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10月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100多人死亡。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舱室里进行紧张的训练,休息时,他用酒精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进入太空后,飞船屡次出现故障,几经努力难以修复,在返回地面时飞船降落伞又出现意外,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顺利完成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的各项任务后,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3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1980年3月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爆炸导致地面50名技术人员丧生。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在升空第73秒后,由于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出现问题,造成燃料外泄,航天飞机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故调查委员会目前已基本认定,在“哥”号发射后不久,从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泡沫材料曾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形成孔洞,使超高温气体得以进入,是“哥”号2月1日解体坠毁的最可能原因。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舱室里进行紧张的训练,休息时,他用酒精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进入太空后,飞船屡次出现故障,几经努力难以修复,在返回地面时飞船降落伞又出现意外,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顺利完成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的各项任务后,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3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1980年3月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爆炸导致地面50名技术人员丧生。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在升空第73秒后,由于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出现问题,造成燃料外泄,航天飞机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故调查委员会目前已基本认定,在“哥”号发射后不久,从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泡沫材料曾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形成孔洞,使超高温气体得以进入,是“哥”号2月1日解体坠毁的最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