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碰撞,使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在这样一个全新、复杂的背景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服务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精神境界和文明素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一、目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立工作格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形成了由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逐步完善,各村、社区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联手共建,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强阵地建设,教育活动深入展开。近年来,管理区、村、社区逐年增加阵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等阵地的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林场与交警中队、烈士陵园等六家单位共建德育教育基地,教育阵地不断拓展。依靠阵地,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美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提高了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三)搭建教育载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开展“七进社区、五进家”、志愿者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党在我心中”争做‘五明’市民”“八荣八辱”等内容的征文演讲赛,并举行文艺会演、图文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各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
(四)思想教育不断深入,工作成效日益显著。我们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相结合,按照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做思想政治工作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为民办实事、排忧解难的过程中,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取得了较好实效。
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一)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经费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基层干部一人往往身兼数职,整天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无暇深入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感到棘手,难以开展;基层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不够主动、作风不够过硬,也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無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但目前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资金的缺乏,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展开。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覆盖面不广。原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依托单位进行,随着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了企业职工的流动性相应加大,使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意识开始淡化,与此相对应的村、社区作为每个人必定的生活区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了更多、更重要的责任,作用也日渐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外来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非公经济组织中的职工参加教育的机会就相对减少,针对这部分群众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较薄弱。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少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包括:包括残疾、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普通工薪和高薪阶层;在职和离退休的党员干部等。由于经济、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不尽相同。这种需求上的反差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得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更具针对性和层次化。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往往笼而统之,不能因人而异,习惯于照抄照转,与工作实际、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使一些宣传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在教育方法上缺乏时代感,侧重于“上大课作报告”、“层层传达”、“单向灌输”等老套路,思想政治工作在解疑释惑、深入人心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目前发动起来的只是少数居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且以退休党员为主,面窄人少,群众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建章立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当前最关键的是尽快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规范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在组织领导、责任权利、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激励动力、监督约束、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要求,做出规范,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任务目标明确、操作措施具体、考评奖惩科学、监督保障有力、协调配合有序中发展。要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发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形成驻区单位的配合、党员干部的带头垂范、人大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工作格局,增强整体效应,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要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多创造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并为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把具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件经验党员干部到基层兼职或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同时,吸纳那些思想品质好、善于联系群众、热爱社区事业的才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由专职干部、志愿人员、居民群众组成的政治强、作风硬、素质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三)资源共享,拓宽教育阵地教育载体。要牢牢占领并充分发挥现有市民文明学校、分党校、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廊等各种阵地的作用,继续提倡各学校、单位向居民开放场地和设施,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共建。同时,加大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新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利用各种阵地面向居民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三德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引导居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全体居民群众共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因人而宜,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普遍性要求与层次性要求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在部署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紧扣热点、难点,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基层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按需施教,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简单照抄照转,外来人群、无业人群、困难人群、个体劳动者、党员干部都需要对其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要侧重加强法制观念、转变思想再就业观念、自强自立精神、奉献精神等的思想教育,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
(五)以人为本,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要积极探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办法和创意载体,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的,面向广大的干部居民群众,增强工作的渗透性,使之成为得人心、暖人心、激人心工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针对成员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顺应居民群众的要求,紧扣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走进群众、贴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才能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以进步的观念和正确的舆论教育人、引导人、改造人。要在巩固、延伸、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广大居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受的新型人际关系,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一、目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立工作格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形成了由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逐步完善,各村、社区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联手共建,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强阵地建设,教育活动深入展开。近年来,管理区、村、社区逐年增加阵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等阵地的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林场与交警中队、烈士陵园等六家单位共建德育教育基地,教育阵地不断拓展。依靠阵地,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美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提高了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三)搭建教育载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开展“七进社区、五进家”、志愿者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党在我心中”争做‘五明’市民”“八荣八辱”等内容的征文演讲赛,并举行文艺会演、图文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各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
(四)思想教育不断深入,工作成效日益显著。我们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相结合,按照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做思想政治工作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为民办实事、排忧解难的过程中,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取得了较好实效。
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一)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经费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基层干部一人往往身兼数职,整天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无暇深入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感到棘手,难以开展;基层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不够主动、作风不够过硬,也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無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但目前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资金的缺乏,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展开。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覆盖面不广。原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依托单位进行,随着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了企业职工的流动性相应加大,使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意识开始淡化,与此相对应的村、社区作为每个人必定的生活区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了更多、更重要的责任,作用也日渐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外来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非公经济组织中的职工参加教育的机会就相对减少,针对这部分群众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较薄弱。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少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包括:包括残疾、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普通工薪和高薪阶层;在职和离退休的党员干部等。由于经济、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不尽相同。这种需求上的反差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得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更具针对性和层次化。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往往笼而统之,不能因人而异,习惯于照抄照转,与工作实际、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使一些宣传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在教育方法上缺乏时代感,侧重于“上大课作报告”、“层层传达”、“单向灌输”等老套路,思想政治工作在解疑释惑、深入人心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目前发动起来的只是少数居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且以退休党员为主,面窄人少,群众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建章立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当前最关键的是尽快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规范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在组织领导、责任权利、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激励动力、监督约束、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要求,做出规范,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任务目标明确、操作措施具体、考评奖惩科学、监督保障有力、协调配合有序中发展。要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发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形成驻区单位的配合、党员干部的带头垂范、人大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工作格局,增强整体效应,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要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多创造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并为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把具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件经验党员干部到基层兼职或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同时,吸纳那些思想品质好、善于联系群众、热爱社区事业的才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由专职干部、志愿人员、居民群众组成的政治强、作风硬、素质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三)资源共享,拓宽教育阵地教育载体。要牢牢占领并充分发挥现有市民文明学校、分党校、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廊等各种阵地的作用,继续提倡各学校、单位向居民开放场地和设施,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共建。同时,加大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新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利用各种阵地面向居民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三德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引导居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全体居民群众共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因人而宜,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普遍性要求与层次性要求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在部署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紧扣热点、难点,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基层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按需施教,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简单照抄照转,外来人群、无业人群、困难人群、个体劳动者、党员干部都需要对其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要侧重加强法制观念、转变思想再就业观念、自强自立精神、奉献精神等的思想教育,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
(五)以人为本,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要积极探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办法和创意载体,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的,面向广大的干部居民群众,增强工作的渗透性,使之成为得人心、暖人心、激人心工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针对成员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顺应居民群众的要求,紧扣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走进群众、贴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才能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以进步的观念和正确的舆论教育人、引导人、改造人。要在巩固、延伸、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广大居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受的新型人际关系,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