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60例患者采用术前、术后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的综合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在综合护理后,都得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速度。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术前、术后,以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病人的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前 手术后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6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77-02
有效护理是降低患者颅内压,有效预防脑疝发生的有效途径,对降低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手术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手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7—65岁,其中车祸伤46例,坠落伤9例,斗欧伤5例,硬膜外血肿42例,硬膜下血肿10例,颅内血肿并脑疝8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意识观察。主要是观察患者入科后的意识是否清醒,是否有嗜睡、朦胧、浅昏迷、深昏迷的现象,如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由躁动不安转入昏睡状态,对周围反应迟钝,强刺激下才能唤醒,表示病情加重,反之由昏迷状态转入躁动,如抓伤口、拔导管等动作,能遵医嘱举手、睁眼、伸手等,表示病情好转。
2.1.2 瞳孔观察。瞳孔的变化常提示颅脑损伤的病情发展状况。应严密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及时发现脑疝。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及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是诊断小脑幕切迹疝的重要标志之一;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对光反应差或眼球分离现象,即脑干损伤;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则可能为脑桥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排除使用冬眠药物或大量镇静剂等所致。
2.1.3 生命征观察。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表明颅内压增高,应予以警惕,立即给予处理。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浅而慢,多为脑损伤并脑疝晚期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体温在脑损伤的早期无太大的变化,如伤后出现高热(>39℃),深昏迷,常表示丘脑下部损伤。而体温不升者应先选择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
2.1.4 抢救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鼻腔、喉部分泌物和呕吐物,并给予氧气吸入(2-5升/分),对深昏迷或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入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损害,预防脑疝。并发出血性休克者,尽快止血,快速补充血容量待休克纠正后方可使用脱水剂。有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者严禁阻塞外耳道和鼻腔,用无菌纱布或干棉球擦净,并注意观察脑脊的量和颜色。躁动者排除气道阻塞后可给镇静剂,加床栏防止坠床。
2.1.5 术前准备。剃净头发,用安尔碘或75%酒精消毒头部后用消毒帽保护,头部有伤口,出血者,应先止血并用无菌纱布遮盖。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搬运。应特别小心双手托头颈部保持水平位,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或振动,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室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脱落、倒流及过度引流。
2.2.2 病情观察。术后6小时内应有30分钟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征1次,待病情稳定后改为1-2小时1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请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颈部过曲、过伸或扭曲,昏迷及咳痰困难者,应配合医师尽早行气管切开术。遵医嘱经鼻腔或气管切开氧气吸入。术后48~72小时严密观察有无脑水肿,脑疝的出现。
2.2.3 卧位。麻醉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侧卧位,意识清醒且生命征平稳时床头抬高15°~30°,以助于颅内静脉回流改善脑缺血,缓解脑水肿,脑缺氧,从而降低颅内压。术后2小时翻身一次,动作应轻柔,躁动及昏迷者应加床栏,适当约束,防止发生坠床。
2.2.4 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手术后渗血、渗液透过纱布時,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避免切口感染。
2.2.5 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位置应低于外耳道。一般脑室内引流时,引流袋固定高度为高出脑室平面10-15cm,硬膜外、硬膜下,皮下引流时引流袋高度与外耳道平齐。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液面波动情况,不可随意调整引流袋的高度。
2.2.6 输液顺序。应用高渗性和利尿性脱水剂治疗期间,应按医嘱定时使用,停药前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应用甘露醇脱水应快速静脉滴入,其它液体滴入速度要慢,每分钟20~30滴,控制液体入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升,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升,以免加重颅内压增高。
2.2.7 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常见并发症有颅内出血、脑水肿、中枢性高热、胃肠道出血、切口感染和颅内感染、尿崩症、外伤性癫痫。
2.3 健康教育。
2.3.1 指导患者应保持充足睡眠,有利于增进食欲恢复体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卧床时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等不适。
2.3.2 指导患者应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外出等。出现神志改变,头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2.3.3 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指导按时服药,不可中断,以免诱发癫痫大发作。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摔伤。
2.3.4 出院后,指导定期门诊随访复查CT,以便了解病情变化。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好帽子,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要在术后半年行修补术。
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各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护理效果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对各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得出P<0.05,即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所有患者在综合护理后,都得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速度。
