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实实做事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4位热血的硅谷精英携手前行,他们创立的科圆半导体也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成长。在两轮融资之后,科圆接住了美国上市公司Cirrus Logic抛出的橄榄枝,在既有发展战略、核心团队和研发地域不变的前提下,成功卖出上千万美金。对于一家未及3岁的IC设计公司,这无疑是又一个崭新的商界传奇。
  
  2007年1月8日,美国老牌集成电路设计商Cirrus Logic公司宣布,其采用现金方式收购一家位于中国的无晶圆厂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科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科圆半导体)。在此次收购中,Cirrus Logic总共支付给科圆半导体股东1050万美元,用以收编科圆半导体在上海和深圳的办公室,以及公司总共37名员工(其中包含30名IC设计工程师),并获得科圆半导体在单节锂离子电池保护集成电路上的全部知识产权。此外,Cirrus Logic在收购条款中还同意,将根据科圆半导体未来两年的财务业绩,付给全体员工不多于2000万美元的公司盈利!
  据悉,科圆半导体仅仅是一家成立不足3年的新公司,量产不到一年,一个不折不扣的电源管理市场的新兵!是什么让老牌的Cirrus Logic公司对科圆情有独钟,在50多家候选企业中选择了它?并购后的科圆还会不会留在中国,又能留多久?将来的科圆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几位发起人究竟何去何从……
  每一次类似的并购总会生出许许多多的疑问,引来众多猜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科圆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采访了总经理吴镔先生。
  
  关于科圆
  《科技创业》:吴总,您好!首先,您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和您的公司?
  吴总:科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是2004年5月正式成立的, 几个创始人背景都挺相似的——国内读的大学,然后到国外攻读硕士或博士,工作一段时间从加州硅谷那边回来,对创业的模式都比较熟悉。具体到我呢,清华毕业后,我就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湾区(硅谷)的一家公司。由于我们在模拟电路方面具有一定的背景,并判断国内电源管理IC市场即将启动,所以很快就确定了大的方向。回来第一步就是跑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两三个月下来,觉得电源管理值得一做。当时我国的台湾地区、日本、韩国这一块都做得不错,这也是我们后来的主要竞争对手。
  来上海是受到很多朋友的影响。当时许多湾区的朋友都回来创业,经过朋友的介绍我们找到了方侃(时代创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帮忙找房子,办手续等等。资金方面,在注册之前我们找到了一家美国的投资公司,获得支持,加上后来第二次融资,一共得到了大概250万美元。我们做的电池保护芯片,与以往同类产品都不相同,以前锂电池的保护需要两块芯片,我们将这些都集成到了一块芯片上,这也是半导体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是创新的东西,研发还是很有难度的,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完成,一举拿下5项专利。2006年4月左右产品开始投入市场,反应还是很不错的。随后就是和美国Cirrus Logic公司谈并购的事情,现在还应当算是并购后的一个过渡阶段吧。
  
  《科技创业》:公司的业务(产品)在行业中出于什么位置?其他方面(环境、政策等)的支撑能与之匹配并形成市场反应吗?您是如何让市场接受科圆及其产品的?
  吴总:科圆的产品有自己的创新,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程度很高,在市场上很容易被区分出来。这种特点其实也就是优势,应当说,科圆的电源管理技术在行业中是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的。
  上海无疑是中国最好的创业高地之一,当初选择上海,选择张江,朋友的推荐是一个因素,但上海张江各方面的条件和环境也的确很吸引人。当初回来,我们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都做了考察,综合比较后,团队选择了上海。从几年的工作体验看,无论是交通的便捷、政策的支持、配套设施的完备,等等,各方面都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如何让市场接受科圆,我的理念就是做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以市场引导研发,以研发打开市场。在研发阶段就密切注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研发的方向和内容,并且始终要求做出自己的特色,这可能是我们能够赢得市场青睐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我们杰出的团队,科圆半导体的一线研发人员拥有18~20年左右的电源管理产品经验,这对保持技术领先性非常关键。
  《科技创业》:您是如何工作的,或者说您现在主要做些什么?
  吴总:这得分两个阶段来说,研发阶段就是什么都得做,昼夜不分;后面就稍微有所分工,慢慢地开始抓大放小了,也有了周末的概念。现在主要是负责与美国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公司并购之后的许多事情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算是陷在电邮堆里了(笑)。
  
