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是当今文博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日照地区历史悠久、文教发达。但是,目前对日照地区科举制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和宣传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即从张行简“一门五进士”家族着手,对其家族科举状况进行考证,进而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和对日照地区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金朝;日照;张行简;科举
山东日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代多人杰。特别是进入科举时代后,更是人才辈出,孕育了张氏、丁氏、管氏等科举望族。宋金时期战乱频仍,日照地区一度被纳入金朝版图,科举制方面研究较为薄弱。在此,笔者以金朝日照张氏家族为切入点,考略了当时日照地区科举状况,敬请方家指正。
一、张行简家族科举考证
日照张行简家族是科举望族,有“一门五进士”、“五贤”之美誉。对其家族变迁考略可知:“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即:海曲太平桥张氏。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1]据清·光绪版《日照县志》载:“张莘卿,天德三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使,爵县男。有传。张暐,正隆五年进士。官御史大夫,以武安军节度致仕。有传。张晔,进士。官莒县丞。张行简,大定十九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翰林院学士承旨。谥文正。有传。张行信,大定二十八年进士。改名行忠。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有传。”[2]
中华书局版《金史》中,张暐、张行简、张行信皆有列传,分别记载在《金史》卷160·列传第四十四和卷170·列传第四十五:“张暐字明仲,莒州日照县人。博学该通。登正隆五年进士。行简字敬甫。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十九年进士第一,除应奉翰林文字。张行信字信甫,先名行忠,避壮献太子讳,改为。行简弟也。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3]
经校对,笔者发现两处区别:一是中华书局版《金史》中并没有张莘卿的列传,光绪版《日照县志》中则记载张莘卿有传,或在别版本史书,有待进一步考证。二是清·光绪版《日照县志》称“张行信改名行忠”,而中华书局版《金史》记载,张行信为避讳金朝庄献太子完颜守忠而将“行忠”改名为“行信”,并专门注释:“按[行忠]中州集壬集小传作[行中]”[4],这应该是准确的,与地方志的记载有所区别。
二、日照第一位进士和第一位状元之考证
很多文章认为张莘卿是日照地区第一位进士,但并非如此。日照现可考证的首位进士是密州莒人(现莒县)王子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而张莘卿进士及第为1151年。“凡四登乡书,三为举首,遂中天德三年(1151年)甲科”。[5]两人前后相差168年。
张行简(?~1215年),字敬甫,谥文正,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中词赋科状元及第。在此与王子舆中进士期间,日照地区未有状元及第的记载。因此,张行简是日照地区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状元。
三、张氏家族科举成功的原因分析
张氏家族的成就在中国科举史上留下浓重一笔。除了张莘卿三代五进士外,其后人科举入仕的非常多。特别是张行信一脉,“诸子侄多中第居官”[6]。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环境的影响。一是金朝因袭汉族科举制度,为其提供了直接客观条件。《金史》卷51《选举制》载:“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7]二是经历宋金战乱后,中国文化中心再次南移,文化人士北消南长,金朝的科举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金朝进士科取士总人数在5000—6OOO之间,平均每次人数在150人左右。”[8]三是张莘卿、张暐、张行简中进士时分别为天德三年(1151年)、正隆五年(1160年)和大定十九年(1179年)。此时,金朝和南宋对峙的局面形成,经金世宗和金章宗两代人努力经营,社会矛盾缓和,处于盛世时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个人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据清·光绪版《日照县志·艺文志》之《金张莘卿墓碑》记载,张莘卿“幼强学自立,家贫无师,闭门独学,日诵千余言,祁寒弗暑。宋末兵革,……人不聊生,公携策负书之田间,躬勤耒耜,自课不辍。”[9]可谓勤奋好学的寒门才俊。张暐“博学该通”,张行简“颖悟力学,淹贯经史”。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为科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学、家风的影响。张氏家族十分注重家学、家风教育。张莘卿不置产业,认为由学入仕是最好的出路,并灌输给后辈:“士能力学以至禄仕,衣食自奉取给公家,仰视俯育终身优裕。”[10] 张暐也十分重视教育,“暐自妻卒后不复娶,亦无姬侍,斋居与子行简讲论古今,诸孙课诵其测。”[11]良好的家风、家学为后辈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张行信居官之后“日书经书五百字为课,寒暑不废者四五十年”[12]。因此,张氏家族能够成为书香门第,礼学世家。
四、张氏家族科举对日照地区的影响
古代日照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偏僻,教育落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置日照县。明代状元焦竑在《修尊经阁记》中提到:“其(日照)地狭陋而鄙朴,弦诵之声渺然无闻,而科目之寥寥,久矣。”[13]明朝日照教谕郑鐄在《修明伦堂碑记》中称:“日照有学将两百年于兹,肇始于金人升镇为县,重立于国朝洪武初年。”[14]可见,日照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虽没有史书明确记载日照的升格和学校的发展是因为张氏家族,但此时张氏家族三代科举入仕,逐步进入金朝庙堂,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张行简后主持修建了日照县的“魁文书院”,培育大量家乡人才,直接证实了张氏家族对家乡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张氏家族科举盛况不仅展示了日照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对日照地区社会地位的提升、教育的发展等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张行简家族作为日照地区第一个“一门五进士”和产生日照第一位状元的家族,不仅折射出金朝时期科举制状况,也体现了金朝时期日照地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日照人民的勤奋智慧,也对日照地区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杜树景《莒州望族考略》
[2] [5][9][10][11][13][14]清·光绪版《日照县志卷六·选举志》
[3][4][6][7]《金史》中华书局
