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都江堰翠月湖学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里,结合实际,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意识、技能和习惯上全面提高估算能力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创设情景引导:激发估算兴趣
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激发对估算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估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也认识到估算的巧妙和便捷。例如教学“物体的大小和长短”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种不用尺子量就能方便地计算出教室面积大约是多少的办法,你们想知道吗?”又如,举例说明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及时纠正。这样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自尝试实践操作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应紧密日常生活,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比准确计算的应用要广得多。如:在超市买10个苹果,大约重几千克呢?买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呢?小朋友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呢?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某个方阵出操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家中住房的实用面积大约有多大,一个近似长方形影剧院内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厘米、毫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从而不断增强运用估算的意识。
三、多种策略并举:提高估算技能
(一)挖掘教材,让学生多领域认识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估算因素,引导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这是十分必要,也是有益的。譬如:
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1378÷13 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1300÷13=100,所以1378除以13的商肯定1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和原来教学相比较它削弱了单纯的图形面积、体积、周长等计算,融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于探索和操作之中。如:让学生描述从自己家道学校走过的路线,画一张简单平面图展示给同学,学生在描述和画之前首先要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估计距离和方向。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计可能性的大小等内容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折线、条形,认识了扇形统计图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个部分大约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还可以根据情景估计平均数是多少等。
(二)活用方法,让学生创造性运用估算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实践中,应力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感。
运用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到整十或整百数,这样能方便心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运用规律估算法,在估算时遇到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两个因数位数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位数或比这个差少1。如 346×65=? 236×27=? 7064÷36=? 一个数除或乘以比1大或小的数,结果也是有规律的。
运用联系实际估算法,教学重量时,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老师一起操作,运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既掌握单位名称及其大小,并能估算生活中的某些物体的重量。
运用以小估大或以大估小法,如一页课本有多少个字,一颗花生的重量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引用的过程中感悟内化形成较熟练的估算策略,提高学生的估算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坚持不懈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然而,不少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比较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无论是计算、应用题,还是几何、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
如教学“星期天,小东的妈妈上街购物,想买猪肉7.2元,鱼10.8元,蔬菜5.4元,苹果20.3元,小明的妈妈带了50元,够吗?”这样的例题时,以往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十分完满。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①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7+11+5+20=43(元)。
②算一算。實际需要多少钱?7.2+10.8+5.4+20.3=43.7(元)。
③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正确与否。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
总之,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从激发兴趣到养成习惯,从增强意识到提高技能,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里,结合实际,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意识、技能和习惯上全面提高估算能力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创设情景引导:激发估算兴趣
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激发对估算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估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也认识到估算的巧妙和便捷。例如教学“物体的大小和长短”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种不用尺子量就能方便地计算出教室面积大约是多少的办法,你们想知道吗?”又如,举例说明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及时纠正。这样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自尝试实践操作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应紧密日常生活,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比准确计算的应用要广得多。如:在超市买10个苹果,大约重几千克呢?买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呢?小朋友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呢?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某个方阵出操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家中住房的实用面积大约有多大,一个近似长方形影剧院内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厘米、毫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从而不断增强运用估算的意识。
三、多种策略并举:提高估算技能
(一)挖掘教材,让学生多领域认识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估算因素,引导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这是十分必要,也是有益的。譬如:
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1378÷13 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1300÷13=100,所以1378除以13的商肯定1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和原来教学相比较它削弱了单纯的图形面积、体积、周长等计算,融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于探索和操作之中。如:让学生描述从自己家道学校走过的路线,画一张简单平面图展示给同学,学生在描述和画之前首先要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估计距离和方向。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计可能性的大小等内容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折线、条形,认识了扇形统计图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个部分大约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还可以根据情景估计平均数是多少等。
(二)活用方法,让学生创造性运用估算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实践中,应力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感。
运用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到整十或整百数,这样能方便心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运用规律估算法,在估算时遇到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两个因数位数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位数或比这个差少1。如 346×65=? 236×27=? 7064÷36=? 一个数除或乘以比1大或小的数,结果也是有规律的。
运用联系实际估算法,教学重量时,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老师一起操作,运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既掌握单位名称及其大小,并能估算生活中的某些物体的重量。
运用以小估大或以大估小法,如一页课本有多少个字,一颗花生的重量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引用的过程中感悟内化形成较熟练的估算策略,提高学生的估算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坚持不懈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然而,不少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比较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无论是计算、应用题,还是几何、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
如教学“星期天,小东的妈妈上街购物,想买猪肉7.2元,鱼10.8元,蔬菜5.4元,苹果20.3元,小明的妈妈带了50元,够吗?”这样的例题时,以往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十分完满。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①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7+11+5+20=43(元)。
②算一算。實际需要多少钱?7.2+10.8+5.4+20.3=43.7(元)。
③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正确与否。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
总之,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从激发兴趣到养成习惯,从增强意识到提高技能,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