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40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踝部骨折患者40例患者,疗效优30例,良9例,可1例,无效0例。结论:手术治疗恢复踝穴完整性和距骨正常位置,踝关节骨折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踝部骨折;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52-01
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大多数是在屈曲位时扭伤所致,也可由高处坠落时距骨冲击造成。治疗应根据骨折移位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恢复距骨在踝穴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所以复位要求正确,固定要牢固,还要做早期功能锻炼[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40例手术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12~80岁,平均46岁。左侧23例,右侧17例。致伤原因:车祸16例,跌伤10例,扭伤9例,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踝部骨折中,旋前:外展型11例,外旋型15例;旋后:内收型4例,外旋型8例;垂直压缩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8d。
1.2方法:有移位的单踝或双踝骨折尽可能的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或小腿管形石膏外固定。复内踝移位骨折常用张力带固定或螺丝钉固定;外踝骨折常用张力带固定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可用骨栓固定;后踝骨折手法一般可复位,若骨折占关节面的1/3以上,应手术复位拉力螺钉固定。对于粉碎型或壓缩型骨折,无论采用手法或开放复位多难取得理想对位,加之固定困难,预后多欠佳,如Pihon骨折,应采取跟骨牵引疗法,在牵引下逐渐骨关节功能活动,利用周围软组织张力达到复位目的,牵引重量不宜过重,以1.5~2kg为佳,持续4~6周,然后选用石膏管型等外固定。
2结果
踝部骨折患者40例患者,疗效优30例,良9例,可1例,无效0例。
3讨论
踝部损伤多由复合应力所致,足部在不同的方位受到应力所致损伤不同。在骨折的同时常伴有脱位或韧带损伤。一般常在行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发生,通常叫踝部扭伤。但较大的暴力,可引起骨折,如坠落伤、砸伤、碾压伤等。战时踝部火器伤也较多见。踝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移位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目的是恢复距骨在踝穴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所以复位要求正确,固定要牢固,还要做早期功能锻炼。
踝关节骨折的早期治疗包括立即进行闭合复位,以石膏或支具制动,尽可能控制关节在正常位置以防止损伤足部的神经血管系统。不能使关节处于脱位的位置。若属开放骨折,应静脉给予患者以合理的抗生素,然后送入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对伤口、骨折端及踝关节进行冲洗和清创,此时还应对骨折端进行合理的稳定。超踝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无移位的踝关节骨折,单纯以超踝夹板或"U"形石膏外固定3~4周即可。手法复位配合超踝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移位骨折,分析其受伤机理,采用牵引、旋转加翻转、扣挤、推拉、背伸等手法进行复位。复位后超踝夹板或"U"型石膏固定。骨折无内翻者中立位固定,内翻骨折外翻位固定,外翻骨折则内翻位固定,3周后改中立位固定[2]。袜套牵引悬吊对后踝骨折超过胫下关节面1/3以上者,因距骨失去支点,踝背仲时距骨容易向后移位,后踝骨折块随移位的距骨越向上移位,复位固定困难,可采用袜套牵引悬吊,利用肢体重量及小腿由前上而后下的活动,后踝可获得持续复位。对闭合复位失败、不稳定骨折、开放骨折、垂直压缩型骨折、下胫腓完全分离及陈旧性骨折等,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物视骨折情况选择。若陈旧性骨折移位大,关节面破坏严重者,则可考虑行关节融合术。对内踝和外踝骨折进行内固定后,韧带的复位作用常可使后踝骨折自动获得解剖复位,若后踝骨折块小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25%,且移位少于2mm,则常常不需要进行内固定。有移位的单踝、双踝或三踝骨折,由于骨折块移位导致附着的韧带松弛,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即使复位成功由于韧带的张力也难以维持位置,应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后踝骨折有几种方法可选用,可通过内侧或外侧切口对后踝骨折进行直接固定或使用拉力螺丝钉自前向后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有移位的内或外踝骨折及其他型踝部骨折,固定方法可用钢板螺钉或骨松质螺钉固定或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应使用厚敷料加压包扎并采取短腿夹板或支具制动,以允许切口顺利愈合,踝关节应维持在中立位以防止发生马蹄足畸形。1~2周拆除缝线后再决定是否开始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3]。若患者比较配合,术中内固定稳定,则可开始早期功能锻炼,患者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但患肢不能负重。
总之,踝骨骨折要对损伤机制、移位方向、踝关节稳定性等多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应在充分认识损伤特点的基础上,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6- 1115.
[2]李春, 王晓旭, 廖瑛, 等. 单切口治疗双踝骨折的临床体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9): 1391-1392.
