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小语界对语文课程的定义始终争论不休,因此,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时而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狠抠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将语文课上得细碎而无味;时而片面强调人文性,着力渲染情境,大有不让学生潸然泪下不罢休的劲头。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该怎么上?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阅读教学要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而由模仿到创意表达,可谓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方法。
一、品味重点词语,练习说话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细细品味,展开想象,再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句式进行仿说,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老人与海鸥》中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样体贴入微,充满温情。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王林波老师敏锐地抓住了“很小心地”一词,引导学生品味老人对鸽子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同时进行仿写仿创,学习锤炼语言。
生:我平时喂鸽子是把食往地上一撒,鸽子就飞来吃了。
师:我们来轻声读一读老人喂海鸥的这部分内容,看看读到哪些词时能让你感受到暖暖的温情?
生:读到“很小心地”这个词让我感到暖暖的。
师:透到这个词你能想象出老人喂海鸥的具体情景吗?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来到湖边,小心翼翼地打开装鸟食的塑料袋,伸进手轻轻地抓了一把饼干丁,将它们一粒一粒地摆放在围栏上,生怕一不小心撒落湖中。
师:是啊,老人就是这样细心地喂着这群心爱的海鸥。能用这样充满温情的词来补充完这句话吗?(出示填空:地退后一步, 地呼唤。)
生1:慢慢地退后一步,轻轻地呼唤。
生2:缓缓地退后一步,温柔地呼唤。
师:补充得好也要读得好。请读慢一些,再慢一些。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品味语言的过程。好的语言训练不会游离于课文之外,而是渗透在其中,随着文本的内容自然地展开,并巧妙地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和迁移重点词语进行说话,潜心涵咏中透出无穷意味。
二、寻找关键句式,模仿写话
古人云“学以致用”,模仿课文中基本句型、句式、常用句群做写话训练,学生可以建立起完整的句子概念,了解句与句的结构关系,扎扎实实地打好用词造句的基本功,使语言逐步合乎语法规范。
在苏鲁豫皖名师展示活动中,特级教师施广胜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将句式的仿写与情感的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课前谈话时,教师出示了“清风”“明月”“春雨”“楊柳”等词语,让学生仿照“炊烟袅袅”的形式补充完整。此环节看似是为了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其实是为了后面的学习做了极好的铺垫。当学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时,教师又出示了课前积累的词语,让学生运用到句子中进行仿写。学生有写“皎皎兮若明月”的,有写“依依兮若杨柳”的,还有写“徐徐若清风”的……古今相通,转换自如,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悟出了琴声即心声,钟子期真乃伯牙知音也!
另外,用关联词造句,写修辞手法的句子都是仿写的重要句式,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课文中这些规范的句式激起学生模仿的兴趣,让他们在一次次仿写中学会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
三、梳理写作方法,创意表达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不少课文都有很好的写作方法,要在阅读教学中,迁移运用语言,“从仿到创”,打通读和写之间的联系,读中学写。
《桥》一文写得十分感人,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表达上也极具特色,是指导学生写人记事的好范例。特级教师周颖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总结出了本文四个方面的写作特点:环境衬托、人物言行、设置悬念、语言简洁。依据这些写作方法,教师就可以迁移到本单元的“写一件感动的事”中去。一位学生依照此文写了《伞》:大雨滂沱中,一位母亲骑着摩托车将手中唯一的一把伞递给一个孩子,并轻声地叮嘱着什么,当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一对母子时,那位母亲却骑车在雨中渐行渐远了。事后儿子责怪母亲把伞让给陌生学生自己却淋透时,谜底才得以揭晓,这位母亲的美丽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这篇作文学生写的是发生在自己家的真事,一件小事在他的语言渲染下感人至深,这不正是仿写的妙处吗?
