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动适用型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区却始终不能真正做到绿色环保,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罗东波(北京天创智业规划设计院院长)
我国景区生态化进程步履蹒跚主要是由以下五个原因造成:
第一,景区生态化与景区经济效益脱钩,导致生态化只停留在表面。
众所周知,景区生态化需要巨额资金,而在现有景区生态化模式下,生态化不仅不能给景区创收,反成經济负担,在“门票是王道,景区收入至上”的背景下,推行最快的永远是那些能迅速给景区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开发方式和项目,生态化只沦为光说不练的把式。
第二,观念不到位,生态化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转变为实际行动
目前我国游客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养成习惯。景区生态设施大显身手依赖国人生态观念是否深入人心,不管是景区设施生态化还是环保理念对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旅游习惯提出很大挑战,如果大众能够认可并且身体力行必能实现景区生态化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景区生态化依然长路漫漫。
景区管理者更在乎形象工程而放弃生态远景。目前不少生态设施进了景区,却被闲置或不充分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态设施进景区只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评星级而用,过后弃之不用,只注重短期利益。
第三,技术门槛高,现有技术尚不能完全支持景区设施生态化。
景区设施生态化最重要的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改变景区能源供应模式,我国目前新能源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生态设施存在“不好用”问题是因受技术成熟度制约,想要完全在景区实行生态化运营也存在困难。
第四,转型成本高,不少景区囊中羞涩。
现有景区依然是门票经济,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革新设施可以通过自身的资金积累实现,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
第五,政策法规不成熟,景区生态化无“法”可依。
目前景区评价标准仍沿用传统的工业化标准。在评定5A级景区时,停车场、道路等都有严格的硬性指标,这些标准已完全不适合评价生态化景区。
李核隆(张家界景区森林病虫害防疫站站长)
正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举步维艰一样,“低碳”是要付出发展代价的。目前生态设施的一次性建设成本都要高于普通设施,景区从当前利益出发,不热衷于使用生态设施是可以理解的。在当前市场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的背景下,探讨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来优化减排路径和构建政策体系,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景区管理者往往因追求所谓的“大手笔”而造成花费更大的成本对景区进行过度建设。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规划、建设和监督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推进低碳生态景区的建设。湖南省在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推动下,制定了湖南省“两型景区”建设标准,这将是推动生态设施进景区的有益尝试。
潘晓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
从目前来看,景区设施生态化确实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是因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方经济实力、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社会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水平仍需提升。目前普遍以旅游策划和旅游管理为主体特征的生态旅游规划,并不能有效解决旅游地现存的土地利用失调、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社区活力衰退、生态退化及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民生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情况发生。同时,景区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仍然较低,缺乏有效的手段。
二是国家对于旅游设施方面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研发和应用的相关政策鼓励不足,对于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技术和产品的政策约束力度仍不够。
三是部分景区自身运营的经济能力有限,环保设施投入资金不足,资金短缺致使景区无法全方位迈向绿色环保的台阶。
四是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等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特别是旅游开发、设计单位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诸葛仁(澳大利亚“绿色环球可持续旅游认证”项目负责人)
我早些年在国内推广绿色环球项目,经常遇到的难题就反映了景区设施生态化建设的很多问题。
第一,景区认证初期积极,认证后的年审中逐渐懈怠敷衍。
景区初期介入“绿色环球经济”这个可持续旅游评估项目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增加知名度,扩大国际游客份额。因此在项目推广前期,初次申请认证的景区都非常配合,积极改进环保设施,推广适用型的环保技术。获得项目认可后,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景区大量涌入各地游客,最终超过了“适度”的底线,当我们再次提出改进要求时,敷衍就逐渐成为常态。
第二,环境保护技术的实施取决于地方政府。
中国的自然景区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如自然保护区以林业部门为主,环境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和医药部门也有份。实际上,大多数自然景区都在当地政府的掌控之中,因为这些景区的行政官员的任命必须通过所在地政府。这就要求“绿色环球经济”推广的生态环保理念必须与当地政府的诉求吻合,否则不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景区也不会有动力参与。
第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法实施多年,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然而在GDP主要引导的发展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已经打破法律界限。例如,自然保护区法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是禁止旅游活动的。但是,由于核心区往往就是核心景观区,许多保护区都在地方政府压力面前退让,开放核心区旅游活动,然后想方设法“曲线救国”,将原规划进行修改,将开放的核心区划入缓冲区或生产区上报批准。面对这样的问题,“绿色环球经济”的认证工作往往难以推进。 解决“不好用”和“简单用”难题
主持人:生态设施本该是打造低碳生态景区的助推器,但大部分生态设施在景区里都无法利用起来,我们是否该从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一方反思个中原因?
