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型构特征,它在空间结构上包括思想域区、社会域区和价值域区;在意义结构上表现为以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追求;在表达结构上包含“双效”合一、“双创”融合、“双百”与“二为”共生、内外“双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型构带有政治文化的一般特征,也因自身的特定时空而被赋予个性内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型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1-0018-06
政治文化是社会思想的核心象征和价值主导,包括外在面貌与内在品质及其结合方式,是国家的政治精神和制度要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追求政治目标的清晰性和价值分层的合理性,在时代标度和型构方式上具有独特的表征,包含着政治文化的治理和实践思路,二者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上是相通和递进的。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域区结构
从域区结构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包括思想域区、社会域区和价值域区。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主辅分明的空间结构。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思想域区
思想域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第一个意义截面,是政治生活中“高、大、上”的方面,意在突出政治认同,巩固执政根基。意识形态语境中的政治文化汇集着多种形式的利益取向,它在形而上的界面上体现为主导性价值选择和系统性意义构像。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思想性、方向性、政治性是其最基本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思想域区还表现为思想文化阵地的存在及运行方式,“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性两种不同维度的意义夹击下,坚持社会意义截面意识形态域区存在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并且从文化政策方面确保对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是对现实文化生活结构的科学把握与妥善应对”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域区中,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并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会随着实践变化而优化,非主流意识形态也会处在变化之中。这些方面造成的政治内容就像一个市场,各种思想都在其中叫卖和竞争,形成一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思想空间,影响着政治话语的方向。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公共域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体现在公共生活之中,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普、多、常”的方面。这个空间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内容是由日常生活所承载的大众行为,与社会价值观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域区中,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国家体制和现代社会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的基本内容。从政治文化的社会寄托看,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生活承载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政治意蕴,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与意识形态传播和寄形方式已经难以割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属于社会层面上的政治发展和管理内容,如选举文化、参政文化、协商文化、身份文化等,都是在总体政治目标一致基础上的理念和行为,是在日常生活层面体现政治责任和政治权利的重要形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体的人民性特征,凸显出政治取向的广泛性、价值选择的群众性、文化实践的针对性。大众文化在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精神气象方面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尽管它在公共文化场域中也会显示出差异性特征,但在总体上要求与主流文化导向一致并积极融入政治生活中。拿休闲文化来说,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始终是休闲文化的主导准则,不论是广场舞、扭秧歌,还是民歌表演、流行歌曲,都要求远离低级趣味。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不能完全忽视社会的主流价值的许可限度,保持价值底线是文化主体的基本遵循,在追逐文化愉悦的同时不越“雷池”,是当下健康文化的基本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个“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来共享”的问题,它的依靠对象、服务对象的设定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而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决定的。这个域区中,政治文化还有一个任务,即地带的转化问题。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绝不能丢了;黑色地带是负面的东西,一定要管控,绝不能任其发展;灰色地带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一定要做好转化和引导工作,绝不能放任自流。公共领域是文化矛盾的集中区域,无视它的存在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夸大它的影响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公共域区的文化生活不能是有魂无体或者有体无魂的,应该通过日常生活规范和思想约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要求。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域区
价值域区包含个体或群体行为的政治机制取向,是政治生活中“小、杂、繁”的方面。尽管文化的民间性历史要比其社会的意识形态性更久远,但在社会的政治背景中,价值域区所包含的意义必须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在表现形式上,一方面,杂乱无序、意义流散和思想混杂使得民间文化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文化又不能无视这一现象,需要通过政治制度重整这些文化形式,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价值域区存在和运行的重要机理。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较强的自稳、自衍和自洽功能,对中国现代社会具有意义创始和思想建基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区域在尊重和发掘个体的文化权利和文化创造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把民间文化行为的淳朴纳入政治文化治理之中,使之保持敦厚的样态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稳定器、缓冲器和助力器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域区中包既含着带有普遍性的政治愿望,又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想行为的特殊要求。它不是完全颠覆社会价值的客观存在形式,也不忽视价值域区中存在的良好的價值目标,而是通过意义重排和意义更新使价值域区中的事物变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域区还包含着对个体文化权利的规定和张扬,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表达权利都在保护之列,个人的文化权利要与集体文化权利相适应,牺牲公共文化权利来片面适应个人文化权利,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精神要义。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意义结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在传统价值观、革命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采取恰当的审视眼光并力图客观地界定它们的关系,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由此形成的意义结构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现现代化的明确表达。这个意义结构中,自主精神、自信理念、自力更生、自我创新是基本要素,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是方向保证,满足群众多样性的政治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
1.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支柱
