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正经历飞速发展,为了实时地了解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状况,我们利用31个省市1997-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已呈现出不利的一面;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这就要求我国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作一更合理的规划布局。
【关键词】城镇化;粮食安全;影响
一、引言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粮食供求关系和背景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时候对待粮食安全问题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俊彦估计:“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只减不增状态,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消耗量。另外,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破坏,又使得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进一步恶化,粮食生产雪上加霜。“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即18亿亩作为约束指标,这是一个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谁都不能突破。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耕地总量18.2亿亩,很接近18亿亩红线。若从此不再批准新的住房、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项目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建设用地坚持“占补平衡”原则,但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多为良田,使得优质农地面积逐年减少,18亿亩红线随时可能被突破。因此,在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城镇化和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得出两种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蔡晓黎就河南省的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以粮食生产波动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粮食自给率等指标来衡量河南省的粮食安全水平,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并利用1978—2012年间河南省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城镇化和粮食生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说明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由于提高了土地的整合利用率而对粮食生产产生了推动作用,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而提倡河南省顺应城镇化发展潮流并契机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另一种结论是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会产生威胁。张占仓等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2005—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以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指标表示城镇化水平,同样从全国、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城镇化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分区域来看,东、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具有负面作用,而西部则表现出正向影响。可见,对于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评价指标,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选择的指标越多,结论中指标间的关系就越多样化。
2.国外研究
国外也对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David Satterthwaite从全球角度讨论了城市化对粮食和整个农业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城市对农产品(包括粮食)的需求对农民收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化对粮食安全是否构成威胁就取决于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增加是否可以持续以及这种需求增长能否促进农业繁荣从而减少农村和城市贫困。Sylvia Szabo以粮食安全风险指标作为因变量、城镇化速率作为城镇化指标并选择了国家发展水平、人口存量、全球化、国外直接投资等多个控制变量,搜集了174個国家1990—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多种方法,既有描述性统计又有回归分析,分别介绍了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关的粮食供应、粮食稳定性、粮食的消费量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多个模型的回归分析发现宏观层面国家的快速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作用,且这种作用强度因国家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异。而这一研究如果具体到某个国家范围就会得到比较确切的结论。
三、指标选取、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
(1)粮食安全指标
本文选用人均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波动指数两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来作为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数,二者的权数我们借鉴郭燕枝采用的熵权法来确定。
(2)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标
城镇化率比较简单易行,通常用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因此,本文中我们亦采用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其他解释变量指标
现有的关于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文献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有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化肥施用量、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水平、受灾面积等。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而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最直接、最简单的因素,其他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诸如气候、技术进步、物化要素投入、粮食价格等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终都表现在影响单产和播种面积上。因此,本文将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作为控制变量。
2.数据来源
由于重庆直辖市在1997年才正式挂牌成立,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从1997年开始。全国及各省1997—2014年的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公布的统计年鉴,其中,四川、重庆、贵州、西藏、甘肃、新疆1997年、1998年的数据来自该省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各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关于2015年粮食产量的报告》,该年份的人均粮食产量是通过粮食总量与人口总量的比值来计算的。
3.模型设定
(1)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检验
面板数据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我们利用EVIEWS 8.0中的Hausman检验从上述两种面板数据模型中来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检验结果说明,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有显著差异,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2)指标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原始面板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即ln(lsaq)、ln(czh)、ln(dmc)、ln(bm),利用eviews8.0中的LLC检验方法对该面板数据的对数作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截面序列的对数均为平稳序列。
(3)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EG两步法对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两个指标变量进行协整检验,Panel ADF和Group ADF检验结果显示,粮食安全和城镇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就是说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实证分析
1.区域划分
我们参照林倩茹等在对我国31个省(区、市)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中根据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把全国分为5个区域的划分方式,将全国各省分成4个区域(I,II,III,IV)来研究,具体区域范围见表2。
2.模型回归结果
我们利用Eviews8.0对设定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表中“***”“**”“*”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通过表3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粮食的安全程度。在区域I、II、III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都是显著为负的,且影响系数分别达到了-0.973、-0.173、-0.131,显然,I、II区域的影响程度高于全国水平。而在低城镇化水平的区域IV范围内,人口城镇化发展则会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但这种正向作用不显著。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对粮食安全都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跟预期是一致的,且符合实际情况。