  
  《科技创业》:有没有最困难的时刻?如果有,有没有想过放弃?
  吴总:我们研发做了两年,有点像美国硅谷的模式,那边经常是三四年做一个产品,相比较而言,我们这个时间算比较短的,毕竟是创新的东西。产品还没有研发出来时还是有压力的,投资方、团队等方面还是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心态上的变化,内心比较急,毕竟产品还没做出来,谁都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那个临界点应该是最困难的时刻,但相比其他初创企业,我们的处境还是很好,这得益于两次融资所拿到的约200万美金,财务上的相对轻松使公司在研发阶段比较从容,最终出来的产品也令人相当满意。至于放弃,我从没有想过,我和几位发起人对公司研发的方向一直都很有信心。
  
  关于自己与家庭
  《科技创业》:您平常做些什么(兴趣、爱好)?对您的事业有没有帮助?
  吴总:打球,有时也打打牌,各种事情都做做。我觉得人的发展就像一个T字,纵向的代表专业,横向的就是各种兴趣和爱好了。人要全面少不了各方面的平衡,兴趣、爱好对于调节生活状态乃至健康都有帮助,在公司最初两年的“苦日子”可缺不得硬身板,这也算是打球的功劳吧。其实,我特别幸运,做的这一行很对自己胃口,寓兴趣于工作的确是很令人欣慰的事情,这在相对困难的时刻帮了大忙。
  
  《科技创业》:您觉得您是一位成功人士吗?有没有达到自己当初的预想?如何看待家庭的位置,有没有出现过不能兼顾的矛盾?
  吴总:现在还算不上吧,只不过是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每一个的人预想都是不断地变化,这是人生不断向前的一种原始动力。一直以来,我都是抱着做一些事情的心态生活、工作,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不过,一个人在一个阶段总是有得有失,前两年公司初创,什么事情都压在身上,经常是没日没夜地扑在公司,对家庭的照顾就欠缺了些,加之两地分居(妻女留在美国),也会有一些小的摩擦。回想一下,当时公司刚刚创立不久,女儿就出生了,我回去没待多久就赶回公司,两年间都只能利用假期过去看看,在家庭的建设上确实做得有限。所以,去年底公司的发展步入正轨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们母女接到了上海,现在算是比较稳定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永远都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科技创业》:如何评价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您觉得什么是您的优势?
  吴总:能明确的是,我是一个北京人,一个中国人,从小受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大学从清华毕业,始终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并一直以此为尺度要求自己。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恐怕自己说不太合适,说了也不算数。
  优势嘛,就是实在,让人放心。这也是我们几个发起人共同的特点。每一次招人,我们都会一个一个去看,也让求职者有机会了解公司的领导层。公司创立至今,员工非常稳定,这种人事的延续性为公司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初创公司的未来很大程度是由领导层展示出来的,不夸夸其谈、踏踏实实做事比什么都重要。
  
  《科技创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经理人都开始成为名人,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如果有机会,您愿意做名人吗?比如说有一天波士堂邀请您去做节目,您会参加吗?
  吴总:企业家和经理人成为名人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他们本身就是社会中较易引人注目的一批人—当然这必须把做秀和言过其实的那一部分区别开来。正常情况下,做不做名人恐怕与意愿关联不大,到了那一步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如果说有机会到波士堂去,我会先考虑一下我要去做什么,能不能达到效果,最重要的是看对企业有没有帮助,这也是各取所需吧。
  
  关于并购
  《科技创业》:科圆最终是被美国Cirrus Logic公司收购了,这是不是您和您的合作伙伴们所设想的最终结局?在您看来,中国本土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还有没有其他的发展途径?简单地说,我们能不能对外资的并购说不?
  吴总:科圆被并购应当是一个比较意外的结果,毕竟当时我们投产不久,并没有想到会被美国Cirrus Logic公司看中。在2006年7月得到这个消息时,公司内部还是有很大分歧的,究竟是进行第三轮融资还是接受并购并没有定论,两边是同时进行的。在谈判的过程中,Cirrus Logic公司的诚意和方案说服了董事会,应当说,除了所有权的转让,科圆在经营、人事等方面都得到了延续;最难得的是,科圆的设计部分仍留在中国,因此大家都比较满意。这个结局显然不是我们几个发起人能想到的,准确地说,这也是设想不来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机遇,可遇而不可求。
  至于中国本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能不能说不,我想这仅仅是一个选择问题,如果科圆选择了继续以股权稀释为代价融资发展,也就是对并购暂时说了不。因此,包括科圆在内的个别企业选择并购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企业的发展途经,每一个公司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分析,做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定。
  
