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要完成好这个过程,我认为在课改中,应注重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怎样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呢?就要培养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等,这些实质上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思维过程。
关键词:思维 打开 过程 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69-0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时代,要把握好这个时代是要靠高素质、强能力的新一代,那么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完成好这个课题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自主的思维是这个主体性的核心内容,思维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实践中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特征,它强化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思维既是衡量个人主体性的尺度,也是表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思维应该指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善于搞小发明、小制作等。而应试教育的危害之一,就是把学生应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编制种种限制学生创造发展的“程序”与规则,易使学生养成惰性和教条学风,从而不自觉地削弱乃至窒息独特思维精神,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思维潜能培养其善于思维和勇于思维的精神。具体说来,就是打开学生思维思维闸门。
1.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此初中历史课改中,应根据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在教学中应变过去传统的讲、读、灌、记模式为现在的自己先看课文,然后找出每一目讲了几个知识?哪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基本以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课课有事做,课课在做事,这实际就是人人有思维,人人在思维,使之形成看书必思维的习惯。但在具体课堂操作中应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对高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在教学中可采用,这一目讲了哪些知识?每个知识点是什么?低年级学生(六、七年级学生)教师可出示每一目中知识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来或作标记。学生完成这一思维过程后,教师及时肯定或鼓励、表扬,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思考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动学生思维的“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讨论课后题“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先让学生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通过回忆前第一课的知识,学生很快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抗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我问学生你们同意哪种观点?有的说:没有萨拉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会发生,其理由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改变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②在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中,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这三对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和对抗加强了战争的危机,引发了世界大战,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也会发生世界大战。另一种说法是,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世界大战不一定爆发,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不一定就爆发大战。其理由是:①萨拉热窝事件是恐怖袭击事件,这一突发事件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德国和奥匈帝国发动战争“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一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已被历史所证明,没有这种恐怖暗杀事件,大战就可能推迟甚至避免。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仍然存在。但“二战“后至今并未发生世界大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后面,在“二战”后同样存在。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并没有引发“世界大战”。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并未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而只有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学生的这场辩论,我最后给学生总结性指出,萨拉热窝事件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类恐怖性暗杀事件并不能制止帝国主义侵略和防止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相反它易容易被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正是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决定挑起战争,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今世界恐怖主义行为成为一种政治瘟疫,恐怖主义行为对人类和平和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绝不能让恐怖主义泛滥,要珍惜生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对这这种讨论性问题,我是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方面大胆地去思考,不唯书、不唯上。打破“常规”敢于发表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大胆的质疑、大胆地思考。
3.创设、平等、自由、独特的思维环境
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教学中要完成好这一过程,必须有一个平等、自由、独特的思维环境,例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课后题:有人说,英国圈地运动是血腥的“半吃人运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学生A说:同意这种看法,他思考的理由是,因为农村的贵族大量圈养羊赶走原土地上的农民,使他们被迫离了自己的家园。学生B说: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圈地运动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为英国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C马上站起来“老师您的看法呢”?当时我有点不是滋味,认为本身要求你们思考回答的问题,怎么一下学生考起老师来了呢?我马上调整心态,在思维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就是平等的,应相互学习,相互长进的,思维的方式应该是自由、独特的,我即刻表扬学生C问得好。其实学生C的问题本身就是思维的一种独特形式,然后,我肯定了学生A、学生B,他们各自的理由都充分、都精彩。当然,平等、自由、独特的思维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不能胡思乱想,哗众取宏,喧宾夺主。
4.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历史思维训练
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中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本身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教中国古代史部分:搞了一个活动主题,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这就加深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学会全面思考问题,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我教世界古代史部分,搞了一个活动主题:辩论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使学生学会了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并反驳对手论点的能力和语言技巧。通过此主题实现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的训练。另外,我还指导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古代艺术欣赏、话剧的摸拟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表演中发展思维,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等,并撰写观后感,通过以上形式多样实践活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增强,提高了他们思维水平。
