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朗读; 小学语文; 教学; 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学生凭借“听”“说”获得知识、交流思想的机会要比“读”“写”多得多。加强“说”的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加强朗读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把握“说”的契机
1.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教学时间上看,阅读课占语文课时的 60% ~ 80%。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对提高说的质量、写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在答问时练“说”:在教学中,学生答问是一种最常见的练说形式,利用答问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即训练学生句子说通顺,意思说明白,培养学生说的基本功;②在讨论时练“说”:组织课堂讨论是由老师提出特定的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学习《凡卡》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凡卡写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借此锻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③在启发想象时练“说”:课文中的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简单,或省略;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完,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宽阔空间。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悬念”或“情节”,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进行说的训练。如《小摄影师》中的小摄影师想给高尔基照相,因为把胶卷忘在家里,没有照成。高尔基希望小摄影师能够再来,小摄影师会再来吗?他是怎样为高尔基照相的?据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然后以《小摄影师又回来了》为题作文。
2.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先说后写”,不仅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形式主要是口头作文。就某一次训练来说,首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其思维条理化。其次让学生自述,即自己说给自己听,而后出声发言,互相交谈,补充校正,使出声语言条理化,在此基础上动笔成文。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说话训练方法。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总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學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瓮安第五中学)
【关键词】朗读; 小学语文; 教学; 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学生凭借“听”“说”获得知识、交流思想的机会要比“读”“写”多得多。加强“说”的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加强朗读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把握“说”的契机
1.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教学时间上看,阅读课占语文课时的 60% ~ 80%。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对提高说的质量、写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在答问时练“说”:在教学中,学生答问是一种最常见的练说形式,利用答问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即训练学生句子说通顺,意思说明白,培养学生说的基本功;②在讨论时练“说”:组织课堂讨论是由老师提出特定的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学习《凡卡》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凡卡写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借此锻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③在启发想象时练“说”:课文中的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简单,或省略;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完,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宽阔空间。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悬念”或“情节”,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进行说的训练。如《小摄影师》中的小摄影师想给高尔基照相,因为把胶卷忘在家里,没有照成。高尔基希望小摄影师能够再来,小摄影师会再来吗?他是怎样为高尔基照相的?据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然后以《小摄影师又回来了》为题作文。
2.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先说后写”,不仅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形式主要是口头作文。就某一次训练来说,首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其思维条理化。其次让学生自述,即自己说给自己听,而后出声发言,互相交谈,补充校正,使出声语言条理化,在此基础上动笔成文。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说话训练方法。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总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學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瓮安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