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彰显理想信念的力量

来源 :共产党员·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至今已80年了,然而对于中国工农红军这一悲壮的史诗般的壮举,人们依然充满着好奇,并不断地重复地追问着同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和激励他们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1938年4月,张闻天在陕北公学的演讲中说:“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这里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人们的疑虑,支撑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
  理想信念到底蕴藏了怎样的力量?我们不妨一起重温那段令无数人感动不已的历史,深切地感受理想信念所展现的无穷力量。
  理想信念的力量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
  在长征途中,红军跨越了数十条激流汹涌的江河,征服了数十座高山峻岭,穿过了有“死亡陷阱”之称的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长征中的红军一再面临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峻考验。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中跨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有首歌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但是,红军是铁打的英雄汉,他们凭着惊人的意志、靠着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征服了“神山”。开国上将杨成武在回忆翻越夹金山的情景时说:红旗灼然似火,在雪的映照下分外艳丽。歌声、马嘶声,震荡着白雪皑皑的山谷,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快的回声。实在动人心魄,非身临其境莫能体会。


  雪山之后是无边无际的草地。在红军医生戴正启的记忆中,“草地太荒芜,几百里,几万平方公里没有一点人迹,就好像我们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更要命的是缺吃少喝。前面的部队把能够吃的菜叶、茎尖掐光了,后到者就只好拔草根了。在几近于原始人的生存状态下,煮吃身上的皮带,便成为维持生命的最后一个机会。班佑,是红军走出草地后到的第一个大村落,在这里流传着许多红军故事:红军离开后,藏民看到很多房子里都有死去的红军战士,清理时发现他们的遗体都非常轻,一只手就可提起,而且一拉就发生断裂。在这些悲壮的生命故事里,人们知道了什么叫“流尽最后一滴血”“耗尽最后一点力”。
  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参加长征的每一位红军将士就是用理想信念与乐观主义精神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克服了一般人无法忍受的自然险阻,战胜了饥饿寒冷与疾病伤痛,靠着草鞋与双脚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长征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人类挑战自身生理、心理极限的奇迹。
  理想信念的力量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
  红军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石纠集上百万军队,“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企图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死地。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们没有被征服、吓倒,他们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冲破了敌军的围追堵截。据统计,从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中央命令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红军组织过600多次大小战斗,投入师以上部队参加的战斗达120次。在重兵围追堵截之中,缺少装备且疲惫不堪的红军一路厮杀,为什么如洪流一般不可阻挡?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时说: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有四五个人。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党员受伤后,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情绪,总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继续前进吧。
  事实确实如陈云所说,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很多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战死沙场。即使高级将领,也要随时准备牺牲。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喋血遵义城,是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职务最高的将领;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血洒四坡村;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负伤后誓死不当俘虏,从伤口处掏腹断肠,壮烈牺牲。类似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感人事迹,在长征途中真是太多太多了。
  红军官兵前赴后继、视死如归,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唯一的,靠的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斯诺在陕北采访时,问一位小红军“为什么参加红军”?这位小红军说:“红军对我们好,红军帮助穷人,红军教我们读书、识字。”这句简朴的回答,蕴含了对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信念。在长征途中,有一位倒在雪地上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伸出一只手臂,拳头里紧握着的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圆,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这就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生动写照。千千万万的红军就是靠着这种信仰的力量,战胜了貌似强大的敌人。
  理想信念的力量凝聚了互助团结的精神
  法国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说过一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部队可以叫狮军,而一头驯鹿带领的狮军,决不可能再是狮军。红军长征开拓前进的战斗力源自何处,这句名言昭示的道理再明确不过了。红军指挥员身先士卒的脚印,把团结互助的精神凝结在一起,把集体的力量串连在一起,使整个部队弥漫着浓郁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氛围。
  那么,他们又是靠什么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呢?靠的是理想信念的力量。红军将士是一个有着共同信念、为着共同事业而奋斗的命运共同体。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共同点,当他们处在最危急时刻,遇到巨大困难时,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红三军团司务长谢方祠回忆说,他的连队9名炊事员都倒在了长征路上,其中5人是在草地饿死的。过草地时,毛泽东和十几个战士拉着一根绳子前行,他幽默地说:“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们的力量就要这样拧成一根绳。”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是“命令”战士们把可能有毒的野草先煮给他吃,然后再发通知让战士们吃。就这样,通过相互的感染、传递,团结互助在长征队伍中蔚然成风。于是,一袋干粮、一口炒面、一把野菜、一只有力的手臂、一次拉马尾巴的机会,都可能给绝境中的一个或一支红军带来生存的机会和前进的动力。千百个这样的故事汇合成长征精神的洪流,形成了红军拖不垮、打不散的强大凝聚力。   也正是由于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当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和红军时,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阻止了张国焘分裂主义,争取并实现了党和红军的统一。可以说,如果没有全党全军这种统一团结,就没有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就没有长征的胜利。陈云在谈到红军长征胜利原因时,说的第一个原因是“红军兵心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红军的团结一心内含着理想信念的能动性价值,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也是事业永葆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理想信念的力量获得了群众拥护与支持