[3]武勇.足踝部骨折.
关键词:踝部骨折;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52-01
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大多数是在屈曲位时扭伤所致,也可由高处坠落时距骨冲击造成。治疗应根据骨折移位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恢复距骨在踝穴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所以复位要求正确,固定要牢固,还要做早期功能锻炼[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40例手术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12~80岁,平均46岁。左侧23例,右侧17例。致伤原因:车祸16例,跌伤10例,扭伤9例,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踝部骨折中,旋前:外展型11例,外旋型15例;旋后:内收型4例,外旋型8例;垂直压缩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8d。
1.2方法:有移位的单踝或双踝骨折尽可能的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或小腿管形石膏外固定。复内踝移位骨折常用张力带固定或螺丝钉固定;外踝骨折常用张力带固定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可用骨栓固定;后踝骨折手法一般可复位,若骨折占关节面的1/3以上,应手术复位拉力螺钉固定。对于粉碎型或壓缩型骨折,无论采用手法或开放复位多难取得理想对位,加之固定困难,预后多欠佳,如Pihon骨折,应采取跟骨牵引疗法,在牵引下逐渐骨关节功能活动,利用周围软组织张力达到复位目的,牵引重量不宜过重,以1.5~2kg为佳,持续4~6周,然后选用石膏管型等外固定。
2结果
踝部骨折患者40例患者,疗效优30例,良9例,可1例,无效0例。
3讨论
踝部损伤多由复合应力所致,足部在不同的方位受到应力所致损伤不同。在骨折的同时常伴有脱位或韧带损伤。一般常在行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发生,通常叫踝部扭伤。但较大的暴力,可引起骨折,如坠落伤、砸伤、碾压伤等。战时踝部火器伤也较多见。踝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移位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目的是恢复距骨在踝穴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所以复位要求正确,固定要牢固,还要做早期功能锻炼。
踝关节骨折的早期治疗包括立即进行闭合复位,以石膏或支具制动,尽可能控制关节在正常位置以防止损伤足部的神经血管系统。不能使关节处于脱位的位置。若属开放骨折,应静脉给予患者以合理的抗生素,然后送入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对伤口、骨折端及踝关节进行冲洗和清创,此时还应对骨折端进行合理的稳定。超踝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无移位的踝关节骨折,单纯以超踝夹板或"U"形石膏外固定3~4周即可。手法复位配合超踝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移位骨折,分析其受伤机理,采用牵引、旋转加翻转、扣挤、推拉、背伸等手法进行复位。复位后超踝夹板或"U"型石膏固定。骨折无内翻者中立位固定,内翻骨折外翻位固定,外翻骨折则内翻位固定,3周后改中立位固定[2]。袜套牵引悬吊对后踝骨折超过胫下关节面1/3以上者,因距骨失去支点,踝背仲时距骨容易向后移位,后踝骨折块随移位的距骨越向上移位,复位固定困难,可采用袜套牵引悬吊,利用肢体重量及小腿由前上而后下的活动,后踝可获得持续复位。对闭合复位失败、不稳定骨折、开放骨折、垂直压缩型骨折、下胫腓完全分离及陈旧性骨折等,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物视骨折情况选择。若陈旧性骨折移位大,关节面破坏严重者,则可考虑行关节融合术。对内踝和外踝骨折进行内固定后,韧带的复位作用常可使后踝骨折自动获得解剖复位,若后踝骨折块小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25%,且移位少于2mm,则常常不需要进行内固定。有移位的单踝、双踝或三踝骨折,由于骨折块移位导致附着的韧带松弛,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即使复位成功由于韧带的张力也难以维持位置,应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后踝骨折有几种方法可选用,可通过内侧或外侧切口对后踝骨折进行直接固定或使用拉力螺丝钉自前向后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有移位的内或外踝骨折及其他型踝部骨折,固定方法可用钢板螺钉或骨松质螺钉固定或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应使用厚敷料加压包扎并采取短腿夹板或支具制动,以允许切口顺利愈合,踝关节应维持在中立位以防止发生马蹄足畸形。1~2周拆除缝线后再决定是否开始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3]。若患者比较配合,术中内固定稳定,则可开始早期功能锻炼,患者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但患肢不能负重。
总之,踝骨骨折要对损伤机制、移位方向、踝关节稳定性等多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应在充分认识损伤特点的基础上,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6- 1115.
[2]李春, 王晓旭, 廖瑛, 等. 单切口治疗双踝骨折的临床体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9): 1391-1392.
[3]武勇.足踝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