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都有明确的意义寄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后提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④革命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域区内的直接内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指导思想,它把革命的主体定位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来表达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意识形态的革命功能最能体现相应阶级的身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广大群众的政治追求和愿望,也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的政治文化优势和文化自信是经常性的内容。文化自信是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前提,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的精神认同,革命价值观及其继承下来的政治文化,是充满激情的政治动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标识着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主要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要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中轴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稳定器,是反映全国人民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在国家生活中起着凝心聚力的导向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價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结合。”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三个域区大致是对应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定位,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为基础的。国家层面上的价值选择突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方面;社会层面上的价值选择突出当代中国社会占主体地位的内容,体现了追赶时代潮流的改革创新精神;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观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维系民间文化精神的厚重性和淳朴性。从形式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述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外在的物事和内在的精神形成合体。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判断,过去的文化血脉不能中断,现代的文化内容不能忽视,它们都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视域中进行整合排序。从目标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在统一的范畴,是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相辅相成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起着中轴作用,它如同意义系统中的机械部件,缺少了这一部分,整个政治文化系统就会处于不良运行之中。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细化为一些重要的具体工作,比如,“四个全面”规定的任务,“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规划,等等,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的事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追求:“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其重要赋值形式。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⑦
4.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能量蕴蓄和力量寄托
按照社会动力学和文化动力学的观点,文化是一种具有二像性的力量,文化留存或文化记忆与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它所蕴含的内能是深沉而又厚积的,它的力点位置和支撑维度是多重的,我们可以从三重意义上作出判断: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软实力的时代特色和政治特色,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软实力实践路径及可能性,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它的实际效能与社会文化矛盾的解决程度有关,没有思想定力就没有文化软实力,没有思想定力就没有文化表达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价值认同,认同状态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大小,没有认同或缺少认同是难以形成文化合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还是一套符号体系,通过符号表达的象征意义,不仅使群众在符号寓意中感受文化的影响力,也推动群众在实践中创生新的符号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套话语体系,话语方向是社会主义的,话语动员和话语宣传都有利于提升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
5.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体关怀
政治活动的主体是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明确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政治活动的方式、价值和目标都被打上能动的活动印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人民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在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体现的人民性,这是一个不断创造和积累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有了新形态,在传承中国优秀政治文化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作为广大群众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写在旗帜上。从革命时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主体关怀。其二,在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优化中体现的人民性,这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加强的过程。政治文化主体的概念和范围、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不仅包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广大群众,也包括了拥护祖国统一和拥护中华民族团结复兴的广大群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集中到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的宏伟目标上,体现了主体基础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其三,在政治文化内容创新中体现的人民性,这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其创造和发展的动力也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路线是政治文化的基础性内容。它规定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包含着丰富的群众文化观、群众主体观和群众价值观;规定着中国政治文化软实力的表达形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集党性、人民性、政治性于一体,“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⑧。上述五个方面的体现应该是一个谐变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架构,它的运行要遵循常态化的机理和机制。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表达结构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⑨从这一段内容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表述和叙说上也是有层次的,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它的表达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它的表达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经济利益和精神产品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它要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多样化的健康发展形式。
表达层次之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合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注重经济效益,文化事业注重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时候,文化事业因其不赚钱、见效慢而被一些部门轻视或忽视。文化发展的方向性和文化市场的自主性构成一个矛盾体系,一方面要求文化发展中意识形态底线不能突破,另一方面要使恶性竞争的文化生产回归有序状态。如果没有对文化产业的宏观控制和综合监控,它的发展就可能偏离政治主导而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意义流散,遏制这种意义流散和重新聚拢价值内涵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凸显文化事业的精神要义。忽视文化市场中的道德建设和社会效益,会造成社会的政治文化畸变或处于疲于奔命的“救火”状态,造成政治文化的约束力和规制力下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体制管理,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⑩文化产业不应该是空壳化的,其价值寄托存在于文化产品之中,文化生产包括“化物之心”和“化物之行”,把文化之物普及化,把政治思想社会化,乃是其常见功能,心与物交融中的经济愿望和社会意向,是文化产业关注的要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B11这是对“双效合一”的明确要求。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新时代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有效有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形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发展体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政治思想灌注与物质生活提高的一致性,体现了“精神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一致性。