卢求(洲联集团·五合国际副总经理 )
作为生态节能建筑技术的代表,我认为企业需要真正研究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切忌只追求表面形式,一味追求高科技、新材料。
我主要从景区生态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上来讲。
首先,采用系统的生态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是做生态设施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建立这些设施包括在使用、维护、运营的全寿命周期中都应减少碳的排放量,使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我们设计建筑尽可能地依山就势,尽可能地就地取材,以减少材料的长途运输和搬运。
其次,我们所建立的生态节能设施应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尽可能多地照顾到不同需求和特点的人群。比如国外有的公园在入园处就有很大的游览指示图或者小手册指示图等,上面不仅标明了景区内的结构,还清楚地标明了比如残疾人、带婴儿车的人、老年人等等应该走哪条路线,哪里适合轮椅通过,哪里有电梯,哪里应绕行等等,这种很友好、细致的设计理念能够照顾到不同的人群,而不应只是简单地寄托于高科技、新概念、新材料。景区的服务设施应该具有朴素、低调、耐用的特征。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规划设计院院长)
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景区规划的生态化。要從根本上解决景区生态设施利用率不合理的问题,就要实现景区规划的生态化和景区评价的生态化。
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旅游的浪潮下,我们的景区正面临着旅游文化商品化、景区开发城市化、地方特色消失化的危机,最后势必导致所有景区同质化,景区景观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这就需要景区在做规划时要借鉴景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生态学的理论,以生态的理念使用生态技术进行景区规划设计。
在生态规划方面,规划前要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数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区资源环境的适宜性等级,为景区旅游开发中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议。
在规划中要注重生态技术的使用,如生态材质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耗能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与技术等。具体到景区规划上,多见于控制开发强度、限定游览区域、使用生态材料、控制游客容量、旅游区内的旅游设施的风格、布局选址、规模和材料的选择等,注意尽可能地就近取材、就地取材。
另外,我们进行景区生态化规划必须考虑生态经济学,量力而行,避免陷入泛生态化的误区。首先景区生态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生态设施及生态技术的适用性、实用性、成熟度都要结合景区资源进行可行性分析,逐步实现景区生态化。
其次景区生态化规划要与经济收益密切结合,策划设计能成为卖点的生态景区或项目,建立生态化与景区收入的正相关关系,推动景区管理层主动推进景区生态化进程,如香格里拉。
李核隆(张家界景区森林病虫害防疫站站长)
从我个人的经验看,相对成熟的景区仅凭设施改造很难实现全面的生态化,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案例。新建景区如果能定位准确,一起步就走全面生态化的道路,往往比老景区发展更快。
山东省结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生产基地而新开发的太阳能主题公园倒是值得一提。位于号称“中国太阳城”的山东德州建设了“中国太阳谷”项目,其中包括太阳能主题公园、国际环保节能示范园、太阳能高温发电中心和科普生态工业旅游等项目,世界太阳城协会主席克瑞斯·在德维德先生两次到德州考察,对该市太阳能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应该鼓励各类新建景区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旅游的道路,也为老景区的改造提供示范效应。
罗东波(北京天创智业规划设计院院长)
我国景区生态化进程步履蹒跚主要是由以下五个原因造成:
第一,景区生态化与景区经济效益脱钩,导致生态化只停留在表面。
众所周知,景区生态化需要巨额资金,而在现有景区生态化模式下,生态化不仅不能给景区创收,反成經济负担,在“门票是王道,景区收入至上”的背景下,推行最快的永远是那些能迅速给景区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开发方式和项目,生态化只沦为光说不练的把式。
第二,观念不到位,生态化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转变为实际行动
目前我国游客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养成习惯。景区生态设施大显身手依赖国人生态观念是否深入人心,不管是景区设施生态化还是环保理念对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旅游习惯提出很大挑战,如果大众能够认可并且身体力行必能实现景区生态化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景区生态化依然长路漫漫。
景区管理者更在乎形象工程而放弃生态远景。目前不少生态设施进了景区,却被闲置或不充分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态设施进景区只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评星级而用,过后弃之不用,只注重短期利益。
第三,技术门槛高,现有技术尚不能完全支持景区设施生态化。