[8]吕思勉《中国通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金)元好問《中州集》卷9《张左丞行中小传》
作者简介:
郭运功,日照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岳 麟,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关键词:金朝;日照;张行简;科举
山东日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代多人杰。特别是进入科举时代后,更是人才辈出,孕育了张氏、丁氏、管氏等科举望族。宋金时期战乱频仍,日照地区一度被纳入金朝版图,科举制方面研究较为薄弱。在此,笔者以金朝日照张氏家族为切入点,考略了当时日照地区科举状况,敬请方家指正。
一、张行简家族科举考证
日照张行简家族是科举望族,有“一门五进士”、“五贤”之美誉。对其家族变迁考略可知:“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即:海曲太平桥张氏。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1]据清·光绪版《日照县志》载:“张莘卿,天德三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使,爵县男。有传。张暐,正隆五年进士。官御史大夫,以武安军节度致仕。有传。张晔,进士。官莒县丞。张行简,大定十九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翰林院学士承旨。谥文正。有传。张行信,大定二十八年进士。改名行忠。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有传。”[2]
中华书局版《金史》中,张暐、张行简、张行信皆有列传,分别记载在《金史》卷160·列传第四十四和卷170·列传第四十五:“张暐字明仲,莒州日照县人。博学该通。登正隆五年进士。行简字敬甫。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十九年进士第一,除应奉翰林文字。张行信字信甫,先名行忠,避壮献太子讳,改为。行简弟也。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3]
经校对,笔者发现两处区别:一是中华书局版《金史》中并没有张莘卿的列传,光绪版《日照县志》中则记载张莘卿有传,或在别版本史书,有待进一步考证。二是清·光绪版《日照县志》称“张行信改名行忠”,而中华书局版《金史》记载,张行信为避讳金朝庄献太子完颜守忠而将“行忠”改名为“行信”,并专门注释:“按[行忠]中州集壬集小传作[行中]”[4],这应该是准确的,与地方志的记载有所区别。
二、日照第一位进士和第一位状元之考证
很多文章认为张莘卿是日照地区第一位进士,但并非如此。日照现可考证的首位进士是密州莒人(现莒县)王子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而张莘卿进士及第为1151年。“凡四登乡书,三为举首,遂中天德三年(1151年)甲科”。[5]两人前后相差168年。
张行简(?~1215年),字敬甫,谥文正,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中词赋科状元及第。在此与王子舆中进士期间,日照地区未有状元及第的记载。因此,张行简是日照地区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状元。
三、张氏家族科举成功的原因分析
张氏家族的成就在中国科举史上留下浓重一笔。除了张莘卿三代五进士外,其后人科举入仕的非常多。特别是张行信一脉,“诸子侄多中第居官”[6]。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环境的影响。一是金朝因袭汉族科举制度,为其提供了直接客观条件。《金史》卷51《选举制》载:“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7]二是经历宋金战乱后,中国文化中心再次南移,文化人士北消南长,金朝的科举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金朝进士科取士总人数在5000—6OOO之间,平均每次人数在150人左右。”[8]三是张莘卿、张暐、张行简中进士时分别为天德三年(1151年)、正隆五年(1160年)和大定十九年(1179年)。此时,金朝和南宋对峙的局面形成,经金世宗和金章宗两代人努力经营,社会矛盾缓和,处于盛世时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个人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据清·光绪版《日照县志·艺文志》之《金张莘卿墓碑》记载,张莘卿“幼强学自立,家贫无师,闭门独学,日诵千余言,祁寒弗暑。宋末兵革,……人不聊生,公携策负书之田间,躬勤耒耜,自课不辍。”[9]可谓勤奋好学的寒门才俊。张暐“博学该通”,张行简“颖悟力学,淹贯经史”。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为科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学、家风的影响。张氏家族十分注重家学、家风教育。张莘卿不置产业,认为由学入仕是最好的出路,并灌输给后辈:“士能力学以至禄仕,衣食自奉取给公家,仰视俯育终身优裕。”[10] 张暐也十分重视教育,“暐自妻卒后不复娶,亦无姬侍,斋居与子行简讲论古今,诸孙课诵其测。”[11]良好的家风、家学为后辈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张行信居官之后“日书经书五百字为课,寒暑不废者四五十年”[12]。因此,张氏家族能够成为书香门第,礼学世家。
四、张氏家族科举对日照地区的影响
古代日照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偏僻,教育落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置日照县。明代状元焦竑在《修尊经阁记》中提到:“其(日照)地狭陋而鄙朴,弦诵之声渺然无闻,而科目之寥寥,久矣。”[13]明朝日照教谕郑鐄在《修明伦堂碑记》中称:“日照有学将两百年于兹,肇始于金人升镇为县,重立于国朝洪武初年。”[14]可见,日照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虽没有史书明确记载日照的升格和学校的发展是因为张氏家族,但此时张氏家族三代科举入仕,逐步进入金朝庙堂,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张行简后主持修建了日照县的“魁文书院”,培育大量家乡人才,直接证实了张氏家族对家乡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张氏家族科举盛况不仅展示了日照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对日照地区社会地位的提升、教育的发展等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张行简家族作为日照地区第一个“一门五进士”和产生日照第一位状元的家族,不仅折射出金朝时期科举制状况,也体现了金朝时期日照地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日照人民的勤奋智慧,也对日照地区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杜树景《莒州望族考略》
[2] [5][9][10][11][13][14]清·光绪版《日照县志卷六·选举志》
[3][4][6][7]《金史》中华书局
[8]吕思勉《中国通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金)元好問《中州集》卷9《张左丞行中小传》
作者简介:
郭运功,日照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岳 麟,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