3.结果分析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角度看,人口城镇化发展将不利于粮食安全的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入城镇,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改善,生活水平也会自然上升,从而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每日的饮食,追求安全、高档,这都会间接地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其次,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而造成用于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再次,由于种植粮食的利润小,跟不上人们快速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减弱,某些粮农甚至转向非粮化种植。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会逐渐增加粮食的人均消耗,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与总消费之间的差距不容乐观。随着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不断上升,粮食总产量与总消费之间相互交替波动,并没有显现出二者稳定的差距变化。因此,在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粮食安全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重视,我们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区域I中,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赶上了某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这一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高了许多,农业所占比重较少,耕地面积小,虽然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但耕地稀少所带来的粮食生产的不足将很难用靠技术提升的产量来弥补,当农业技术所发挥的生产潜力几乎殆尽时,粮食增产就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增加。因此,这一区域今后的发展应优先并重点考虑粮食安全因素,着重创造粮食增产条件,加大调整粮食需求力度。
在区域II、区域III中,粮食安全受到人口城镇化进程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适当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有利条件来提高粮食生产。
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IV范围内,城镇化的发展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主要因为城镇化进程会带来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包括农业生产方面的要素改善,这些条件特别是农业技术的改进将会大大增加粮食的产量,从而提高粮食的安全水平。
五、对策建议
1.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保重粮食生产所需各要素的充分供给。首先,要保障充足的劳动力投入。其次,加大农业科学技术要素投入。再者,尽可能减少劣质耕地数量,保障耕地面积质量。
2.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农民的利益,更多地补偿农民粮食种植,合理调节粮食价格,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政府部门要从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安全、稳定粮食市场的战略高度,积极引导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间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鼓励主销区在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并给予必要的前期投入。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建立对主产区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补偿机制,降低主产区粮农种植粮食的风险。
3.构建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提高糧食的抗灾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机制对提高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对我国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进口依存度进行动态监控,设定预警线,当接近或达到预警线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4.合理调节粮食需求,杜绝粮食浪费。首先要从各个层次机构加大对节约粮食美德的宣传力度,并对个别严重的浪费者要进行严格地教育和惩罚。其次,各个区域要适当控制粮食转化量大的食物供给,并提倡人们以素食为主。最后,不断加大粮食机械化收割水平,以减少阴雨天气等自然条件导致的粮食发芽霉变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要改善粮食储藏条件,提高粮食储藏技术;还要加大专业运输工具的供给,使得运输过程中粮食的抛洒或置换包装的遗留等程序的粮食浪费量降到最低。另外,对粮食加工也要进行时时的监控,对粮食加工后的废弃物要制定相应的量的标准,以将粮食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浪费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董航.中国粮食安全及供需状况分析[EB/OL].(2015-02-15)[2016-4-25]http://www.qstheory.cn/economy/2015-02/15/ c_1114379549.htm.
[2]徐滇庆,贾帅帅.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3-78.
[3]薛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2):123-128.
[4]蔡晓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河南农业,2015((11):8-9.
[5]张占仓,于英超.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40(2):12-15.
[6]David Satterthwaite,Gordon McGranahan,Cecilia Tacoli.(2010).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od and farming[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365,2809–2820.
[7]Sylvia Szabo.(2016).Urbanisation and Food Insecurity Risks:Assessing the Role of Human Development[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44(1):28-48.
[8]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 2nd ed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79. 65-67.
[9]林倩茹,罗芳.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52-53.
作者简介:
徐辉(1978—),女,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管理。
【关键词】城镇化;粮食安全;影响
一、引言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粮食供求关系和背景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时候对待粮食安全问题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俊彦估计:“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只减不增状态,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消耗量。另外,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破坏,又使得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进一步恶化,粮食生产雪上加霜。“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即18亿亩作为约束指标,这是一个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谁都不能突破。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耕地总量18.2亿亩,很接近18亿亩红线。若从此不再批准新的住房、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项目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建设用地坚持“占补平衡”原则,但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多为良田,使得优质农地面积逐年减少,18亿亩红线随时可能被突破。因此,在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城镇化和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得出两种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蔡晓黎就河南省的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以粮食生产波动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粮食自给率等指标来衡量河南省的粮食安全水平,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并利用1978—2012年间河南省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城镇化和粮食生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说明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由于提高了土地的整合利用率而对粮食生产产生了推动作用,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而提倡河南省顺应城镇化发展潮流并契机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另一种结论是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会产生威胁。张占仓等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2005—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以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指标表示城镇化水平,同样从全国、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城镇化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分区域来看,东、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具有负面作用,而西部则表现出正向影响。可见,对于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评价指标,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选择的指标越多,结论中指标间的关系就越多样化。
2.国外研究
国外也对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David Satterthwaite从全球角度讨论了城市化对粮食和整个农业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城市对农产品(包括粮食)的需求对农民收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化对粮食安全是否构成威胁就取决于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增加是否可以持续以及这种需求增长能否促进农业繁荣从而减少农村和城市贫困。Sylvia Szabo以粮食安全风险指标作为因变量、城镇化速率作为城镇化指标并选择了国家发展水平、人口存量、全球化、国外直接投资等多个控制变量,搜集了174個国家1990—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多种方法,既有描述性统计又有回归分析,分别介绍了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关的粮食供应、粮食稳定性、粮食的消费量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多个模型的回归分析发现宏观层面国家的快速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作用,且这种作用强度因国家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异。而这一研究如果具体到某个国家范围就会得到比较确切的结论。
三、指标选取、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
(1)粮食安全指标
本文选用人均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波动指数两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来作为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数,二者的权数我们借鉴郭燕枝采用的熵权法来确定。
(2)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标