  《科技创业》:中国的优质企业被频频收购或并购,您如何看待外资的“入侵”?或者说,你认不认同“入侵”的说法?
  吴总:首先,我不太同意“入侵”的说法。目前,外资进入中国看中的的确都是最优质的项目和企业,但这很正常,我们不能要求人家在生意上也是慈善家,这是不现实的。中国企业在发展中会经历各种状况,破产、并购、上市等等都是一种常态,只要不超出某个度就没有问题。今天的中国还在发展阶段,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外资的介入不仅是资本上的补充和提供退出通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先进的管理和市场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科圆在内的许多并购更多的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讲,由于并购,科圆在内部管理上必须适应美国公司法的严格要求,即严格按照“萨班斯法案”细化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财务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这给科圆带来了很多国内企业没有的麻烦;但从长远来看,这为科圆建设现代管理制度,迈上更高的发展台阶奠定了基础。简单地说,中国优质企业对于外资的吸引和被并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国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恐慌。
  
  《科技创业》:能透露一些收购谈判中可以公开的细节和情节吗?有什么您特别难忘的?
  吴总:整体来说,和美国Cirrus Logic公司的谈判一直比较顺畅,从2006年7月到12月,也就是半年的时间,这应当是跨国并购中时间比较短的了。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一次双赢的并购,大家都得到了想要的那一部分。与许多并购不同的是,我们这次没有在价格上纠缠过多,一开始双方的距离就非常接近,最终1050万美元的价格令双方都较为满意。我想说,这次谈判虽然进展顺利,但并不意味着平淡,在团队所有成员的心中,这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科技创业》:还有可能卖得更好吗?有没有想过自己坚持下去?
  吴总:是不是可以卖得更好,我想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只能说可能卖得更好,也可能卖得更差;不过,现在这个价钱董事会认为可以接受,我想这是那个时候最好的价钱吧。其实,相比公司的前途,我们对于价钱并不是特别在意,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美国Cirrus Logic公司对发展科圆的构思,这是重点。
  我们想过坚持,但是当时已经需要进行第三轮融资了,这样的话股权可能会进一步稀释,代价不小。两相权衡,我们选择了并购的方案。从目前的情形看,这个决定仍然显示出较强的正面色彩。
  
  关于未来
  《科技创业》:您能告诉我们将来的科圆会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吗?
  吴总:科圆将来会怎样取决于现在,在去年底并购谈判完成后,科圆的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比较清晰了。根据谈判结果,科圆整体性地并入美国Cirrus Logic公司,这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老牌IC设计公司,Cirrus Logic的入主无疑会为公司带来强大的IC设计实力以及全球化的视野,而且科圆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团队和发展理念,所以将来应该会越来越好,科圆未来市场的成长空间很大。
  
  《科技创业》:您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什么阶段您会停下前行的脚步?有没有什么事一直想做却无法去做的?
  吴总:其实,一直都在想将来有一天不做企业了就进大学去教书,这既是目标也是情结,也就是想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不过,现在还没想到过停下来,目前希望尽可能地做好科圆,还想接着奋斗一段时间。
  很小就想着能环游世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让自己重新吸收一些新鲜的东西,以前虽然也到处跑,但基本上是工作状态,没有时间和心情。我想,这个就算是我一直想做但目前还没机会做的事吧。
  