表达层次之二:“双百”和“二为”的有机统一。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效贯彻在实践中。“百花齐放”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前提,有利于活跃文化内容;“百家争鸣”是显示文化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活跃文化氛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赋予“百花齐放”更多的现实意义和要求,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争夺阵地、争夺话语权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的“槐市”上各种意识都想占据一方并兜售自己的观点,打着“百花齐放”旗号培植不良莠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表达提出了严峻的现实挑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百花齐放”是有前提的,是“鲜花”可以尽情地“绽放”,是“莠草”必须无情地拔除;“百家争鸣”也是有边界的,不能无原则地鸣放,学术讨论的问题不能冲击党的政治权威和政治领导,学术话语不能违背宣传纪律和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辉煌。”B12这在新时代是有深刻意蕴的。我们讲文化上的“百花齐放”不是无原则地“乱放”,它必须是有边界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有规有范的形式,通过有声有色的表述,守住思想理论宣传阵地、优秀人才培育基地、精神文明建设高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神聚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表现。没有“二为”方向,就缺少政治意蕴;没有“双百”实践,就缺少文化活力。“双百”和“二为”在政治上的统一性表现为,不以政治要求凝固思想文化的活性,不以表达自由冲击政治的稳固性,政治引领是第一位的,自由表达是为政治方向服务的。
表达层次之三:创造性轉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合一”。习近平在谈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时要求:“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B13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遵循,其中至少有两层意思值得注意。一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政治文化是不能照搬和因袭的。“礼仪”文化、“纲常”文化、“忠孝文化”、“修齐”文化、“治平”文化、“家国”文化中包含的价值内涵是多样的,其中的优秀内容是当下政治文化的重要借鉴内容。但是,古代君权思想投射到价值层面上定格的专制文化,又是当下政治文化需要摒弃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B14对传统文化的“双创”要符合辩证法,充分把握哪些是需要继承的,哪些是需要抛弃的,还要探索给“古风”赋予“新意”的方法,探索使“旧枝”发出“新芽”的方法,探索使“旧说”变成“新语”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内容都在继承和发扬之列,这需要筛选、整理和淘洗,从精神气象、价值考量、育人方向、道德气象等方面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和创新是一体的,转化什么、如何转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创新什么、如何创新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二是对已有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是在革命的洗礼、困难的考验和执政的实践中形成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有一个自我革命和自觉更新的过程,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B15,是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双创”的基本要求。通过自我净化纯洁理论形式,通过自我完善优化政治制度,通过自我革新获得生机和活力,通过自我提高改善政治形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双创合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承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辩证取向,对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向,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 表达层次之四:对内表达和对外表达的“内外双赢”合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表达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渠道,内外“双赢”的工作成效是关注的要点。对内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灌输和宣传,体现传播真实意图是基本前提,鼓励多样形式是基本要求,赢得人心、赢得认同是最终目标;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交流和沟通,包括党际关系中的政党文化沟通、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文化交流,最终目标是赢得共识、赢得尊重。实现内外“双赢”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面临着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释任务。应在话语系统的建构逻辑和叙事策略、符号意蕴上作出新规划,在话语体系的依存维度、价值标度、基本向度、实践效度上作出判识,在话语体系的表达力、渗透力、影响力、引领力方面体现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外“双赢”,不是与不同价值观无原则地握手言和,也不是与不同的政治文化无边界地融合共生,它的原则性和立场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定格有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有可供人类社会共享的文明成果,也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反相对的内容;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价值观包含着人类文明中公认的智慧成果,也存在一些随着时代变化而落伍的内容。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人类的优秀价值观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推出一个新的普世价值观,而是在寻找人类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这在政治文化层面上具有求同存异之特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
②王列生:《文化制度创新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③④⑥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4、4、2、22页。
⑤⑩B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5、155、139页。
⑦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23页。
B11B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26页。
B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版),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B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70页。
责任编辑:文 武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eng Rui Yu Liangzao
Abstract: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as distinctiv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cludes ideological, social and value domains; its meaning structure includes cultural pursuit wi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as the main content; its expression structure includes "double effect" integration, "double innovation" integration, "double hundred" and "two for" symbiosis, and "win-wi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is endowed with individual content because of its own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0-11-05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思说行’的融合创新研究”(19BKS143)。
