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月亮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的我对月亮特别敏感,据说还是牙牙学语的时候,有次爸爸背着我行走在有银色月光的夜里,我便自个儿在爸爸背上念叨:“月月(月亮)走,我也走”。记事之后第一次认真地看月亮,是在小学三年级的那个中秋的夜晚。爸爸在外地出差,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带着几块切好的豆沙月饼和各人的小板凳,来到家附近的一个叫“飞机坪”的大操场,一面说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背诵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一面津津有味地品尝月饼。那晚的月亮,圆润之中带着朦胧的清光,好美。
  当我们渐渐长大,又接触到很多中国古典文学里关于月亮的描述,“秦时明月汉时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是孤独清凄。月亮常常成为我们或失恋,或思乡,或伤感于时事,或迷离于处境的寄情之物。加上年轻时候热血沸腾,儿女情长,情绪焦躁不安,心情起伏不定,所以也常感同身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以至于形成了我对中国的月亮的印象:冷清、伤感、遥远、孤高。
  十二年前走出国门,先到德国,后到加拿大,拼尽所有精力适应外国环境(气候、交通),然后是人文(语言、风俗),对人家的文化的了解也是从生活用语的低级阶段人手,浅尝辄止,从未有心去读“原版”的诗作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自然也就“不解风情”,每天在日光下,或是灯光下忙忙碌碌,视线的聚焦常常只是在眼前的路上,只求每天不要走得跌跌撞撞,哪有心思去抬头望天,欣赏什么星星,留意什么月亮。倒是在德国暑假打工时,在给家人的家信中,似乎用过“披星戴月”之类的成语,其实只是用来描述起早贪黑的艰辛的留学生活,没记得曾认真地看过什么月亮。
  到了加拿大,又是一遍适应环境、人文,积累四年的“西欧经验”,又没有太多可以立即加以应用并转化成“北美经验”的。曾哀叹自己去德国而没有直接来北美乃是走了人生中最大的弯路。有一次偶然接触到莎拉·布莱德曼的音乐会,全场的主题都是月亮,惊叹于人家西方的文学历史掌故里,原来月亮也是一个重要角色。莎拉·布莱德曼以她那天使般柔美的声音,剔透淋漓地演绎了月亮的神秘,安详,柔和,热情。才觉得事过境迁,回过头来想,德国之行虽然艰辛,但是它让我尝试到另一种与我出生和生长环境完全不同的文化的气息,给了我一颗更加开放的心灵,便也无怨无悔,体会到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财富。
  去年初秋,驱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见到了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圆最大的月亮。天未尽黑,那一轮圆月金黄,近得好似就等候在高速公路的尽头,圆得像是舞台美术的效果,加上汽车排出的气体蒸蒸浮动上升,把那一轮金黄的圆月衬得更加生动感人。也许是将进中年,心里平静沉稳,又怀感恩知足之心的时候,才得以发现这一轮人生中最绝美的月亮的画面。
  同样是在这座高架桥上,今年有名来自中国的双料博士纵身跳下,不知在那瞬间他是否也见到那一轮圆月?只不过却勾起他的思乡情结,从而生出顾影自怜以至轻生之念?于网上得知一位友人在美国著成其博士论文,知道这是他二十年前的夙愿,终于在他认为是“中国最大的战略威胁”的美国完成。不禁唏嘘不知这位仁兄在美国时,曾否比较过美国的月亮与中国的月亮之不同?是否身在美国看中国,比身在中国看中国更加清晰敏锐呢?
