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边外》戏剧于1920年首次上演。《天边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大于在文学上的意义,这标志着从彼时起,美国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舞台戏剧发展事业。本文主要从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出发,针对外倾文化特质作一个系统阐述。
关键词:罗伯特 露斯 外倾文化
正文
钱穆先生将西方文化的特质,归结为外倾型文化,即将所有磨难、痛苦和希望全部归结于自己以外的环境,等待着外部力量的救赎。作品《天边外》就是对这一定义的完美解读。
《天边外》讲述了三个青年人悲剧的一生,奥尼尔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色彩:人只有在绝望的境地里找寻自己的作用,继续抱有希望、把握自我,懂得自我反省,就可以获得生命的悲剧价值。
一、罗伯特的外倾型人格
小说主人公之一罗伯特是个富有浪漫主义的“幻想家”,他的远航梦可以说是做了一生,他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天边外”,而我把他的外倾型人格的寄托点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对于理想的外倾。在该戏剧的开场,他指着地平线说:“假如我说,召唤我的,是美、是遥远和神秘的天边的美,是我在书本中读到过的东方那种迷人的神奇和魅力,是浩瀚宇宙自由翱翔的需求,是漫游天地的极乐之情,是探究隐现在天边外的神妙之谜呢。”“天边外”这一幻想的遥远、梦幻、虚无飘渺本身反映了罗伯特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特征,预示了它的破灭的悲剧必然性,而他在内心深处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什么,也正是因为这份迷惘,使他临走之前接受了露斯的爱意。
二、露斯的外倾型人格
本该单纯热情的露斯,憧憬的未来是浪漫的、诗情画意的,但刚结婚不久她就发现了自己选择的错误,久病缠身的罗伯特根本承担不了家庭的重任,家庭的光景每况愈下,她最终被生活折磨成一个衣服邋遢、冷漠的妇人。
与其说是被生活所困,倒不如说她是被自己所困。“露斯的爱太过于浮浅,她爱的不是人的本质,而是她所看到的表面的东西。”
她最后对安朱说的话“我跟罗伯特结婚不久,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再反观《流浪猫鲍勃》中“每个人都是有第二次机会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它”,我们会发现它们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本人是否放弃了希望。人生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来不及的,只要努力去触及心中的目标与理想,不论什么样的困境与挫折,都是会有第二次机会的。
三、对于戏剧中外倾文化的总结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会把人生的幸福寄托在外部的环境、人,把希望压倒在自己以外的世界。所有人都在期望安朱的回来,没有人会想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也没有人会真正去解決什么问题。但是外部一切都在变,世界就是个变化的整体,所以外部的力量也总是靠不住的。这种不改变自己、不解决问题的特质奠定了西方文化必然悲剧的基调。《天边外》中的死亡,没有悲壮、没有恐惧,有的是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以及对生存的反思。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怨天、不由人,而是作自我检讨。这里就要提一下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按照西方标准来看,这种思想是封闭、疏离、孤独、落后、破败的,但是站在古代中国的立场上,这种思想只是一种追求清净、简单生活的写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只要自己知足安然就好,并且内心的修养才最为重要,这就是内倾型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基因。
因此,对于外倾型文化的理解,我认为是对空虚世界中人类孤独的解读,揭示着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个性毁灭,在等待中死去、消亡。正如不管今天有多么痛苦,人们心中总是抱着一个念头:也许明天就会好起来了。但是消极的等待没有任何结果,就像剧中所暗示的那样,安朱并不会永远停留,所谓的戈多也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为安慰自己制造的幻想,一旦真地被满足,就会让人失望。
结束语
盲目的抱怨与指责并不会改变什么,真正的改变是自我的发自内心的审视,找出问题根本所在,并努力地完善、升华,再用完善后的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开始找寻本身的问题,再完善、升华。所以人生,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向上的寻求方法的过程,这就是这部充满外倾型文化的戏剧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周颖.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的演变[J]. 品牌(下半月),2015,(12):183-185。
关键词:罗伯特 露斯 外倾文化
正文
钱穆先生将西方文化的特质,归结为外倾型文化,即将所有磨难、痛苦和希望全部归结于自己以外的环境,等待着外部力量的救赎。作品《天边外》就是对这一定义的完美解读。
《天边外》讲述了三个青年人悲剧的一生,奥尼尔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色彩:人只有在绝望的境地里找寻自己的作用,继续抱有希望、把握自我,懂得自我反省,就可以获得生命的悲剧价值。
一、罗伯特的外倾型人格
小说主人公之一罗伯特是个富有浪漫主义的“幻想家”,他的远航梦可以说是做了一生,他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天边外”,而我把他的外倾型人格的寄托点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对于理想的外倾。在该戏剧的开场,他指着地平线说:“假如我说,召唤我的,是美、是遥远和神秘的天边的美,是我在书本中读到过的东方那种迷人的神奇和魅力,是浩瀚宇宙自由翱翔的需求,是漫游天地的极乐之情,是探究隐现在天边外的神妙之谜呢。”“天边外”这一幻想的遥远、梦幻、虚无飘渺本身反映了罗伯特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特征,预示了它的破灭的悲剧必然性,而他在内心深处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什么,也正是因为这份迷惘,使他临走之前接受了露斯的爱意。
二、露斯的外倾型人格
本该单纯热情的露斯,憧憬的未来是浪漫的、诗情画意的,但刚结婚不久她就发现了自己选择的错误,久病缠身的罗伯特根本承担不了家庭的重任,家庭的光景每况愈下,她最终被生活折磨成一个衣服邋遢、冷漠的妇人。
与其说是被生活所困,倒不如说她是被自己所困。“露斯的爱太过于浮浅,她爱的不是人的本质,而是她所看到的表面的东西。”
她最后对安朱说的话“我跟罗伯特结婚不久,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再反观《流浪猫鲍勃》中“每个人都是有第二次机会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它”,我们会发现它们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本人是否放弃了希望。人生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来不及的,只要努力去触及心中的目标与理想,不论什么样的困境与挫折,都是会有第二次机会的。
三、对于戏剧中外倾文化的总结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会把人生的幸福寄托在外部的环境、人,把希望压倒在自己以外的世界。所有人都在期望安朱的回来,没有人会想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也没有人会真正去解決什么问题。但是外部一切都在变,世界就是个变化的整体,所以外部的力量也总是靠不住的。这种不改变自己、不解决问题的特质奠定了西方文化必然悲剧的基调。《天边外》中的死亡,没有悲壮、没有恐惧,有的是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以及对生存的反思。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怨天、不由人,而是作自我检讨。这里就要提一下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按照西方标准来看,这种思想是封闭、疏离、孤独、落后、破败的,但是站在古代中国的立场上,这种思想只是一种追求清净、简单生活的写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只要自己知足安然就好,并且内心的修养才最为重要,这就是内倾型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基因。
因此,对于外倾型文化的理解,我认为是对空虚世界中人类孤独的解读,揭示着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个性毁灭,在等待中死去、消亡。正如不管今天有多么痛苦,人们心中总是抱着一个念头:也许明天就会好起来了。但是消极的等待没有任何结果,就像剧中所暗示的那样,安朱并不会永远停留,所谓的戈多也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为安慰自己制造的幻想,一旦真地被满足,就会让人失望。
结束语
盲目的抱怨与指责并不会改变什么,真正的改变是自我的发自内心的审视,找出问题根本所在,并努力地完善、升华,再用完善后的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开始找寻本身的问题,再完善、升华。所以人生,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向上的寻求方法的过程,这就是这部充满外倾型文化的戏剧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周颖.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的演变[J]. 品牌(下半月),2015,(12):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