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整个中国迎来了一个经济、信息、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兴旺时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相应地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环境的质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创造一个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现代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师的新任务。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文化
前言
当前社会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要能满足使用需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室内设计中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风格与文化的关联,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其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它遵循历史传统并进行超越。
一、建筑设计风格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风格既表现于形式,又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不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与建筑,以及家具的风格紧密结合的,有时也与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相互融合。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在表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设计师们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的装饰内容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借以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自然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了功能合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二、风格与文化在实践中的融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正当学院派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盛行之际,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已经兴起。哈尔滨出现的新艺术派运动处理手法几乎遍及各类型的建筑物,故哈尔滨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的这座龙门大厦“贵宾楼”(原中东铁路宾馆),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已有些面目皆非了。工程设计本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中央空调、消防、计算机管理等系统的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着重解决各系统所占有的空间和保持原有岁月风貌及各类艺术造型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使这次难度相当大的“贵宾楼”改造装修工程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对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人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在主要的公共空间恢复第二次大修改造时的平面布局,即1935年满铁接收中东铁路时改为“大和旅馆”的时期。室外建筑保持原有风貌,只对已经残损部分加以修复、粉饰。
在宾馆的公共空间中,保留了具有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装饰及构件,如铸铜转门,理石壁炉,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充满西伯利亚情调的木装饰,具有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木门及雕刻精美的木制构件和极具审美价值的石膏浮雕纹样,金属铸造的楼梯扶手和罗马陶立克柱式等。
为了达到整体设计思想的要求,在施工中对已经残损部分,以及因新调整布局而需要贯穿连续的部分,采用原设计手法复制,严格比例尺度制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对雕刻精美的石膏纹样采用拓版手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有面目。在整体装饰风格统一和谐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具有典型特点的金属饰物、木雕造型、灯饰等均为营造气氛起到了完美的衬托的作用。苏联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希斯金、列维坦、苏里柯夫等画家的风景、人物肖像的油画点缀其间,更增添了环境的和谐和文化的内涵。
这项工种的完成,是对保护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探索,是风格与文化的研讨。作为文化遗产的文物建筑之所以魅力永存,实因文化价值体系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心理所产生文化价值的判断和看法。该项工程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对如何促进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作用,推动建筑文化、旅游等諸多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风格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能够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阎日松对中国建筑设计审美思潮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1)
2齐放城市地域性文化与建筑设计[J]魅力中国2010(12)
3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4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四川建筑2011(2)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文化
前言
当前社会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要能满足使用需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室内设计中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风格与文化的关联,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其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它遵循历史传统并进行超越。
一、建筑设计风格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风格既表现于形式,又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不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与建筑,以及家具的风格紧密结合的,有时也与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相互融合。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在表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设计师们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的装饰内容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借以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自然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了功能合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二、风格与文化在实践中的融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正当学院派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盛行之际,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已经兴起。哈尔滨出现的新艺术派运动处理手法几乎遍及各类型的建筑物,故哈尔滨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的这座龙门大厦“贵宾楼”(原中东铁路宾馆),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已有些面目皆非了。工程设计本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中央空调、消防、计算机管理等系统的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着重解决各系统所占有的空间和保持原有岁月风貌及各类艺术造型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使这次难度相当大的“贵宾楼”改造装修工程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对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人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在主要的公共空间恢复第二次大修改造时的平面布局,即1935年满铁接收中东铁路时改为“大和旅馆”的时期。室外建筑保持原有风貌,只对已经残损部分加以修复、粉饰。
在宾馆的公共空间中,保留了具有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装饰及构件,如铸铜转门,理石壁炉,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充满西伯利亚情调的木装饰,具有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木门及雕刻精美的木制构件和极具审美价值的石膏浮雕纹样,金属铸造的楼梯扶手和罗马陶立克柱式等。
为了达到整体设计思想的要求,在施工中对已经残损部分,以及因新调整布局而需要贯穿连续的部分,采用原设计手法复制,严格比例尺度制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对雕刻精美的石膏纹样采用拓版手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有面目。在整体装饰风格统一和谐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具有典型特点的金属饰物、木雕造型、灯饰等均为营造气氛起到了完美的衬托的作用。苏联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希斯金、列维坦、苏里柯夫等画家的风景、人物肖像的油画点缀其间,更增添了环境的和谐和文化的内涵。
这项工种的完成,是对保护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探索,是风格与文化的研讨。作为文化遗产的文物建筑之所以魅力永存,实因文化价值体系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心理所产生文化价值的判断和看法。该项工程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对如何促进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作用,推动建筑文化、旅游等諸多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风格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能够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阎日松对中国建筑设计审美思潮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1)
2齐放城市地域性文化与建筑设计[J]魅力中国2010(12)
3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4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四川建筑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