  在外面的时候,不太留意外国的月亮,总还是思念中国的月亮,以及对青春年少时的青涩岁月、对家乡的美食、拥挤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流的回忆。现在想来,小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坐在小竹凳上赏月的那一幕,那时的母亲也正像如今的我一样的年纪,对人生有许多感怀,却又平静,所以给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一幅美好的圆润的月亮的图像。
  如今发现,外国的月亮真的也是圆的,也许是因为刚好在我岁月的年轮中划了一个大圆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却不再是原来的我。
其他文献
金陵最炎热的八月,我到云南参加了一个有关茶文化的会议,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邂逅了我最感陌生的茶类——普洱茶。开会的地方是昆明的一个小县城宜良屈然这里距离茶马古道的起点西双版纳和思茅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在历史上它曾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条必由之路,一路通向遥远的藏原。于是,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上,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在那些遥远的年代里,马帮驮着新焙的绿茶,从这里经过,跋涉山川,峡谷,历尽艰辛,一路铃声
期刊
水调歌头,高楼赋二首    其一  健步高楼顶,携手倚晴空。谪仙故里风韵,争入画图中。极目匡圌锦,眼底亭台拥翠,仙馆碧葱茏。十里昌明水,叠瀑下芳丛。  隔江浒,邀太白,啸苍穹。何须独酌花下,起舞我陪公。自酿葡萄美酒,慢酌晨霞暮霭,一醉与君同。哈气千山赤,落笔九州红。  注:余之卧室楼下即为太白公园,江对岸为李白纪念馆。    其二  一世低檐下,老置最高楼。友朋惊诧“疯了”!我自乐心头。常步层层梯
期刊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会出现一些差异,如果这时老师还一如既往的按照统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往往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往往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情况的出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因材施教。本文将主要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在课
期刊
年轻学人钱志富君的新书《七月派诗人论》第二章专论诗人胡风,四十多页有近二十页谈胡风的旧诗。初读,颇感意外。多想一想,觉得有道理。最明显的是钱君所言“胡风的旧体诗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占了半壁江山”。其实就数量而言较之新诗不止半壁江山,就形式而言那些狱中连环诗体乃千古未有之戛戛独造,就质量而言很懂旧诗又很懂胡风的聂绀弩誉之为“大手笔”。凡此,过去我皆略有所知,惟囿于思维定式,未曾多想。而今钱君不拘故常
期刊
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人知道台湾人所说的“五年级”、“六年级”是什么意思。我也好晚才明白,出生于公元1953年,即“民国四十二年”的我,和龙应台同为“四年级生”。  许多年,同代人互不相干。1963年,龙应台是高雄县乡下的小学生,在渔村可以望见大海。海那边,有个小岛叫南麂。那一年,岛上有一名暑期前来看望解放军父亲的小学生钱钢。一天,尖厉的警报声响起,台湾空军RP—101战机(我们喊它“妖洞妖”
期刊
关于书籍、关于读书,我最深刻的记忆是刚工作时回北大朗润园找季羡林先生组稿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这样一位大学者的家,与其说是一个家,不如说是一个小型图书馆——顶天立地的几排书架,不设沙发和座椅,据说是因来访者太多,为防久坐闲谈浪费时间而不得已为之。季先生带我看他的两个书桌,当时他同时在从事着两摊研究:“上午在一张桌子上做一项,下午就转移到另一张桌子上做另一项。”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太令我这
期刊
本文的题目是由两部长篇小说,即《高纬度战栗》和《背后》组成的。二者之间的联系,首先是题材与种类的相同,都是有侦探/悬念风格的政治小说,其次,《高纬度战栗》的作者陆东明是著名作家,他高度评价新生代作家陈岚的《背后》。实不相瞒,我并不相信名人的推荐,然而读过陆东明的作品,特别是这本《高纬度战栗》,使我对陆的判断有信心,再读《背后》,觉得陆言不虚。  先说《高纬度战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版)
期刊
有人问,我这个民间俗语研究者是不是领了政府的补贴,怎么写起文章来语气越来越像眼下大学里的教授。我申明,我没有领政府的补贴,我还是一个民间人士,在俗语所构成的世界里我是一个行者。之所以写文章带上官气和教授腔,主要的原因是我病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我躲在乡下,忍着病痛的折磨,把前朝留下的四库全书细细地过了一遍。大家可能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全书癖,看见全书的字样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非一读为快不可。当然我
期刊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军事书刊和相关报道的市场。城市报摊上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军事报刊,以及书店里同样品种众多的军事书籍,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其他国家,看不到这种情况。《军情观察室》一直是凤凰卫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没有见过对这种现象作社会学分析的论文,这是否说明中国平民特别好战?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美军,不过美国老百姓不关心军事,更不关心其他国家的军事。  军事题材的小说,特别是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根据我多年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观点,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