  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即使在长征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红军将士们也时刻把理想信念付诸行动,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爱护群众,宣传组织群众,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帮助关心群众的情景:红军沿途没收有钱人如地主、官吏、豪绅的财物,除了给养外便分配给当地的穷人,地契都烧毁了,捐税也取消了,贫农还发给了武器装备。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红军还未到,名声早就已经传到,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来要求红军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信念的团队,虽然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他们一无所知,但只要跟他们有过一面之缘或稍微有些交往的人,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受到它的感染。于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凝聚自身的同时,也吸引、吸附、吸收着一切向往它的人们,得到他们真诚的帮助和支持。经苗区,有苗族民众入伍;过彝区,有彝族同胞参军。当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发誓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由于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的结盟,红军不但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还胜利渡过了大渡河,使蒋介石的梦想彻底破灭,留下了红军和彝族人民团结的佳话。红军在经过康川边藏区时,家住四川阿坝马尔康的天宝,脱下袈裟参加了红军,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批藏族战士和中共第一批藏族党员之一。当过国民党贵州军政府总理和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的周素园,年近花甲,还毅然参加了红军,由此成为长征中年龄最大的红军新战士。
  显然,红军经过之地的民众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纲并没有什么概念,但他们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这就够了。正是因为红军有着为穷人干革命的远大理想与“为民情怀”,从而赢得了沿途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点燃了穷苦人为命运而抗争的意识。
  理想信念的力量赢得了国内外广泛同情
  红军在长征中展现出的崇高理想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悲壮的英雄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即刻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使许许多多的国人了解了红军,获得了他们的广泛同情与赞颂。红军到达陕北后,《大公报》青年记者范长江沿红军长征路线考察,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等大量关于长征的报告,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红军和共产党人的敬佩,许多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由此了解了红军和共产党,对共产党产生了由衷的敬仰和向往之情,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著名文学家鲁迅和茅盾在得知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写信祝贺说:“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更大的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这反映了国统区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是国统区人民对红军长征强烈反响的一种体现。
  红军的英雄事迹及其不畏艰难的信念不仅传遍了中国,而且很快传到世界许多国家,令外国友人感到震惊和赞叹不已。德国友好人士王安娜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中说:“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弱、胜利与失败的搏斗”“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而红军“都是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不屈不挠精神的人”。诸如此类记录红军长征的作品还有《西行漫记》《抑制的手》《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向国外读者介绍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世界上的影响,争取了更广泛的理解和同情。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正如杨尚昆在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所说,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是长征胜利的力量之源。
其他文献
本文是笔者对公共关系教学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体现其促进医学中专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所做的探讨,认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活动教学形式是发挥
民主生活會,是党内领导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项重要组织生活制度,是增强我党生机活力的一大法宝。但是,某些地区却不时出现一些牢骚和怪话。有的干部说:开不开都是一个样儿,开完也解决不了啥问题。还有的说:开会就是扎扎实实走个过场。  笔者通过几次参加和筹备县乡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切实体会到,一些基层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出现了质量不达标,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高、查摆问题不深、整改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还有不少党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教学目标:1.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2.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20世纪30年代震惊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事件。关于英雄史诗般的长征,不论从政治上讲,还是从历史上看,给它以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长征早已是中国革命史的一种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组成部分。长征胜利后直到今天,长征的独特魅力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征是什么?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胜利与希望:亲历者的回忆  长征的亲历者,在长征中九死一生,
目前,"探索、发现学习"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从接触到的许多研究材料来看,我们还缺乏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个角度去认识学生学习过程
期刊
"开放教育试点"金融学专业<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运用学习要点归纳法组织<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教与学,是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进行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