4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由于车祸、高空坠落,头部外伤等暴力作用于头部后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肿胀,易发生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发病急,伤势重危且复杂多变,死亡率极高,因此手术前准备必须争分夺秒。本次研究证明,对60例患者采用术前、术后护理,治疗效果明显,可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前 手术后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6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77-02
有效护理是降低患者颅内压,有效预防脑疝发生的有效途径,对降低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手术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手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7—65岁,其中车祸伤46例,坠落伤9例,斗欧伤5例,硬膜外血肿42例,硬膜下血肿10例,颅内血肿并脑疝8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意识观察。主要是观察患者入科后的意识是否清醒,是否有嗜睡、朦胧、浅昏迷、深昏迷的现象,如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由躁动不安转入昏睡状态,对周围反应迟钝,强刺激下才能唤醒,表示病情加重,反之由昏迷状态转入躁动,如抓伤口、拔导管等动作,能遵医嘱举手、睁眼、伸手等,表示病情好转。
2.1.2 瞳孔观察。瞳孔的变化常提示颅脑损伤的病情发展状况。应严密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及时发现脑疝。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及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是诊断小脑幕切迹疝的重要标志之一;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对光反应差或眼球分离现象,即脑干损伤;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则可能为脑桥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排除使用冬眠药物或大量镇静剂等所致。
2.1.3 生命征观察。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表明颅内压增高,应予以警惕,立即给予处理。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浅而慢,多为脑损伤并脑疝晚期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体温在脑损伤的早期无太大的变化,如伤后出现高热(>39℃),深昏迷,常表示丘脑下部损伤。而体温不升者应先选择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
2.1.4 抢救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鼻腔、喉部分泌物和呕吐物,并给予氧气吸入(2-5升/分),对深昏迷或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入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损害,预防脑疝。并发出血性休克者,尽快止血,快速补充血容量待休克纠正后方可使用脱水剂。有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者严禁阻塞外耳道和鼻腔,用无菌纱布或干棉球擦净,并注意观察脑脊的量和颜色。躁动者排除气道阻塞后可给镇静剂,加床栏防止坠床。
2.1.5 术前准备。剃净头发,用安尔碘或75%酒精消毒头部后用消毒帽保护,头部有伤口,出血者,应先止血并用无菌纱布遮盖。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搬运。应特别小心双手托头颈部保持水平位,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或振动,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室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脱落、倒流及过度引流。
2.2.2 病情观察。术后6小时内应有30分钟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征1次,待病情稳定后改为1-2小时1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请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颈部过曲、过伸或扭曲,昏迷及咳痰困难者,应配合医师尽早行气管切开术。遵医嘱经鼻腔或气管切开氧气吸入。术后48~72小时严密观察有无脑水肿,脑疝的出现。
2.2.3 卧位。麻醉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侧卧位,意识清醒且生命征平稳时床头抬高15°~30°,以助于颅内静脉回流改善脑缺血,缓解脑水肿,脑缺氧,从而降低颅内压。术后2小时翻身一次,动作应轻柔,躁动及昏迷者应加床栏,适当约束,防止发生坠床。
2.2.4 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手术后渗血、渗液透过纱布時,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避免切口感染。
2.2.5 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位置应低于外耳道。一般脑室内引流时,引流袋固定高度为高出脑室平面10-15cm,硬膜外、硬膜下,皮下引流时引流袋高度与外耳道平齐。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液面波动情况,不可随意调整引流袋的高度。
2.2.6 输液顺序。应用高渗性和利尿性脱水剂治疗期间,应按医嘱定时使用,停药前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应用甘露醇脱水应快速静脉滴入,其它液体滴入速度要慢,每分钟20~30滴,控制液体入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升,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升,以免加重颅内压增高。
2.2.7 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常见并发症有颅内出血、脑水肿、中枢性高热、胃肠道出血、切口感染和颅内感染、尿崩症、外伤性癫痫。
2.3 健康教育。
2.3.1 指导患者应保持充足睡眠,有利于增进食欲恢复体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卧床时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等不适。
2.3.2 指导患者应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外出等。出现神志改变,头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2.3.3 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指导按时服药,不可中断,以免诱发癫痫大发作。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摔伤。
2.3.4 出院后,指导定期门诊随访复查CT,以便了解病情变化。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好帽子,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要在术后半年行修补术。
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各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护理效果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对各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得出P<0.05,即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所有患者在综合护理后,都得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速度。
4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由于车祸、高空坠落,头部外伤等暴力作用于头部后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肿胀,易发生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发病急,伤势重危且复杂多变,死亡率极高,因此手术前准备必须争分夺秒。本次研究证明,对60例患者采用术前、术后护理,治疗效果明显,可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