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与酒厂胃与味蕾的建筑空间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e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种“共生”是城市发展真实的印记。凭它,人们能够找到通往这座城市地理与历史的纵深空间中的某一个节点,而不仅是当下的某个华丽碎片。
  
  陷落在CBD中的皇家粮仓
  
  在未去之前,我怎么也无法仅凭文字对南新仓的种种描述,去猜想南新仓现今的存在状态。从东四十条地铁钻出地面,狐疑更甚——六车道或八车道的通天大路,从路名看,其前身也不过是条胡同儿。城市的格局、城市的尺度,在城市的演进中也一并渐变或者突变。粮仓,在新城市格局的新语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符码?
  未容得更多假想,就在这条叫做“东门仓胡同”的大马路上,生楞楞地出现了悬殊的高差,视线从摩天楼支撑的天际线,迅速滑落到街心。一丛形态陌生的建筑,色调深沉黯淡地静默在CBD的“深谷”中。无疑,这就是南新仓。
  南新仓,是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粮米的皇家粮仓。这座古老的院子看上去像陌落在京城CBD的另类领地,二十多座体量庞大的矮仓房仿佛趴在地上一般,与周遭摩天楼的昂藏挺拔形成突兀而鲜明的比照。遥想昔日这等粮仓重地定当是戒备森严、重兵把守的。而今,院子里的多数仓房已被按照时下的审美情趣打点,走着貌似复古而实则意欲超前的装饰路子。
  尽管场地今昔大相径庭,但粮仓现在仍没有与“粮”脱开千系。院子已经变身为一个可以推杯换盏、饕餮美馔的时尚餐饮地。不过,餐饮并不是它的全部。这样一处罕见的遗迹,当然是要贴上“文化”标签的。
  这丛仓房群中有9座是有近600年历史的“古仓廒”。明清时代,仓房被称为“廒座”。“廒”是贮藏单位,每五间为一“廒”。作为粮食的储藏空间,“仓敖”的设计一定需要顾及通风、干燥、恒温等因素。所以,外形看似简单的仓房筑,实则暗藏着建筑智慧。围着仓房细看,古仓房顶都有气窗,保证通风透气,使仓内谷物残留的水气、湿气充分蒸发,保持仓内环境千燥。而仓房的底部则与地面有一尺多的架空层,同是为通风、除湿和干燥而设计。古仓房最突出的设计点是墙壁的厚度。为保持區温,古仓房充分利用墙体厚度来调解不同季节的温差,其底部约厚15米,顶部约1米,这样便能在冬季抵御寒冷而夏季则抵御高温。此外,足够厚度的墙壁还是防范鸟雀虫鼠的重要屏障。
  因功用特殊,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建筑材质的选择,使古仓廒外观别具一格。尤其是在早已成为CBD核心区的东直门内,在遍布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广厦丛林间,仍能见到青灰色的大城砖、木制的屋檐、龟裂斑驳的楠木柱……古仓廒所保有的一切,成为时空变换后今入陌生的视觉审美。于是,餐饮、画廊、或者文化公司,陆续在此间开张。接着,画展、派对、论坛、年会等文化、商务、公关活动也相继呈现。所有这些,都因为这个特定场地而顺理成章地贴上“文化”标签。
  让“文化”成为一件“外衣”,将原有空间置换为商业的内核,这是时下蛮多城市的“实验”,而交织其闾的,总会是莫衷一是的争辩。或纯粹维持古建原真性、或创新地将其活化置換新功能,也总是争端的两极。但作为城市的访客,关注的似乎并不是这些。走在这条已然像是被打造成“文化休闲街”的古粮仓通道上,我在内心庆幸的是古粮仓竟与能与CBD共生的事实。虽然“古仓群”与UBD之间并没有太多过渡与渐变,教人看着有些突兀,但这种貌似“不和谐”的存在与共生。远比夷平了重建要好很多。至少,这种“共生”是城市发展真实的印记。凭它,人们能够找到通往这座城市地理与历史的纵深空间中的某一个节点,而不仅是当下的某个华丽碎片。
  每一个空间,都精心地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体现着各自主人诉求的独特面貌;就连厂房之间的空隙地带,原有植被与后期的装饰恰到好处地穿插在一起,兼顾细节的同时,很大限度地保有了原生的灵气。
  
