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一、品析词句,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物、事物、景物之中。因此,教师可引导孩子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品析词、句、段、篇,使课文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的精神、事件的意义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教育。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要抓住“笑”一词引导学生分析。“笑”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十次之多,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在笑中走来,又在笑声中走去,特别是第二次来酒店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坐着用“手”走出来的,这是多么令人同情而可怜的人物。文中却用“笑”来为他做背景,可见封建制度对人们毒害之深,当时的人们又是多么麻木。这样以笑写悲更见其悲。这样从“文眼”入手挖掘出社会根源,使学生认清封建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社会。
二、指导朗读,渗透德育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涵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劝学》一文论述怎样学这部分,语言精辟,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学习要积累、有恒心、专一这一道理,读来极具感染力,学生在朗读中可受到教育。如赏析《歌词欣赏》中《长江之歌》时,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读出豪迈激昂,读中体会歌词中的图画美、音韵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发强烈共鸣。赏析《那就是我》时让学生读出柔婉深情,读出远方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漂泊旅人对故土的眷恋、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情,学生在读中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简介背景,渗透德育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到的时代背景,也有不同的主题思想。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目标,实现教材编排的目标,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或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价值的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如《挖荠菜》的时代背景介绍:本文作于1978年。这时,人民生活有了明显好转。旧社会的痛苦,新社会的伤痕,铭刻在父母一辈的心里。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们牢记历史和苦难,要珍惜现在。但是,生在新社会的孩子们,他们不愿走父母走过的路,他们甚至嗔怪父母为何要过这样苦的生活。这样两代人就产生了所谓的“代沟”。如何填平这代沟呢?作者以为,父母要耐心教育晚辈,孩子们要尊重父母的见解和行为,两代人共同努力,就能消除“代沟”。于是,作者创作了《挖荠菜》。通过这一背景的介绍,学生懂得了要了解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消除代沟,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人物分析,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材中,塑造古今中外各种人物形象的文章为数不少。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德育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人物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二是文中人物。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作者简介之中。如在《留学巴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冼星海的简介,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所立下的发展祖国的音乐事业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透过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挖掘出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以此来触动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讲授《党员登记表》,便可在对黄淑英、老妈妈等人物形象分析之中,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渗透。
五、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德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要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散发出无限的光彩。要让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1.通渭县陇阳中学,2.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
一、品析词句,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物、事物、景物之中。因此,教师可引导孩子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品析词、句、段、篇,使课文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的精神、事件的意义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教育。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要抓住“笑”一词引导学生分析。“笑”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十次之多,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在笑中走来,又在笑声中走去,特别是第二次来酒店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坐着用“手”走出来的,这是多么令人同情而可怜的人物。文中却用“笑”来为他做背景,可见封建制度对人们毒害之深,当时的人们又是多么麻木。这样以笑写悲更见其悲。这样从“文眼”入手挖掘出社会根源,使学生认清封建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社会。
二、指导朗读,渗透德育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涵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劝学》一文论述怎样学这部分,语言精辟,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学习要积累、有恒心、专一这一道理,读来极具感染力,学生在朗读中可受到教育。如赏析《歌词欣赏》中《长江之歌》时,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读出豪迈激昂,读中体会歌词中的图画美、音韵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发强烈共鸣。赏析《那就是我》时让学生读出柔婉深情,读出远方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漂泊旅人对故土的眷恋、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情,学生在读中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简介背景,渗透德育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到的时代背景,也有不同的主题思想。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目标,实现教材编排的目标,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或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价值的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如《挖荠菜》的时代背景介绍:本文作于1978年。这时,人民生活有了明显好转。旧社会的痛苦,新社会的伤痕,铭刻在父母一辈的心里。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们牢记历史和苦难,要珍惜现在。但是,生在新社会的孩子们,他们不愿走父母走过的路,他们甚至嗔怪父母为何要过这样苦的生活。这样两代人就产生了所谓的“代沟”。如何填平这代沟呢?作者以为,父母要耐心教育晚辈,孩子们要尊重父母的见解和行为,两代人共同努力,就能消除“代沟”。于是,作者创作了《挖荠菜》。通过这一背景的介绍,学生懂得了要了解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消除代沟,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人物分析,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材中,塑造古今中外各种人物形象的文章为数不少。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德育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人物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二是文中人物。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作者简介之中。如在《留学巴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冼星海的简介,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所立下的发展祖国的音乐事业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透过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挖掘出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以此来触动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讲授《党员登记表》,便可在对黄淑英、老妈妈等人物形象分析之中,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渗透。
五、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德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要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散发出无限的光彩。要让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1.通渭县陇阳中学,2.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