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油松是我国辽宁区域的主要种植树种之一,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辽宁区域油松在病虫害方面的患病率年年高升,严重影响了辽宁区域在林业方面的生态建设,降低了辽宁区域在林业方面的经济效益,为了良好地解决病虫害对油松带来的威胁,本文分析了辽宁区域在油松种植中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病虫害的分布特点,以此为广大的油松种植人员提供有效性的建设意见。因此本文重点以,油松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展开相关探究。
關键词:油松毛虫;红脂大小蠹;松针叶锈病;防治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的步伐,因此对油松的栽培也越加强烈,使得油松种植面积有了不小的提升,加之全球局部气候问题和变暖问题,使得外来生物无所不入,严重危及到了辽宁在林业方面的生态建设,降低了辽宁在林业方面的经济效益。
1 油松病虫害的分布特点
1.1 人工林
人为对人工林的影响很大,并且在定植过程中,会受气候、土壤、海拔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树种、苗木、品种等方面的制约,只要上述条件中,哪个条件出现了不适,都会使油松难以生长,降低油松的抗病能力,使得油松会被病虫害侵袭。并且很多人工林在选择树种方面都十分单调,且树龄相同,因此十分缺乏下木,以至于不能对病虫害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1]。
1.2 纯林
纯油松林相比混交林,昆虫种类较为单一,所以很难用天敌的方式来抑制对油松造成损伤的虫害,因此总体来看,纯油松林相比混交林而言,在抵抗病虫害方面的能力较弱。
1.3 生长不良林地
油松作为辽宁区域主要使用的林材性树种,会因为采伐的不合理性与过度性,影响油松林的生态更新,所以导致辽宁林区油松区域的林地卫生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下一批油松的生长环境,因此降低了长势,推动了病虫害对油松的侵袭[2]。
2 油松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 油松毛虫
可以说这个虫害是一个发生量大且危害面较广的林木害虫,要想对这种虫害进行有效方式,首先工作人员就要强化营林技术,建设针阔叶的混交林,并且完善好封山育林体系,避免过度修剪,提升林木在自控方面的能力。其次就是在幼虫侵害油松的前和后,在树干上喷涂毒笔、毒环和毒绳,以此阻隔虫害,并实现毒杀防治,在越冬时期幼虫侵害油松的前和后,还可以在树木附近地面喷洒湿性的白僵菌制剂。最后在该害虫到达成熟期时,可以使用黑光灯进行诱捕,使其触碰高压电网而死[3]。
2.2 红脂大小蠹
这个虫子会对胸径达到10cm以上油松的主侧根、新鲜油松的伐木、伐桩与主干进行侵害,并且多在油松主干基部到一米左右的位置进行侵害,每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仅仅将受害部位进行环形围绕、盘剥,直至整棵树木死亡。为此工作人员就要因地适树,在最初的营林设计与更新优化时,对林区合理规划,并根据不同区域建设混交林和复层林,以此自然提升油松在抗虫方面的能力。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种植该虫害喜欢的植物进行诱杀,同时还可以在油松新侵入口处放置诱捕器或在油松干基绑好塑料布,并置入磷化铝,使其虫害在这样的密闭环境中被熏杀。
工作人员还要注意在该虫害的发生地,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伐,一般情况,受这种虫害侵袭的枯死木与濒死木,应该在该害虫的休眠期与成虫羽化期之前,因为这个阶段该虫害会主要集中在树干的位置,尤其特别集中于伐桩主根与侧根之中。为此工作人员要着重处理,被砍伐下来的油松木材与林地环境中的伐桩,在处理被砍伐下来的油松木材时,一定要将其搬离林地后在进行药物熏蒸或者剥皮处理。在处理林地环境中的伐桩时,可以选择在伐桩上涂抹磷化铝,并用塑料布将其覆盖熏蒸。剥下来的树皮可以使用深埋、火烧或者使用500~800倍数40%的氧化乐果和1500倍2.5%的菊酯类农药进行喷洒毒杀。
2.3 松针叶锈病
这个病害的典型症状特点就是,患病油松的松针会出现淡绿色的小斑点,之后会出现黄褐色的丘状突起,并且患病油松的生长会变得衰弱,松针还会提前出现枯萎和脱离,患病油松主梢会变得较短,若出现连续发病,患病油松还会枯萎死亡。因此在进行该病害的防治时,首先要从造林出发,避免营造油松和黄聚混交林,尤其要避免营造隔行式混交林,但是可以营造块式混交林,但营造块式混交林时,一定要注意在两个树种的迎风边要植1~5行的其他树种。在此病害发病的初期阶段,可以在当年八月的中下旬,每隔15d为油松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或波美度0.5石硫合剂,以此达到防治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油松作为一种松科松属的针叶类常绿乔木,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且根系十分发达,树姿十分雄伟,枝叶十分茂盛,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并美化环境,可以说是辽宁林区主要种植的常绿树种,我国对这种常绿乔木的栽培也有着较长的历史。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就要牢牢把握住不同种病虫害的特点和危害之处,以此保护林域质量,推动辽宁在林业方面的建设脚步,增强辽宁在林业方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高芳玲.油松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7):103,108.
