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业之间形成了多重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协调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使经济能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改革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有必要厘清如何进一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双赢。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改革 国有企业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c)-102-02
1 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常态,让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增添活力和激情,建立具有竞争性和创新性的、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的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以及其监督和相互制约是公司治理的有效形式。其中十分突出的是政企难分的恶疾和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家族式管理”,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改善国有企业“行政化”是十分有利的。最终,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公有资本与非公有制资本的互补和联合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出了重点规划,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平台,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结合,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处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关系的手段,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效率,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治理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所有制是指各种社会形态下物质信息的形态,反映了所有制的外部关系,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参股或联合的股份制经济。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在于释放国有企业活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使国资保值增值。在改革过程中,非公有资本将被引入国有资本控制的领域和行业,增加更多的市场活力。而国有资本与其他非国有资本投资者拥有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不论国有资本占的比例是多少,都是依据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来决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經营。
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待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怎么将单一的股权结构合理化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同时由于获得信息的时效性不同及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主体双方很难以公允的市场价格达成交易,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非国有资本仍然难以进入基础产业领域,产权主体虚置、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使改革步伐仍然停滞不前。如何引入非国有资本投资者,同时又能维护关键领域的安全,这两部分都存在不足之处。三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涉。虽然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但党政干部干涉企业管理的做法依然十分普遍。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选拔任用和薪酬水平并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党政部门来决定的,因此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和内部交易等问题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权利和利益,一些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则侵害了股东的利益。四是资本市场还不适应需要。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能力不能与国民经济的总量与企业融资的需求相适应。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并未规范,使得民营企业对于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持怀疑态度。表面上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在于股权结构的优化调整,而实际的重点在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是否完善。然而大部分企业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并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并未真正建立。因此,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解决混合所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是公司治理核心。
公司治理的概念在理论界也存在差异。吴敬琏(1994)认为相互间的制衡是公司治理的体现,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三部分组成的组织结构,通过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关系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林毅夫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企业的绩效和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市场的监督和约束[2]。张维迎(1999)的观点是,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董事会的设立,股东权利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广义上就等同于企业所有权进行具体化的安排,而企业所有权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互对应[3]。李维安(2000)强调公司治理中科学决策的关键作用,并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最终的目标至少不是检查和平衡。这只是确保公司做出科学决策的一种方法[4]。法马和詹森认为包括对内部和外部董事会成员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当内部董事的意见不统一时,外部独立董事可以担任仲裁员并承担代理人的角色。从研究结论来看,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内部股东、董事会与高级管理者之间的平衡。但在学术界很少有从公司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权利及责任等方面全面研究在混合所有制下企业内部治理问题。因此,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着手,探讨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角色与责任,努力解决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企内部治理所出现的问题,实现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
3 基于公司治理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措施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国有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所必不可少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要处理好“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力、责任及其相互制衡关系,建立有效运行,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公司股东等治理主体对董事会、经理人的监督与制衡以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优化包括基于竞争和环境优化的外部系统。外部制度和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机制、信贷市场的融资环境、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以及企业行政管理等与公司内部治理紧密相关的外部制度和环境。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1)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有效运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护各类所有权主体的利益不受到侵害。要改变国有股现状的关键是实现产权多元化。应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引入非公有资本来调整股权结构,保障非公有资本的合法权益,参与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升非公有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保证国有资本的话语权,防止民间资本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侵占国有资产,使权力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建立权责明确、归属清晰、严格保护、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另外,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规范的委托代理制度,以形成对董事会、经理人的相互监督和约束。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上应尽量多元化主体,使更多非公有资本拥有参与决策权,以保护其股东的利益,使国有企业更具活力,实现国有经济的发展。真正地做到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2)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包括针对其的考核激励机制、选聘与培养、监督等。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来招聘企业管理者,并依据市场水平决定其薪酬和绩效水平。董事会对在任的职业经理人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对具体职责范围等一系列内容合同化,便于考核激励。同时,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训的职业经理人可以结合起来,重点培训目标。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形成内部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外部的社会媒体,第三方审计机构等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还要建立对内外的信息披露机制,保护股东的权益,借助现代网络环境对董事会、职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
(3)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公司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国有资本与非公有制资本在市场监管、信贷市场、产业政策等方面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市场监督约束虽然不能解决当前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体现的种种弊端,但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活力的释放,在各个经济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促进经济体制转型。
(4)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定。员工持股对提高国企的运营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如建立产权激励制度、鼓励员工认购新股、优化员工薪酬结构等。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成为真正的企业所有者,有效地监督企业的运行,发挥各自的优势。
4 结语
