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独立应用型本科大学“三三制”培养模式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结合地方产业,初步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两部分。通过“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 键 词] “三三制”培养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师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116-02
一、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三三制”培养模式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主要是以当今社会急缺的工学类专业为主,并将电气信息技术与机械电子、艺术设计、管理工程类专业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为优势学科专业,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多学科和专业的协调发展。
学校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对人才能力要求为培养方向,以职业为导向重构专业方向,优化实践类课程,探索构建“三段式”“三明治”“三学期”的“三三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段式”:“学科基础和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实训和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三明治”:即将各类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践与实训、项目工作、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螺旋上升;“三学期”:即增加第三个“夏季小学期”,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和项目工作等实践类课程,已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品牌。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的专业。最初本专业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电力系统方向。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电力行业、汽车行业、电力机车行业、飞机制造业、材料化工等行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呈上升态势,这些行业对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要求用电气技术解决电气相关技术问题。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断拓宽、不断凝练、不断提升,专业的发展比较完善。
但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要求不大相同,毕业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仅仅靠学校学的有限的电气知识不能很快入手。其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是要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仅仅靠学校的课程实验环节并不能完全使学生具备工程意识。尽管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总体
上来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人才仍然较为稀缺。现今国际国内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很多技术挑战,尤其体现在对电气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电能生产、转换、运行及其相关领域技术,更涉及与时俱进的电气先进技术。尤其地方性独立本科院校,电气专业更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在此背景下,电气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就一定需要加深和拓宽,重点体现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三三制”培养模式下电气专业建设
(一)專业培养目标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电机及其控制、新能源电力变换、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等工程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设计制造、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三三制”培养模式电气专业课程建设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从2016年开始转型,成为独资独立本科院校,根据学校办学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不同层次需求,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电气专业类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和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系列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所有的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体育等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自动控
制理论、工程电磁场、现代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等相关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本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地方及行业产业特点,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尽可能使这些课程之间能够有机衔接。另外,可以通过设置辅修课程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类专业知识需求。课程体系强化了对学生实践环节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化重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通过“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这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的“三段式”“三明治”“三学期”的“三三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课程实施关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见附图)。
“三段式”:“高等数学、电路分析、自控理论等课程”+“电气专业综合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三明治”: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与相关理论课程相结合,一方面相关课程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应用,验证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学期”:在第三个“夏季小学期”,开设了认识实习、电工实训和项目工作等实践类课程。
(三)师资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理论知识基础比较强、工程素养优良和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独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对独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建设适应地方及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师资队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师资队伍理论知识结构,本专业的中青年教师都是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电气专业专职教师。(2)注重培养具有电气专业应用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从师资队伍引进、培养的各个环节,更加注重专业教师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师,不定期到相关专业厂家进行交流、各类项目合作,提升自身专业实际应用创新实践能力。(3)通过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引导教师将实践同课堂教学、学生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4)聘请了专业领域内相关单位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来校授课或者做报告,以此强化专业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效果
基于“三三制”培养模式的电气专业建设:(1)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2)加强了师资队伍;(3)学生真正受益。“三三制”培养模式在电气专业的实施,一方面使傳统的二学期式比较紧张的教学得以释放,教与学更能充分发挥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实践环节,使各门课程有机结合,与实践充分结合;第三激发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锋杰,马雁,郭琳.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6).
[2]黄民,米洁,高宏.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7(5).
[3]刘振海,刘允,黄刚,等.新工科视域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
[4]聂伟,刘兰明.从必然性到过渡性:企业教育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5]黄云志,吴红斌,黄海宏,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三三制”培养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师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116-02
一、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三三制”培养模式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主要是以当今社会急缺的工学类专业为主,并将电气信息技术与机械电子、艺术设计、管理工程类专业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为优势学科专业,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多学科和专业的协调发展。
学校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对人才能力要求为培养方向,以职业为导向重构专业方向,优化实践类课程,探索构建“三段式”“三明治”“三学期”的“三三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段式”:“学科基础和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实训和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三明治”:即将各类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践与实训、项目工作、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螺旋上升;“三学期”:即增加第三个“夏季小学期”,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和项目工作等实践类课程,已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品牌。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的专业。最初本专业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电力系统方向。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电力行业、汽车行业、电力机车行业、飞机制造业、材料化工等行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呈上升态势,这些行业对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要求用电气技术解决电气相关技术问题。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断拓宽、不断凝练、不断提升,专业的发展比较完善。
但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要求不大相同,毕业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仅仅靠学校学的有限的电气知识不能很快入手。其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是要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仅仅靠学校的课程实验环节并不能完全使学生具备工程意识。尽管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总体
上来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人才仍然较为稀缺。现今国际国内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很多技术挑战,尤其体现在对电气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电能生产、转换、运行及其相关领域技术,更涉及与时俱进的电气先进技术。尤其地方性独立本科院校,电气专业更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在此背景下,电气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就一定需要加深和拓宽,重点体现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三三制”培养模式下电气专业建设
(一)專业培养目标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电机及其控制、新能源电力变换、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等工程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设计制造、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三三制”培养模式电气专业课程建设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从2016年开始转型,成为独资独立本科院校,根据学校办学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不同层次需求,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电气专业类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和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系列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所有的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体育等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自动控
制理论、工程电磁场、现代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等相关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本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地方及行业产业特点,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尽可能使这些课程之间能够有机衔接。另外,可以通过设置辅修课程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类专业知识需求。课程体系强化了对学生实践环节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化重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通过“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这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的“三段式”“三明治”“三学期”的“三三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课程实施关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见附图)。
“三段式”:“高等数学、电路分析、自控理论等课程”+“电气专业综合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三明治”: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与相关理论课程相结合,一方面相关课程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应用,验证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学期”:在第三个“夏季小学期”,开设了认识实习、电工实训和项目工作等实践类课程。
(三)师资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理论知识基础比较强、工程素养优良和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独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对独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建设适应地方及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师资队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师资队伍理论知识结构,本专业的中青年教师都是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电气专业专职教师。(2)注重培养具有电气专业应用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从师资队伍引进、培养的各个环节,更加注重专业教师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师,不定期到相关专业厂家进行交流、各类项目合作,提升自身专业实际应用创新实践能力。(3)通过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引导教师将实践同课堂教学、学生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4)聘请了专业领域内相关单位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来校授课或者做报告,以此强化专业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效果
基于“三三制”培养模式的电气专业建设:(1)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2)加强了师资队伍;(3)学生真正受益。“三三制”培养模式在电气专业的实施,一方面使傳统的二学期式比较紧张的教学得以释放,教与学更能充分发挥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实践环节,使各门课程有机结合,与实践充分结合;第三激发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锋杰,马雁,郭琳.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6).
[2]黄民,米洁,高宏.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7(5).
[3]刘振海,刘允,黄刚,等.新工科视域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
[4]聂伟,刘兰明.从必然性到过渡性:企业教育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5]黄云志,吴红斌,黄海宏,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