[2] 姜振,卢晓.油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解析[J].防护林科技,2019(4):76-77.
[3] 周毛乙合.油松小蠹虫的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24):217.
關键词:油松毛虫;红脂大小蠹;松针叶锈病;防治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的步伐,因此对油松的栽培也越加强烈,使得油松种植面积有了不小的提升,加之全球局部气候问题和变暖问题,使得外来生物无所不入,严重危及到了辽宁在林业方面的生态建设,降低了辽宁在林业方面的经济效益。
1 油松病虫害的分布特点
1.1 人工林
人为对人工林的影响很大,并且在定植过程中,会受气候、土壤、海拔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树种、苗木、品种等方面的制约,只要上述条件中,哪个条件出现了不适,都会使油松难以生长,降低油松的抗病能力,使得油松会被病虫害侵袭。并且很多人工林在选择树种方面都十分单调,且树龄相同,因此十分缺乏下木,以至于不能对病虫害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1]。
1.2 纯林
纯油松林相比混交林,昆虫种类较为单一,所以很难用天敌的方式来抑制对油松造成损伤的虫害,因此总体来看,纯油松林相比混交林而言,在抵抗病虫害方面的能力较弱。
1.3 生长不良林地
油松作为辽宁区域主要使用的林材性树种,会因为采伐的不合理性与过度性,影响油松林的生态更新,所以导致辽宁林区油松区域的林地卫生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下一批油松的生长环境,因此降低了长势,推动了病虫害对油松的侵袭[2]。
2 油松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 油松毛虫
可以说这个虫害是一个发生量大且危害面较广的林木害虫,要想对这种虫害进行有效方式,首先工作人员就要强化营林技术,建设针阔叶的混交林,并且完善好封山育林体系,避免过度修剪,提升林木在自控方面的能力。其次就是在幼虫侵害油松的前和后,在树干上喷涂毒笔、毒环和毒绳,以此阻隔虫害,并实现毒杀防治,在越冬时期幼虫侵害油松的前和后,还可以在树木附近地面喷洒湿性的白僵菌制剂。最后在该害虫到达成熟期时,可以使用黑光灯进行诱捕,使其触碰高压电网而死[3]。
2.2 红脂大小蠹
这个虫子会对胸径达到10cm以上油松的主侧根、新鲜油松的伐木、伐桩与主干进行侵害,并且多在油松主干基部到一米左右的位置进行侵害,每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仅仅将受害部位进行环形围绕、盘剥,直至整棵树木死亡。为此工作人员就要因地适树,在最初的营林设计与更新优化时,对林区合理规划,并根据不同区域建设混交林和复层林,以此自然提升油松在抗虫方面的能力。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种植该虫害喜欢的植物进行诱杀,同时还可以在油松新侵入口处放置诱捕器或在油松干基绑好塑料布,并置入磷化铝,使其虫害在这样的密闭环境中被熏杀。
工作人员还要注意在该虫害的发生地,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伐,一般情况,受这种虫害侵袭的枯死木与濒死木,应该在该害虫的休眠期与成虫羽化期之前,因为这个阶段该虫害会主要集中在树干的位置,尤其特别集中于伐桩主根与侧根之中。为此工作人员要着重处理,被砍伐下来的油松木材与林地环境中的伐桩,在处理被砍伐下来的油松木材时,一定要将其搬离林地后在进行药物熏蒸或者剥皮处理。在处理林地环境中的伐桩时,可以选择在伐桩上涂抹磷化铝,并用塑料布将其覆盖熏蒸。剥下来的树皮可以使用深埋、火烧或者使用500~800倍数40%的氧化乐果和1500倍2.5%的菊酯类农药进行喷洒毒杀。
2.3 松针叶锈病
这个病害的典型症状特点就是,患病油松的松针会出现淡绿色的小斑点,之后会出现黄褐色的丘状突起,并且患病油松的生长会变得衰弱,松针还会提前出现枯萎和脱离,患病油松主梢会变得较短,若出现连续发病,患病油松还会枯萎死亡。因此在进行该病害的防治时,首先要从造林出发,避免营造油松和黄聚混交林,尤其要避免营造隔行式混交林,但是可以营造块式混交林,但营造块式混交林时,一定要注意在两个树种的迎风边要植1~5行的其他树种。在此病害发病的初期阶段,可以在当年八月的中下旬,每隔15d为油松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或波美度0.5石硫合剂,以此达到防治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油松作为一种松科松属的针叶类常绿乔木,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且根系十分发达,树姿十分雄伟,枝叶十分茂盛,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并美化环境,可以说是辽宁林区主要种植的常绿树种,我国对这种常绿乔木的栽培也有着较长的历史。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就要牢牢把握住不同种病虫害的特点和危害之处,以此保护林域质量,推动辽宁在林业方面的建设脚步,增强辽宁在林业方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高芳玲.油松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7):103,108.
[2] 姜振,卢晓.油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解析[J].防护林科技,2019(4):76-77.
[3] 周毛乙合.油松小蠹虫的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2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