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激发了所有经济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提高國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相互促进,提升公司业绩,要提高股东价值,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国家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应根据制定的改革方向,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2] 林毅夫.现代公司制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改革 国有企业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c)-102-02
1 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常态,让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增添活力和激情,建立具有竞争性和创新性的、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的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以及其监督和相互制约是公司治理的有效形式。其中十分突出的是政企难分的恶疾和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家族式管理”,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改善国有企业“行政化”是十分有利的。最终,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公有资本与非公有制资本的互补和联合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出了重点规划,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平台,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结合,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处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关系的手段,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效率,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治理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所有制是指各种社会形态下物质信息的形态,反映了所有制的外部关系,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参股或联合的股份制经济。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在于释放国有企业活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使国资保值增值。在改革过程中,非公有资本将被引入国有资本控制的领域和行业,增加更多的市场活力。而国有资本与其他非国有资本投资者拥有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不论国有资本占的比例是多少,都是依据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来决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經营。
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待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怎么将单一的股权结构合理化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同时由于获得信息的时效性不同及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主体双方很难以公允的市场价格达成交易,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非国有资本仍然难以进入基础产业领域,产权主体虚置、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使改革步伐仍然停滞不前。如何引入非国有资本投资者,同时又能维护关键领域的安全,这两部分都存在不足之处。三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涉。虽然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但党政干部干涉企业管理的做法依然十分普遍。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选拔任用和薪酬水平并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党政部门来决定的,因此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和内部交易等问题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权利和利益,一些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则侵害了股东的利益。四是资本市场还不适应需要。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能力不能与国民经济的总量与企业融资的需求相适应。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并未规范,使得民营企业对于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持怀疑态度。表面上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在于股权结构的优化调整,而实际的重点在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是否完善。然而大部分企业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并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并未真正建立。因此,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解决混合所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是公司治理核心。
公司治理的概念在理论界也存在差异。吴敬琏(1994)认为相互间的制衡是公司治理的体现,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三部分组成的组织结构,通过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关系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林毅夫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企业的绩效和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市场的监督和约束[2]。张维迎(1999)的观点是,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董事会的设立,股东权利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广义上就等同于企业所有权进行具体化的安排,而企业所有权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互对应[3]。李维安(2000)强调公司治理中科学决策的关键作用,并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最终的目标至少不是检查和平衡。这只是确保公司做出科学决策的一种方法[4]。法马和詹森认为包括对内部和外部董事会成员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当内部董事的意见不统一时,外部独立董事可以担任仲裁员并承担代理人的角色。从研究结论来看,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内部股东、董事会与高级管理者之间的平衡。但在学术界很少有从公司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权利及责任等方面全面研究在混合所有制下企业内部治理问题。因此,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着手,探讨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角色与责任,努力解决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企内部治理所出现的问题,实现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
3 基于公司治理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措施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国有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所必不可少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要处理好“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力、责任及其相互制衡关系,建立有效运行,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公司股东等治理主体对董事会、经理人的监督与制衡以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优化包括基于竞争和环境优化的外部系统。外部制度和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机制、信贷市场的融资环境、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以及企业行政管理等与公司内部治理紧密相关的外部制度和环境。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1)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有效运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护各类所有权主体的利益不受到侵害。要改变国有股现状的关键是实现产权多元化。应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引入非公有资本来调整股权结构,保障非公有资本的合法权益,参与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升非公有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保证国有资本的话语权,防止民间资本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侵占国有资产,使权力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建立权责明确、归属清晰、严格保护、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另外,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规范的委托代理制度,以形成对董事会、经理人的相互监督和约束。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上应尽量多元化主体,使更多非公有资本拥有参与决策权,以保护其股东的利益,使国有企业更具活力,实现国有经济的发展。真正地做到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2)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包括针对其的考核激励机制、选聘与培养、监督等。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来招聘企业管理者,并依据市场水平决定其薪酬和绩效水平。董事会对在任的职业经理人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对具体职责范围等一系列内容合同化,便于考核激励。同时,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训的职业经理人可以结合起来,重点培训目标。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形成内部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外部的社会媒体,第三方审计机构等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还要建立对内外的信息披露机制,保护股东的权益,借助现代网络环境对董事会、职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
(3)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公司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国有资本与非公有制资本在市场监管、信贷市场、产业政策等方面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市场监督约束虽然不能解决当前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体现的种种弊端,但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活力的释放,在各个经济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促进经济体制转型。
(4)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定。员工持股对提高国企的运营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如建立产权激励制度、鼓励员工认购新股、优化员工薪酬结构等。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成为真正的企业所有者,有效地监督企业的运行,发挥各自的优势。
4 结语
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激发了所有经济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提高國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相互促进,提升公司业绩,要提高股东价值,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国家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应根据制定的改革方向,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2] 林毅夫.现代公司制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