作者简介:孟睿,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23)。
俞良早,男,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2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型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1-0018-06
政治文化是社会思想的核心象征和价值主导,包括外在面貌与内在品质及其结合方式,是国家的政治精神和制度要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追求政治目标的清晰性和价值分层的合理性,在时代标度和型构方式上具有独特的表征,包含着政治文化的治理和实践思路,二者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上是相通和递进的。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域区结构
从域区结构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包括思想域区、社会域区和价值域区。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主辅分明的空间结构。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思想域区
思想域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第一个意义截面,是政治生活中“高、大、上”的方面,意在突出政治认同,巩固执政根基。意识形态语境中的政治文化汇集着多种形式的利益取向,它在形而上的界面上体现为主导性价值选择和系统性意义构像。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思想性、方向性、政治性是其最基本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思想域区还表现为思想文化阵地的存在及运行方式,“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性两种不同维度的意义夹击下,坚持社会意义截面意识形态域区存在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并且从文化政策方面确保对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是对现实文化生活结构的科学把握与妥善应对”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域区中,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并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会随着实践变化而优化,非主流意识形态也会处在变化之中。这些方面造成的政治内容就像一个市场,各种思想都在其中叫卖和竞争,形成一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思想空间,影响着政治话语的方向。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公共域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体现在公共生活之中,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普、多、常”的方面。这个空间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内容是由日常生活所承载的大众行为,与社会价值观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域区中,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国家体制和现代社会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的基本内容。从政治文化的社会寄托看,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生活承载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政治意蕴,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与意识形态传播和寄形方式已经难以割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属于社会层面上的政治发展和管理内容,如选举文化、参政文化、协商文化、身份文化等,都是在总体政治目标一致基础上的理念和行为,是在日常生活层面体现政治责任和政治权利的重要形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体的人民性特征,凸显出政治取向的广泛性、价值选择的群众性、文化实践的针对性。大众文化在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精神气象方面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尽管它在公共文化场域中也会显示出差异性特征,但在总体上要求与主流文化导向一致并积极融入政治生活中。拿休闲文化来说,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始终是休闲文化的主导准则,不论是广场舞、扭秧歌,还是民歌表演、流行歌曲,都要求远离低级趣味。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不能完全忽视社会的主流价值的许可限度,保持价值底线是文化主体的基本遵循,在追逐文化愉悦的同时不越“雷池”,是当下健康文化的基本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个“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来共享”的问题,它的依靠对象、服务对象的设定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而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决定的。这个域区中,政治文化还有一个任务,即地带的转化问题。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绝不能丢了;黑色地带是负面的东西,一定要管控,绝不能任其发展;灰色地带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一定要做好转化和引导工作,绝不能放任自流。公共领域是文化矛盾的集中区域,无视它的存在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夸大它的影响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公共域区的文化生活不能是有魂无体或者有体无魂的,应该通过日常生活规范和思想约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要求。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域区
价值域区包含个体或群体行为的政治机制取向,是政治生活中“小、杂、繁”的方面。尽管文化的民间性历史要比其社会的意识形态性更久远,但在社会的政治背景中,价值域区所包含的意义必须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在表现形式上,一方面,杂乱无序、意义流散和思想混杂使得民间文化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文化又不能无视这一现象,需要通过政治制度重整这些文化形式,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价值域区存在和运行的重要机理。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较强的自稳、自衍和自洽功能,对中国现代社会具有意义创始和思想建基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区域在尊重和发掘个体的文化权利和文化创造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把民间文化行为的淳朴纳入政治文化治理之中,使之保持敦厚的样态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稳定器、缓冲器和助力器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域区中包既含着带有普遍性的政治愿望,又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想行为的特殊要求。它不是完全颠覆社会价值的客观存在形式,也不忽视价值域区中存在的良好的價值目标,而是通过意义重排和意义更新使价值域区中的事物变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域区还包含着对个体文化权利的规定和张扬,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表达权利都在保护之列,个人的文化权利要与集体文化权利相适应,牺牲公共文化权利来片面适应个人文化权利,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精神要义。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意义结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在传统价值观、革命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采取恰当的审视眼光并力图客观地界定它们的关系,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由此形成的意义结构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现现代化的明确表达。这个意义结构中,自主精神、自信理念、自力更生、自我创新是基本要素,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是方向保证,满足群众多样性的政治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
1.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支柱
