷纷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刚才同学们一些想法能实现吗?直到有同学想到把导体制成方框,用圆周运动代替直线运动为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明各种电动机。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发散思维的开启点提问,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更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线索,以教师的导向和学生的参与为核心,以认识规律、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形成结构、启迪探索、总结完善六个环节,组织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特点,把握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独立思考等能力,造就大批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