城镇化率比较简单易行,通常用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因此,本文中我们亦采用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其他解释变量指标
现有的关于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文献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有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化肥施用量、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水平、受灾面积等。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而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最直接、最简单的因素,其他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诸如气候、技术进步、物化要素投入、粮食价格等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终都表现在影响单产和播种面积上。因此,本文将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作为控制变量。
2.数据来源
由于重庆直辖市在1997年才正式挂牌成立,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从1997年开始。全国及各省1997—2014年的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公布的统计年鉴,其中,四川、重庆、贵州、西藏、甘肃、新疆1997年、1998年的数据来自该省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各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关于2015年粮食产量的报告》,该年份的人均粮食产量是通过粮食总量与人口总量的比值来计算的。
3.模型设定
(1)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检验
面板数据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我们利用EVIEWS 8.0中的Hausman检验从上述两种面板数据模型中来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检验结果说明,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有显著差异,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2)指标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原始面板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即ln(lsaq)、ln(czh)、ln(dmc)、ln(bm),利用eviews8.0中的LLC检验方法对该面板数据的对数作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截面序列的对数均为平稳序列。
(3)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EG两步法对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两个指标变量进行协整检验,Panel ADF和Group ADF检验结果显示,粮食安全和城镇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就是说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实证分析
1.区域划分
我们参照林倩茹等在对我国31个省(区、市)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中根据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把全国分为5个区域的划分方式,将全国各省分成4个区域(I,II,III,IV)来研究,具体区域范围见表2。
2.模型回归结果
我们利用Eviews8.0对设定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表中“***”“**”“*”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通过表3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粮食的安全程度。在区域I、II、III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都是显著为负的,且影响系数分别达到了-0.973、-0.173、-0.131,显然,I、II区域的影响程度高于全国水平。而在低城镇化水平的区域IV范围内,人口城镇化发展则会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但这种正向作用不显著。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对粮食安全都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跟预期是一致的,且符合实际情况。
3.结果分析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角度看,人口城镇化发展将不利于粮食安全的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入城镇,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改善,生活水平也会自然上升,从而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每日的饮食,追求安全、高档,这都会间接地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其次,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而造成用于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再次,由于种植粮食的利润小,跟不上人们快速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减弱,某些粮农甚至转向非粮化种植。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会逐渐增加粮食的人均消耗,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与总消费之间的差距不容乐观。随着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不断上升,粮食总产量与总消费之间相互交替波动,并没有显现出二者稳定的差距变化。因此,在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粮食安全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重视,我们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区域I中,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赶上了某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这一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高了许多,农业所占比重较少,耕地面积小,虽然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但耕地稀少所带来的粮食生产的不足将很难用靠技术提升的产量来弥补,当农业技术所发挥的生产潜力几乎殆尽时,粮食增产就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增加。因此,这一区域今后的发展应优先并重点考虑粮食安全因素,着重创造粮食增产条件,加大调整粮食需求力度。
在区域II、区域III中,粮食安全受到人口城镇化进程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适当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有利条件来提高粮食生产。
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IV范围内,城镇化的发展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主要因为城镇化进程会带来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包括农业生产方面的要素改善,这些条件特别是农业技术的改进将会大大增加粮食的产量,从而提高粮食的安全水平。
五、对策建议
1.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保重粮食生产所需各要素的充分供给。首先,要保障充足的劳动力投入。其次,加大农业科学技术要素投入。再者,尽可能减少劣质耕地数量,保障耕地面积质量。
2.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农民的利益,更多地补偿农民粮食种植,合理调节粮食价格,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政府部门要从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安全、稳定粮食市场的战略高度,积极引导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间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鼓励主销区在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并给予必要的前期投入。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建立对主产区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补偿机制,降低主产区粮农种植粮食的风险。
3.构建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提高糧食的抗灾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机制对提高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对我国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进口依存度进行动态监控,设定预警线,当接近或达到预警线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4.合理调节粮食需求,杜绝粮食浪费。首先要从各个层次机构加大对节约粮食美德的宣传力度,并对个别严重的浪费者要进行严格地教育和惩罚。其次,各个区域要适当控制粮食转化量大的食物供给,并提倡人们以素食为主。最后,不断加大粮食机械化收割水平,以减少阴雨天气等自然条件导致的粮食发芽霉变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要改善粮食储藏条件,提高粮食储藏技术;还要加大专业运输工具的供给,使得运输过程中粮食的抛洒或置换包装的遗留等程序的粮食浪费量降到最低。另外,对粮食加工也要进行时时的监控,对粮食加工后的废弃物要制定相应的量的标准,以将粮食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浪费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董航.中国粮食安全及供需状况分析[EB/OL].(2015-02-15)[2016-4-25]http://www.qstheory.cn/economy/2015-02/15/ c_1114379549.htm.
[2]徐滇庆,贾帅帅.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3-78.
[3]薛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2):123-128.
[4]蔡晓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河南农业,2015((11):8-9.
[5]张占仓,于英超.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40(2):12-15.
[6]David Satterthwaite,Gordon McGranahan,Cecilia Tacoli.(2010).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od and farming[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365,2809–2820.
[7]Sylvia Szabo.(2016).Urbanisation and Food Insecurity Risks:Assessing the Role of Human Development[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44(1):28-48.
[8]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 2nd ed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79. 65-67.
[9]林倩茹,罗芳.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52-53.
作者简介:
徐辉(1978—),女,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