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都有明确的意义寄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后提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④革命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域区内的直接内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指导思想,它把革命的主体定位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来表达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意识形态的革命功能最能体现相应阶级的身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广大群众的政治追求和愿望,也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的政治文化优势和文化自信是经常性的内容。文化自信是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前提,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的精神认同,革命价值观及其继承下来的政治文化,是充满激情的政治动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标识着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主要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要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中轴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稳定器,是反映全国人民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在国家生活中起着凝心聚力的导向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價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结合。”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三个域区大致是对应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定位,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为基础的。国家层面上的价值选择突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方面;社会层面上的价值选择突出当代中国社会占主体地位的内容,体现了追赶时代潮流的改革创新精神;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观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维系民间文化精神的厚重性和淳朴性。从形式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述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外在的物事和内在的精神形成合体。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判断,过去的文化血脉不能中断,现代的文化内容不能忽视,它们都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视域中进行整合排序。从目标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在统一的范畴,是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相辅相成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起着中轴作用,它如同意义系统中的机械部件,缺少了这一部分,整个政治文化系统就会处于不良运行之中。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细化为一些重要的具体工作,比如,“四个全面”规定的任务,“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规划,等等,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的事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追求:“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其重要赋值形式。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⑦
4.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能量蕴蓄和力量寄托
按照社会动力学和文化动力学的观点,文化是一种具有二像性的力量,文化留存或文化记忆与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它所蕴含的内能是深沉而又厚积的,它的力点位置和支撑维度是多重的,我们可以从三重意义上作出判断: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软实力的时代特色和政治特色,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软实力实践路径及可能性,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它的实际效能与社会文化矛盾的解决程度有关,没有思想定力就没有文化软实力,没有思想定力就没有文化表达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价值认同,认同状态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大小,没有认同或缺少认同是难以形成文化合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还是一套符号体系,通过符号表达的象征意义,不仅使群众在符号寓意中感受文化的影响力,也推动群众在实践中创生新的符号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套话语体系,话语方向是社会主义的,话语动员和话语宣传都有利于提升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
5.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体关怀
政治活动的主体是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明确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政治活动的方式、价值和目标都被打上能动的活动印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人民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在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体现的人民性,这是一个不断创造和积累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有了新形态,在传承中国优秀政治文化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作为广大群众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写在旗帜上。从革命时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主体关怀。其二,在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优化中体现的人民性,这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加强的过程。政治文化主体的概念和范围、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不仅包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广大群众,也包括了拥护祖国统一和拥护中华民族团结复兴的广大群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集中到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的宏伟目标上,体现了主体基础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其三,在政治文化内容创新中体现的人民性,这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其创造和发展的动力也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路线是政治文化的基础性内容。它规定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包含着丰富的群众文化观、群众主体观和群众价值观;规定着中国政治文化软实力的表达形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集党性、人民性、政治性于一体,“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⑧。上述五个方面的体现应该是一个谐变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架构,它的运行要遵循常态化的机理和机制。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表达结构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⑨从这一段内容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表述和叙说上也是有层次的,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它的表达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它的表达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经济利益和精神产品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它要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多样化的健康发展形式。
表达层次之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合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关注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注重经济效益,文化事业注重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时候,文化事业因其不赚钱、见效慢而被一些部门轻视或忽视。文化发展的方向性和文化市场的自主性构成一个矛盾体系,一方面要求文化发展中意识形态底线不能突破,另一方面要使恶性竞争的文化生产回归有序状态。如果没有对文化产业的宏观控制和综合监控,它的发展就可能偏离政治主导而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意义流散,遏制这种意义流散和重新聚拢价值内涵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凸显文化事业的精神要义。忽视文化市场中的道德建设和社会效益,会造成社会的政治文化畸变或处于疲于奔命的“救火”状态,造成政治文化的约束力和规制力下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体制管理,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⑩文化产业不应该是空壳化的,其价值寄托存在于文化产品之中,文化生产包括“化物之心”和“化物之行”,把文化之物普及化,把政治思想社会化,乃是其常见功能,心与物交融中的经济愿望和社会意向,是文化产业关注的要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B11这是对“双效合一”的明确要求。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新时代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有效有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形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发展体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政治思想灌注与物质生活提高的一致性,体现了“精神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一致性。