  《科技创业》:想和后来人说些什么?
  吴总:这个还蛮重要的。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家IC设计公司,一定要注重培育其独特的价值,也就是要敢于创新。很多同类型的企业往往为了节省研发时间,利用反向分析去模仿一些大公司的产品,最后只能在无尽的价格战中丧失自我,最终为市场所抛弃。科圆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做不一样的产品,这是科圆能在两年时间内就赢得市场并吸引到国外大公司注意的主要原因。此外,国内的公司在设计上还存在误区,往往是埋头苦干,等到费尽心思拿出一个看似美轮美奂的产品,却发现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打开市场。科圆在成立之初便通过市场考察确立研发方向,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地与潜在的客户沟通,交流看法,最终科圆的产品一经问世就顺利进入了市场,摆脱了以往许多企业从研发到销售的艰难过渡,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记者印象:
  宽厚硬朗的身板,棱角分明的轮廓,从外形上看,吴镔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北方汉子;可是深入交流之后,笔者却发现他身上还积聚着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和温情。永远闲适的风范总让人不经意间生出对他的好感和亲近,初次会面便可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地东拉西扯,大到公司事务,小至家庭琐事,吴总从不托辞回避。追忆间,他那艰难中隐忍坚持、开心处惬意体味的画面如在眼前,他不遮不掩、率性诚恳,他眼神似水,清澈见底。
  原本担心采访遭遇阻力的我离开时心满意足,我终于明白这个传奇是如何写就的了。与萍水相逢之人尚可推心置腹,可想其团队所能感受到的春风雨露。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对于所有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正是吴镔身上最宝贵的成功元素。
其他文献
调查显示,得不到有效的开业指导和服务是创业者开办企业的主要困难之一。尽管中国目前存在较多的市场机会,但由于针对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欠缺,创业者在开业过程中较少得到开业指导方面的服务,加上个人的知识、能力的限制,使得很多劳动者望而却步,阻碍了创业者开业的脚步。  本期将着重关注来自上海普陀、浦东、虹口、黄浦四区开业指导中心推出的服务项目,这些特色的服务项目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针对性和实效
期刊
大多数创业者在开办企业,特别是第一次开办企业时,通常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职业技能、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甚至只是偶然认识了某个人开始的。他们仅仅对创业动了一个念头而已。但当真正投入到庞大又繁复的创业中时,往往发现在还未找到客户、销售额还未达到盈利点时,他们的成功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这样的创业故事此起彼伏,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值得称赞,但除非这次行动确有商机可言,否则这种想法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  商
期刊
对于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创业者而言,除了会见客户,其余的绝大多数时间可能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现代化的办公室让疲惫的人享受到更多舒适。然而,殊不知光写字桌桌面的细菌数量就比厕所里的细菌数量高出几百倍,其实,“无所不在”的细菌包围着创业者。    陷阱一:电话   现如今,许多写字楼装修豪华但通风不畅,细菌和病毒很容易聚集。办公室里,每个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电话,但其他人也会临时接听或借用。电话听筒上2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 彭曲波    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的完善,对中国创业者而言,2008年压力与动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适者生存,骤变的外部环境和强烈的政策引导之下,必是企业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进取,中国的企业和创业者都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这就是一个新创业时代诞生的前奏。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百多年前,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中如此感叹他所面对的
期刊
一个中小企业要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通过长时间企业服务工作,创业中心联络员发现,资金、市场与人才是摆在首位的三条拦路虎,而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大约30人以上后,管理问题就将慢慢凸显。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的企业孵化工作,通过联络员+平台建设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07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行了精品服务案例工作建设的尝试。经过一年的努力,杨浦创业中心的服务经验与研究成果如下。  
期刊
2007年前11个月中国创投市场再创新高,投资总额达32亿美元  本土创投表现活跃,IT行业占比下滑,传统行业、服务业投资升温    清科研究中心于2001年11月创立,致力于为大中华区的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基金、政府机关、中介机构和创业企业提供专业的研究报告和定制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新股上市、兼并收购以及高新技术行业市场研究。目前,清科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最具专业权威的创业投资和私
期刊
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中国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12月8日,央行宣布,从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此举被视为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的第一信号。目前各方也纷纷预测,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央行还将出台包括加息在内的一系列紧缩政策。所有信息
期刊
刘有涛曾在很多场合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追求暴利,或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就不要做开源。开源首先是一个事业、一个理想,或者是一个梦想。”    对恩信科技总经理刘有涛的采访没有客套与寒暄,简单介绍后,便直入主题,就像刘有涛的为人处事:既然决定了,立马就干且干到底。平白朴实,却坚韧有力。    飞蛾扑火般的执著与疯狂  三年前,在传统ERP软件行业里已颇具规模的恩信公司突然宣布选择自主开发。此言
期刊
“国际上对创业企业有过调查,存活7年以上的创业企业中,70%的是品牌连锁企业,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创业型企业里,独立品牌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  ——荣昌服务集团总经理 张荣耀    作为国内洗染连锁行业的领头羊,荣昌服务集团正在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扩张:一方面,伴随着整个洗染服务业的上升势头,荣昌集团旗下的“荣昌”和“伊尔萨”两大子品牌的连锁产业迅速增值,“京上广”等一线都市的荣昌、伊尔萨店面加盟费逐
期刊
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各类资本对中国电子商务无论如何乐观似乎都不算过分。而迄今为止,真正接触过B2B的中小企业也还只占总数的10%。巨大的市场潜量不仅使得现有的竞争者激情燃烧,行业外的各种资本也无法抵御这个市场的诱惑,纷纷加入B2B的战队,企图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自2003年互联网投资进入“第二个春天”以后,B2B电子商务一直是产业资本特别看好的领域。中国迅速发展的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