景区设施生态化最重要的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改变景区能源供应模式,我国目前新能源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生态设施存在“不好用”问题是因受技术成熟度制约,想要完全在景区实行生态化运营也存在困难。
第四,转型成本高,不少景区囊中羞涩。
现有景区依然是门票经济,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革新设施可以通过自身的资金积累实现,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
第五,政策法规不成熟,景区生态化无“法”可依。
目前景区评价标准仍沿用传统的工业化标准。在评定5A级景区时,停车场、道路等都有严格的硬性指标,这些标准已完全不适合评价生态化景区。
李核隆(张家界景区森林病虫害防疫站站长)
正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举步维艰一样,“低碳”是要付出发展代价的。目前生态设施的一次性建设成本都要高于普通设施,景区从当前利益出发,不热衷于使用生态设施是可以理解的。在当前市场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的背景下,探讨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来优化减排路径和构建政策体系,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景区管理者往往因追求所谓的“大手笔”而造成花费更大的成本对景区进行过度建设。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规划、建设和监督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推进低碳生态景区的建设。湖南省在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推动下,制定了湖南省“两型景区”建设标准,这将是推动生态设施进景区的有益尝试。
潘晓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
从目前来看,景区设施生态化确实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是因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方经济实力、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社会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水平仍需提升。目前普遍以旅游策划和旅游管理为主体特征的生态旅游规划,并不能有效解决旅游地现存的土地利用失调、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社区活力衰退、生态退化及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民生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情况发生。同时,景区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仍然较低,缺乏有效的手段。
二是国家对于旅游设施方面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研发和应用的相关政策鼓励不足,对于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技术和产品的政策约束力度仍不够。
三是部分景区自身运营的经济能力有限,环保设施投入资金不足,资金短缺致使景区无法全方位迈向绿色环保的台阶。
四是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等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特别是旅游开发、设计单位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诸葛仁(澳大利亚“绿色环球可持续旅游认证”项目负责人)
我早些年在国内推广绿色环球项目,经常遇到的难题就反映了景区设施生态化建设的很多问题。
第一,景区认证初期积极,认证后的年审中逐渐懈怠敷衍。
景区初期介入“绿色环球经济”这个可持续旅游评估项目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增加知名度,扩大国际游客份额。因此在项目推广前期,初次申请认证的景区都非常配合,积极改进环保设施,推广适用型的环保技术。获得项目认可后,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景区大量涌入各地游客,最终超过了“适度”的底线,当我们再次提出改进要求时,敷衍就逐渐成为常态。
第二,环境保护技术的实施取决于地方政府。
中国的自然景区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如自然保护区以林业部门为主,环境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和医药部门也有份。实际上,大多数自然景区都在当地政府的掌控之中,因为这些景区的行政官员的任命必须通过所在地政府。这就要求“绿色环球经济”推广的生态环保理念必须与当地政府的诉求吻合,否则不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景区也不会有动力参与。
第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法实施多年,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然而在GDP主要引导的发展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已经打破法律界限。例如,自然保护区法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是禁止旅游活动的。但是,由于核心区往往就是核心景观区,许多保护区都在地方政府压力面前退让,开放核心区旅游活动,然后想方设法“曲线救国”,将原规划进行修改,将开放的核心区划入缓冲区或生产区上报批准。面对这样的问题,“绿色环球经济”的认证工作往往难以推进。 解决“不好用”和“简单用”难题
主持人:生态设施本该是打造低碳生态景区的助推器,但大部分生态设施在景区里都无法利用起来,我们是否该从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一方反思个中原因?