这样的习作训练扎根于阅读,立足于儿童,既为学生下笔成文减缓了坡度,又使他们很好地迁移和内化了文章的写法,真正实现了课文这个“例子”的示范和引领功能。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在语文教学中,由模仿到创意表达的方式已经跳出了单纯的“理解文本”的做法,走向了对语言文字的自觉运用上,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佘娟.《选准切入点 让表达水到渠成》
[2]马之先.《重视语言运用 提高语文能力》
一、品味重点词语,练习说话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细细品味,展开想象,再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句式进行仿说,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老人与海鸥》中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样体贴入微,充满温情。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王林波老师敏锐地抓住了“很小心地”一词,引导学生品味老人对鸽子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同时进行仿写仿创,学习锤炼语言。
生:我平时喂鸽子是把食往地上一撒,鸽子就飞来吃了。
师:我们来轻声读一读老人喂海鸥的这部分内容,看看读到哪些词时能让你感受到暖暖的温情?
生:读到“很小心地”这个词让我感到暖暖的。
师:透到这个词你能想象出老人喂海鸥的具体情景吗?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来到湖边,小心翼翼地打开装鸟食的塑料袋,伸进手轻轻地抓了一把饼干丁,将它们一粒一粒地摆放在围栏上,生怕一不小心撒落湖中。
师:是啊,老人就是这样细心地喂着这群心爱的海鸥。能用这样充满温情的词来补充完这句话吗?(出示填空:地退后一步, 地呼唤。)
生1:慢慢地退后一步,轻轻地呼唤。
生2:缓缓地退后一步,温柔地呼唤。
师:补充得好也要读得好。请读慢一些,再慢一些。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品味语言的过程。好的语言训练不会游离于课文之外,而是渗透在其中,随着文本的内容自然地展开,并巧妙地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和迁移重点词语进行说话,潜心涵咏中透出无穷意味。
二、寻找关键句式,模仿写话
古人云“学以致用”,模仿课文中基本句型、句式、常用句群做写话训练,学生可以建立起完整的句子概念,了解句与句的结构关系,扎扎实实地打好用词造句的基本功,使语言逐步合乎语法规范。
在苏鲁豫皖名师展示活动中,特级教师施广胜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将句式的仿写与情感的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课前谈话时,教师出示了“清风”“明月”“春雨”“楊柳”等词语,让学生仿照“炊烟袅袅”的形式补充完整。此环节看似是为了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其实是为了后面的学习做了极好的铺垫。当学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时,教师又出示了课前积累的词语,让学生运用到句子中进行仿写。学生有写“皎皎兮若明月”的,有写“依依兮若杨柳”的,还有写“徐徐若清风”的……古今相通,转换自如,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悟出了琴声即心声,钟子期真乃伯牙知音也!
另外,用关联词造句,写修辞手法的句子都是仿写的重要句式,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课文中这些规范的句式激起学生模仿的兴趣,让他们在一次次仿写中学会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
三、梳理写作方法,创意表达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不少课文都有很好的写作方法,要在阅读教学中,迁移运用语言,“从仿到创”,打通读和写之间的联系,读中学写。
《桥》一文写得十分感人,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表达上也极具特色,是指导学生写人记事的好范例。特级教师周颖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总结出了本文四个方面的写作特点:环境衬托、人物言行、设置悬念、语言简洁。依据这些写作方法,教师就可以迁移到本单元的“写一件感动的事”中去。一位学生依照此文写了《伞》:大雨滂沱中,一位母亲骑着摩托车将手中唯一的一把伞递给一个孩子,并轻声地叮嘱着什么,当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一对母子时,那位母亲却骑车在雨中渐行渐远了。事后儿子责怪母亲把伞让给陌生学生自己却淋透时,谜底才得以揭晓,这位母亲的美丽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这篇作文学生写的是发生在自己家的真事,一件小事在他的语言渲染下感人至深,这不正是仿写的妙处吗?
这样的习作训练扎根于阅读,立足于儿童,既为学生下笔成文减缓了坡度,又使他们很好地迁移和内化了文章的写法,真正实现了课文这个“例子”的示范和引领功能。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在语文教学中,由模仿到创意表达的方式已经跳出了单纯的“理解文本”的做法,走向了对语言文字的自觉运用上,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佘娟.《选准切入点 让表达水到渠成》
[2]马之先.《重视语言运用 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