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落历史长河中的古城墙
中国古汉字中的“城” 字指的既是城墙,又是城市。因为古代建立城市一般都要先修筑城墙,还要在城墙外修一道护城河。最早的城墙主要起防护作用,古人攻城或防御的武器以
冷兵器为主,而城墙对冷兵器有着不错的防御作用。护城河一般都是人工开挖、注入水的壕沟,它能够作为城墙的屏障。我们不难想象,最早出现城墙的时候,肯定有一小群人居住在城里,由于生活的需要,他们会和城外的另一群人进行买卖,所以市场一定是位于城外的。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的设备不断完善,交易就转到城内进行,也就形成了“市”,所以 “城市”一词指代的主要是在城里做买卖。随着城市的发展,凭借一道城墙已经保护不了城池,况且,有了城墙还能够把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隔开,从而划分了阶级。古书《吴越春秋》中就曾经提过:“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什么叫城?什么又叫郭?原来,城不仅以墙为界用来区分城外和城内,城还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皇帝高官住在内城,平民百姓住在外城。比如,明清北京城共有四重城墙,最里面的一重,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宫,被称为宫城,再往外,是围合紫禁城以及周边宫廷服务区的皇城城墙;再往外,便是内城,清朝时期只允许旗人居住,最外围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外城。
中国现存最大古城墙是西京(西安)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西安城墙(西安古称:西京)。西安古城墙是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公元1370年, 1378年竣工,当时明太祖奉行“高筑墻、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所以,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了西安古城墙,这段城墙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次子朱樉为秦王,藩封、府治在西安府城内同时存在,所以这座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依然保存完好。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对西安暴露的城墙断面进行考古调查之后,认定它结构复杂,建设的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期间,经历过五次大的修筑。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令人瞩目的旅游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游览。融合了历史的尘埃和现代的繁华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登上城墙,环顾四周,繁华的西安市容尽收眼底,城墙上非常开阔,就像一条宽阔的大道,这是在别的地方领略不到的古代文明。西安城墙东西南北方向各有城楼,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城楼与箭楼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瓮城。西安城墙的四个城门其名字的命名,都有深远的含义。西北两门意在抵御外辱,安邦定国;东门是大后方,故谓之长乐,南方有火神,为祈求太平,命名为永宁门。
西下的夕阳,为城墙上的建筑物抹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暮色中的西安城墙更显出雄壮威严的王者之气概!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
中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东京(开封)
开封,史称东京城,我早就想造访开封,因为开封是著名的古都,中国有六大古都之说,开封是其中之一。从战国到北宋,开封被多个王朝定作国都。由于开封地处黄河以南,高高的黄河河床似乎悬在城市之上。这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开封府曾经的辉煌,也一次又一次冲刷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印记。这座城市下三米处是明代的开封,再向下依次是金代、宋代、唐代等历朝历代开封古城,黄河一次次泛滥,也一次次掩埋历史的记忆。
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魏都大梁城,与今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后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而唐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是如今开封城墙历史的开始。到了北宋,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重要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断得到增筑,其规模壮阔,气势雄伟。在之后的时间里,开封城墙历经水患与兵燹,整修后,往日颓毁的残垣已不复见,展现在眼前的是修缮后壮观的雄姿。目前整个城墙已经恢复的有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城墙上模拟古代战争的攻城防守模式,仿制了一些兵器及器械。如今看来这些兵器装备已经赶不上时代的需要,但在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依稀可见曾经的辉煌和霸气。
开封城墙在修缮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的老城墙的砖石,并覆盖玻璃罩加以保护。城墙上开设了城墙主题邮局,在这里,你可以为喜欢的人、远方的朋友、家里的亲人送上一份惦念、一份牵挂。青砖、灰土与树的枝桠形成了完美的结合,向世人诉说着古城墙千百年来的故事。极具当地特色的纪念品,使这原本灰色的世界多了一种乐趣。七色的灯笼挂在城墙上,随风摇曳,光影随之变化。
令人敬畏的历史奇观——南京古城墙
南京的古城墙以35km的长度居于世界古城墙之首,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郭城周长则为超过60公里。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南京的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为建造这座都城,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余众,涉及长江中、下游数省的广袤地区,具有强烈的民族亲和性及地区代表性。经近年抢救性修复,现在明城墙的完好总长度已经达到23.743公里。南京市委、市政府还不惜拨出重金,先后建成了以古城墙为背景、护城河为依托的“月牙湖公园”,建造了能够传递历史信息的“水西门遗址广场”和以瓮城、城墙为主题的新建筑群体“汉中门市民休闲广场”等。
北京内城残存的最长的一段古城墙——明城墙遗址公园
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修城垣,将北京的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門大街一线。以后又对部分城门的名称作了调整,南城墙的城门还是依照原来的名字,中间称丽正门,东称文明门,西称顺承门。东城墙北面的崇仁门和西城墙北面的和义门改称东直门和西直门,其余城门的名称都未作改动。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加固城墙并完善门楼建制,将南城墙上的丽正门、文明门和顺承门分别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又将东城墙的齐化门改称朝阳门,将西城墙的平则门改称阜成门。这样北京内城九门的名称在明代正统年间最后确定下来。英宗时期加固城墙的另一项成就是将全部的城墙包砌城砖,而且是城墙里外统一用大城砖包砌。北京城内城城墙周长近24000米。其中,北城墙建造最早,不仅是最高最厚的城墙,还是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最多的城墙。1968年拆除北城墙时,发现在城墙的夯土层中,有大量元代砖石瓦块。特别在城基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元代民居院落和房屋遗迹。这表明城墙是在紧急情况下修建的,而且是就近取材,连扒倒的房屋都未来得及清理。这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使北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大大提高。
北京城外城的修建时间在明朝嘉靖年间。起因有两个:一是自古以来,讲究有城必有郭。即在城的外围再套建一圈城墙。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城建都城时,就建有很大的外城;二是北京城的防卫需要。从明初开始,北京城就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军事要冲。嘉靖年间又发生了“庚戌之变”,蒙古瓦剌的军队再次直逼北京城外。这对修建北京外城起到了促进作用。1553年年初,修筑外城的工作开始启动。按预定方案,先修南面,然后修东面,再修北面和西面。到四月时,嘉靖皇帝认为城墙应该一律用砖石包砌。到年底时,外城的南部筑成,但国库已经枯竭,工程只好暂时停止,以后再也没有恢复。也正因为如此,北京内城和外城组合成特殊的“凸”字型。
建成的外城城墙总长大约14000米。外城共开七个城门。南面三门,正中为永定门,东面是左安门,西面是右安门;东面正中一门,称广渠门,西面正中一门,称广宁门。在外城与内城连接处,各开一门,东边的称东便门,西边的称西便门。到清道光年间,因道光皇帝名字忌讳“宁”字,将广宁门改为“广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