总之:历史思维闸门的打开离不开历史思维过程的训练,为了加强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训练,在历史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或历史读物;二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就是认读和解读,即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分析信息,从而促进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赵伟士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思维 打开 过程 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69-0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时代,要把握好这个时代是要靠高素质、强能力的新一代,那么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完成好这个课题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自主的思维是这个主体性的核心内容,思维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实践中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特征,它强化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思维既是衡量个人主体性的尺度,也是表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思维应该指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善于搞小发明、小制作等。而应试教育的危害之一,就是把学生应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编制种种限制学生创造发展的“程序”与规则,易使学生养成惰性和教条学风,从而不自觉地削弱乃至窒息独特思维精神,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思维潜能培养其善于思维和勇于思维的精神。具体说来,就是打开学生思维思维闸门。
1.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此初中历史课改中,应根据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在教学中应变过去传统的讲、读、灌、记模式为现在的自己先看课文,然后找出每一目讲了几个知识?哪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基本以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课课有事做,课课在做事,这实际就是人人有思维,人人在思维,使之形成看书必思维的习惯。但在具体课堂操作中应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对高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在教学中可采用,这一目讲了哪些知识?每个知识点是什么?低年级学生(六、七年级学生)教师可出示每一目中知识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来或作标记。学生完成这一思维过程后,教师及时肯定或鼓励、表扬,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思考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动学生思维的“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讨论课后题“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先让学生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通过回忆前第一课的知识,学生很快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抗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我问学生你们同意哪种观点?有的说:没有萨拉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会发生,其理由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改变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②在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中,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这三对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和对抗加强了战争的危机,引发了世界大战,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也会发生世界大战。另一种说法是,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世界大战不一定爆发,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不一定就爆发大战。其理由是:①萨拉热窝事件是恐怖袭击事件,这一突发事件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德国和奥匈帝国发动战争“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一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已被历史所证明,没有这种恐怖暗杀事件,大战就可能推迟甚至避免。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仍然存在。但“二战“后至今并未发生世界大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后面,在“二战”后同样存在。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并没有引发“世界大战”。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并未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而只有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学生的这场辩论,我最后给学生总结性指出,萨拉热窝事件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类恐怖性暗杀事件并不能制止帝国主义侵略和防止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相反它易容易被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正是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决定挑起战争,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今世界恐怖主义行为成为一种政治瘟疫,恐怖主义行为对人类和平和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绝不能让恐怖主义泛滥,要珍惜生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对这这种讨论性问题,我是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方面大胆地去思考,不唯书、不唯上。打破“常规”敢于发表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大胆的质疑、大胆地思考。
3.创设、平等、自由、独特的思维环境
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教学中要完成好这一过程,必须有一个平等、自由、独特的思维环境,例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课后题:有人说,英国圈地运动是血腥的“半吃人运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学生A说:同意这种看法,他思考的理由是,因为农村的贵族大量圈养羊赶走原土地上的农民,使他们被迫离了自己的家园。学生B说: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圈地运动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为英国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C马上站起来“老师您的看法呢”?当时我有点不是滋味,认为本身要求你们思考回答的问题,怎么一下学生考起老师来了呢?我马上调整心态,在思维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就是平等的,应相互学习,相互长进的,思维的方式应该是自由、独特的,我即刻表扬学生C问得好。其实学生C的问题本身就是思维的一种独特形式,然后,我肯定了学生A、学生B,他们各自的理由都充分、都精彩。当然,平等、自由、独特的思维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不能胡思乱想,哗众取宏,喧宾夺主。
4.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历史思维训练
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中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本身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教中国古代史部分:搞了一个活动主题,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这就加深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学会全面思考问题,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我教世界古代史部分,搞了一个活动主题:辩论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使学生学会了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并反驳对手论点的能力和语言技巧。通过此主题实现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的训练。另外,我还指导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古代艺术欣赏、话剧的摸拟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表演中发展思维,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等,并撰写观后感,通过以上形式多样实践活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增强,提高了他们思维水平。
总之:历史思维闸门的打开离不开历史思维过程的训练,为了加强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训练,在历史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或历史读物;二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就是认读和解读,即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分析信息,从而促进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赵伟士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