卢求(洲联集团·五合国际副总经理 )
作为生态节能建筑技术的代表,我认为企业需要真正研究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切忌只追求表面形式,一味追求高科技、新材料。
我主要从景区生态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上来讲。
首先,采用系统的生态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是做生态设施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建立这些设施包括在使用、维护、运营的全寿命周期中都应减少碳的排放量,使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我们设计建筑尽可能地依山就势,尽可能地就地取材,以减少材料的长途运输和搬运。
其次,我们所建立的生态节能设施应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尽可能多地照顾到不同需求和特点的人群。比如国外有的公园在入园处就有很大的游览指示图或者小手册指示图等,上面不仅标明了景区内的结构,还清楚地标明了比如残疾人、带婴儿车的人、老年人等等应该走哪条路线,哪里适合轮椅通过,哪里有电梯,哪里应绕行等等,这种很友好、细致的设计理念能够照顾到不同的人群,而不应只是简单地寄托于高科技、新概念、新材料。景区的服务设施应该具有朴素、低调、耐用的特征。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规划设计院院长)
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景区规划的生态化。要從根本上解决景区生态设施利用率不合理的问题,就要实现景区规划的生态化和景区评价的生态化。
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旅游的浪潮下,我们的景区正面临着旅游文化商品化、景区开发城市化、地方特色消失化的危机,最后势必导致所有景区同质化,景区景观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这就需要景区在做规划时要借鉴景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生态学的理论,以生态的理念使用生态技术进行景区规划设计。
在生态规划方面,规划前要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数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区资源环境的适宜性等级,为景区旅游开发中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议。
在规划中要注重生态技术的使用,如生态材质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耗能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与技术等。具体到景区规划上,多见于控制开发强度、限定游览区域、使用生态材料、控制游客容量、旅游区内的旅游设施的风格、布局选址、规模和材料的选择等,注意尽可能地就近取材、就地取材。
另外,我们进行景区生态化规划必须考虑生态经济学,量力而行,避免陷入泛生态化的误区。首先景区生态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生态设施及生态技术的适用性、实用性、成熟度都要结合景区资源进行可行性分析,逐步实现景区生态化。
其次景区生态化规划要与经济收益密切结合,策划设计能成为卖点的生态景区或项目,建立生态化与景区收入的正相关关系,推动景区管理层主动推进景区生态化进程,如香格里拉。
李核隆(张家界景区森林病虫害防疫站站长)
从我个人的经验看,相对成熟的景区仅凭设施改造很难实现全面的生态化,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案例。新建景区如果能定位准确,一起步就走全面生态化的道路,往往比老景区发展更快。
山东省结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生产基地而新开发的太阳能主题公园倒是值得一提。位于号称“中国太阳城”的山东德州建设了“中国太阳谷”项目,其中包括太阳能主题公园、国际环保节能示范园、太阳能高温发电中心和科普生态工业旅游等项目,世界太阳城协会主席克瑞斯·在德维德先生两次到德州考察,对该市太阳能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应该鼓励各类新建景区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旅游的道路,也为老景区的改造提供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