表达层次之二:“双百”和“二为”的有机统一。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效贯彻在实践中。“百花齐放”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前提,有利于活跃文化内容;“百家争鸣”是显示文化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活跃文化氛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赋予“百花齐放”更多的现实意义和要求,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争夺阵地、争夺话语权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的“槐市”上各种意识都想占据一方并兜售自己的观点,打着“百花齐放”旗号培植不良莠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表达提出了严峻的现实挑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百花齐放”是有前提的,是“鲜花”可以尽情地“绽放”,是“莠草”必须无情地拔除;“百家争鸣”也是有边界的,不能无原则地鸣放,学术讨论的问题不能冲击党的政治权威和政治领导,学术话语不能违背宣传纪律和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辉煌。”B12这在新时代是有深刻意蕴的。我们讲文化上的“百花齐放”不是无原则地“乱放”,它必须是有边界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有规有范的形式,通过有声有色的表述,守住思想理论宣传阵地、优秀人才培育基地、精神文明建设高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神聚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表现。没有“二为”方向,就缺少政治意蕴;没有“双百”实践,就缺少文化活力。“双百”和“二为”在政治上的统一性表现为,不以政治要求凝固思想文化的活性,不以表达自由冲击政治的稳固性,政治引领是第一位的,自由表达是为政治方向服务的。
表达层次之三:创造性轉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合一”。习近平在谈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时要求:“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B13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遵循,其中至少有两层意思值得注意。一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政治文化是不能照搬和因袭的。“礼仪”文化、“纲常”文化、“忠孝文化”、“修齐”文化、“治平”文化、“家国”文化中包含的价值内涵是多样的,其中的优秀内容是当下政治文化的重要借鉴内容。但是,古代君权思想投射到价值层面上定格的专制文化,又是当下政治文化需要摒弃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B14对传统文化的“双创”要符合辩证法,充分把握哪些是需要继承的,哪些是需要抛弃的,还要探索给“古风”赋予“新意”的方法,探索使“旧枝”发出“新芽”的方法,探索使“旧说”变成“新语”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内容都在继承和发扬之列,这需要筛选、整理和淘洗,从精神气象、价值考量、育人方向、道德气象等方面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和创新是一体的,转化什么、如何转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创新什么、如何创新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二是对已有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是在革命的洗礼、困难的考验和执政的实践中形成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有一个自我革命和自觉更新的过程,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B15,是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双创”的基本要求。通过自我净化纯洁理论形式,通过自我完善优化政治制度,通过自我革新获得生机和活力,通过自我提高改善政治形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双创合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承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辩证取向,对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向,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 表达层次之四:对内表达和对外表达的“内外双赢”合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表达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渠道,内外“双赢”的工作成效是关注的要点。对内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灌输和宣传,体现传播真实意图是基本前提,鼓励多样形式是基本要求,赢得人心、赢得认同是最终目标;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交流和沟通,包括党际关系中的政党文化沟通、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文化交流,最终目标是赢得共识、赢得尊重。实现内外“双赢”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面临着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释任务。应在话语系统的建构逻辑和叙事策略、符号意蕴上作出新规划,在话语体系的依存维度、价值标度、基本向度、实践效度上作出判识,在话语体系的表达力、渗透力、影响力、引领力方面体现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外“双赢”,不是与不同价值观无原则地握手言和,也不是与不同的政治文化无边界地融合共生,它的原则性和立场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定格有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有可供人类社会共享的文明成果,也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反相对的内容;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价值观包含着人类文明中公认的智慧成果,也存在一些随着时代变化而落伍的内容。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人类的优秀价值观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推出一个新的普世价值观,而是在寻找人类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这在政治文化层面上具有求同存异之特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
②王列生:《文化制度创新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③④⑥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4、4、2、22页。
⑤⑩B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5、155、139页。
⑦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23页。
B11B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26页。
B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版),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B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70页。
责任编辑:文 武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eng Rui Yu Liangzao
Abstract: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as distinctiv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cludes ideological, social and value domains; its meaning structure includes cultural pursuit wi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as the main content; its expression structure includes "double effect" integration, "double innovation" integration, "double hundred" and "two for" symbiosis, and "win-wi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is endowed with individual content because of its own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0-11-05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思说行’的融合创新研究”(19BKS143)。
作者简介:孟睿,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23)。
俞良早,男,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