  深巷中的旧瓶与新洒
  
  地处五环外的北京酒厂国际艺术区,对于并非身处艺术圈中的我来说,本该没有太大吸引力。或许是因为与那种有着诱惑味道的液体有关,它对我构成一种莫名的牵动。我执意地认为“酒意”是需要“空间”挥洒的,“酒意”中往往会生出些抽离现实的幻境,而这跟“艺术”又仿佛有着某种相通的特质。毋庸置疑,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別有特质的艺术区,而非仅仅由厂房空间置換出来的艺术区。
  它到底是不一样。没有咖啡馆、小酒吧或者时尚店。更没有挂着相机把艺术区当成景区的游览者。酒厂安静异常。过期的海报、夸张的雕塑、设计感极强的画廊或工作室门脸儿,高光点和背光面在阳光下黑白分明地对峙着,就像盘亘在厂孙的高速公路上车流的喧哗和厂内的安静动静分明地比照着一样。
  但它到底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没有酒意蒸腾、意兴勃发。更没有微醺后的恣意烂漫。除了宁靜,能感受到的还有精致——每一个空间,都糟心地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体现着各自主人诉求的独特面貌;就连厂房之间的空隙地带,原有植被与后期的装饰恰到好处地穿插在一起,兼顾细节的同时,很大限度地保有了原生的灵气。也显而易见地看到,这个处处砖墙暴露、貌不惊人的厂区,经过丁充分的规划和设计。
  不大的厂区里,空间布局规整划一,艺术机构栢对集中。多数工作室大门紧闭。很明显,这里的工作室大都不对外展示,纯粹是主人们的创作空间。事实上,这个艺术区与附近的中央美院和近年来名声大噪的798国际艺术区,恰好构成了京城的艺术“金三角”。而酒广艺术区却并没有生存在798盛名的阴影之下。相反,可以分明地感知,这里倒像是正在悉心地酿制一坛更醇的“酒”。
  酒厂里最分明的标志是厂区中心荷花池边上的那两尊酒厂质检员的石膏塑像。塑像呈典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底座上镌刻的“二锅头”让人觉得亲切。有意思的是,酒厂还有小半面积的厂区仍在酿酒,这个事实与“酒厂”二字形成生动的互动。这座1975年建立的国氰酉厂,曾与知名的北京红星酒厂缔结联营关系展开生产、经营和销售。在联营合作终止后,国营老厂面临着生存困境。无疑,现在过半厂区变身为艺术区,是酒厂走出困局的一个落子。
  另一方面,周遭艺术区对发展空间的需求,使酒厂的变身成为现实。从2005年建立以来,很多东、西方著名策展人来此进行策划和执行展览。而中央美院很多艺术教师则纷纷就近在园内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一些院系甚至还在此设立实验基地,这使酒厂的艺术创作逐渐呈现出主流和学院派的艺术特色。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句老话。但它是否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尚待估量。至少,在这“旧瓶装新酒”的酒厂厂区,改酿造和经营白酒为如今的“艺术之酒”,其内里进驻的纯学院派的艺术实验或者创作,能否与这个场地相扶前行,并非短期内可以定论。与同处京东地带那个热闹的国际艺术“前厅”798相比,现在说酒厂艺术区藏于“深巷”,毫不为过。只是,是坚守艺术还是让步于商业,对于现在的酒厂艺术区来说,做出任何决定都为时尚早。
  所以,今天见到的酒厂艺术区,或许会是它艺术道路上一段宁静而珍贵的定格。
  


  

其他文献
10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路
期刊
10条精英出行线路
期刊
美国汽车协会(AAA)  是一个服务网络遍布美国、加拿大、甚至还延伸到英国的非赢利性汽车倡导、服务型组织,美国人驾车出游可离不开它。目前,全美69个地区俱乐部为其成员现有会员4800万初级会员年费为70美元。当年,由于美国缺乏汽车适行的公路,以及普通大众对于汽车及其噪音相当反感,1902年,美国汽车协会成立了。目前,AAA是由无数个独立运作的汽车俱乐部组成的大联盟,从会员的角度出发理解,AAA俱乐
期刊
汽车篇    车台 是由车主加装在汽车内部的无线电通讯器材,车台的特点在于功率大,最大输出功率通常在15-35W,配备车外的专用天线一般通联距离可在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在一股地形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以保证通讯的顺畅,而且使用方便,电源不受限制,连接汽车电瓶13.8V电源,只要车辆正常运转,就可以正常使用。不过安裝前需经无线电管理部门批准。  手台 是可以随身携带的通讯器材。手台的特点在于没有固定的使用
期刊
朋友们提出去恩平泡温泉,那我一定要带路了,恩平与开平唇齿相依。而开平正是我的家。经过开平的时候,碉楼进入我们的视野,大家你言我语地议论着听来的看到的有关这里的故事。突然有人喊:“小梁,你不是开平人吗?你家有碉楼吗?”哦,是的,我正驰骋在回家的路上。我家没有碉楼,但碉楼伴着我长大,对于我来说,它已不仅仅是家乡的象征,奶奶与爷爷的故事,谁说不是这碉楼文化的缩影呢?那些爱恨情仇的往事连奶奶都不再在意了。
期刊
相伴在路上自驾游类书籍
期刊
说起来一般的GPS也有一个蛮严重的问题就是更新不及时。每年更新一次的速度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拆迁和建设速度,常常有半年没去的地方少了一个村子多出一片高楼大厦的情况,而且地图更新的费用也不便宜呢。  在线的电子地图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更新速度快,几乎是几周就更新一次;其次是完全免费,只要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调出地图使用;再次就是功能完善,可以看到地形、卫星图片和实时的路况。但也有一个比较致命的地方,就
期刊
在非洲大陆的西北,加那利群岛星罗棋布地点缀在茫茫大西洋上,那里有皑皑雪山的含笑注视,那里有碧海蓝天的深情拥抱。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三毛与荷西的故事,那段几十年前的美丽爱情,就曾经发生在那里。  山山水水可以见证天荒地老,这次终于有机会,走入三毛与荷西共同书写的美丽传说。    Lope de Vega街3号    加那利群岛(Ganary Islands)位于大西洋,非洲西海岸,这里共有7个大岛
期刊
知道夏台,是从一位摄影师拍的片子开始。片名:天堂行旅。画面上是草原鲜花盛开的时节,行走的羊群在夏台古道的草原上,涌向远方,远方的山谷里,远处是晶莹吉白的雪峰,近处是绿色如黛的山影,还有更近处那层层的亭亭玉立的苍翠的雪松……  对着这张照片,我竟然看呆了!真想不到在世界上竟然还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真像是天堂啊!夏台,成了我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梦。  翻过了有惊无险的乌孙山,前行的目的地就是夏台。  赴
期刊
中山温泉宾馆    中山温泉是当年由中山市和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投资兴建的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酒店。2007年推出具有全新巴厘岛风情的东苑商务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新推出的庭园温泉SPA运动水疗,属“氯化钠”泉,适于身体理疗,可泡山泉,泡温泉,宜泡宜疗。  地址:中国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电话 (0760)886683888  传真 (0760)886683333  网址:w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