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及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0364jil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耕地保护区地方政府很难获取土地财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积累,损害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打击了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因此,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构建耕地保护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迫在眉睫。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定量关系,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测算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研究结果发现,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土地财政每增加1亿元,耕地面积相应减少约91.5 hm2;进一步由转换关系可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约为109万元/hm2。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安全法下各省份的耕地赤字/盈余量,探讨耕地保护省际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结果表明,11个耕地赤字区共需支付补偿款757.500亿元,其中赤字最严重的广东省需支付高达158.481亿元的补偿款;10个耕地盈余区共可获取补偿款523.856亿元,其中盈余量最多的黑龙江省可获得高达132.787亿元的补偿款;10个耕地平衡区不参与财政转移支付过程。另外,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支付区的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1.30%-12.26%,均未超出当地政府的承受范围,表明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研究成果能为均衡我国区域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财政转移支付;土地财政;动态面板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0-013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10.01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1]。尽管中国制定了最严格的耕地资源保护政策,然而并未从根本上遏制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2]。主要原因在于国家过于依赖刚性的行政约束机制,而忽视了经济激励手段的重要性[3]。近年来,政府和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构建[4]。其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5]。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基于三种不同视角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其一,耕地的非市场价值[6];其二,耕地的发展权价值[7];其三,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3]。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受损视角研究耕地保护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定量关系,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测算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其中,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对应的土地财政收入损失量即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此外,本文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成果,采用粮食安全法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进行分区,确定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面积。最后,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面积测算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额,实行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
  1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
  1.1.1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非预算内收入,其中,非预算内收入包含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两部分[8],1999年后,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制度外收入的主体[9]。与预算外收入相比,中央一直没有妥善管理制度外收入的办法,因此,这部分收入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增长财政所主要倚重的方式[10],意味着土地财政在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促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积累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地方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势必会导致耕地的大量减少,进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杜雪君等[11]指出,土地财政对耕地保护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现阶段后者发挥着主要功效。耕地保护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较少,不利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积累,损害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降低了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因此,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以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对应的土地财政收入变化量作为补偿标准,构建耕地保护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迫在眉睫。其中,土地财政收入在文中代表地方政府经济福利。
  1.1.2模型与变量
  构造如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定量分析耕地保护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杜雪君等[11]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土地财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相互反馈作用。这种反向因果关系会导致内生性问题,进而造成估计结果有偏和不一致。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能有效处理内生性问题,其中,系统广义矩(SYS-GMM)估计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具有强工具变量特性,是处理内生性问题的一种常用估计方法[12]。此外,由于模型中urban和gdpper之间可能会存在共线性,本文采用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来判定自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urban和gdpper的相关系数为0.142 25,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小,进而判定两者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是滞后一年的耕地面积。
  feeit是土地财政收入,我们预期其系数为负,表示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土地财政收入由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土地相关税费收入两大部分组成,由于后者在土地财政中所占比重较小,且在实证分析中较难衡量[13],因此选取土地出让金收入代替土地财政收入。
  urbanit是城镇化水平,选取目前应用广泛的城镇化率指标来度量[14],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土地占有率相对减少,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生活质量持续下降,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势必要侵占大量的农地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15],预期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gdpperit是经济水平,采用地区生产总值(GDP)度量。GDP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存在相关性[16]。就耕地面积减少与GDP之间的关系形式来说,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曲福田等[17]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关系,即耕地资源流失最初与GDP呈正相关,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两者将会变为负相关。   yeart是年度虚拟变量,张效军等[18]依据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将1998-2004年化为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期;此外,依据耕地减少速度,将该阶段化为耕地面积加速减少期。随着耕地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2005年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参照张效军等[18]提出的划分标准,依据我国耕地面积的实际变化情况,可将2005-2008年划为耕地快速减少期。综上可得,本文以2004年为分界点,将2004年之前(包含2004年)的年度虚拟变量赋值为0,2004年之后的年度虚拟变量赋值为1,预期年度虚拟变量系数为正。
  1.2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面积
  本文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参照周小平等[19]的研究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区域划分,确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面积。其中,耕地保护补偿面积即为耕地的盈余/赤字量。粮食安全法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area-D=area-k×GpR×U×N(2)
  U=Parea×R(3)
  式中,S为区域耕地赤字/盈余量;area为区域耕地供给量;D为区域耕地最小需求量;k为区域粮食自给率,依据我国“米袋子”省长责任制政策,加之本文的研究单元为省级行政单位,因此选用100%的粮食自给率;Gp代表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选择满足小康水平的人均粮食消费量[19],即400 kg;R表示总耕地面积中种粮耕地面积所占比重[19];U表示单位面积种粮耕地的粮食产量;N为区域总人口;P为粮食总产量。
  分区标准——耕地赤字(盈余)率的具体计算过程见式4,其不仅反映了耕地的数量水平,而且考虑了耕地的质量差异。其中耕地赤字/盈余量S的计算公式(2)中,单位面积种粮耕地的粮食产量U暗含着耕地的质量水平。
  r=S÷area×100%(4)
  式中,r为耕地赤字/盈余率。设m1、m2为常数,其值可根据所有研究区域耕地赤字/盈余率的具体聚集情况整体把握确定,当m2≤r≤m1时,该区域为耕地平衡区;当r>m1时,该区域为耕地盈余区;当r  1.3财政转移支付额
  在确定了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和补偿面积后,采用公式(5)计算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额。
  Mi=Ai/β2(5)
  式中,M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额,A为耕地保护补偿面积;1/β2为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由动态面板计量模型估算求得。
  上述计算的耕地保护补偿额可作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核算的基础,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保证各研究区域转移支付额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一致,从而真正形成对各支付/受偿区耕地保护的双向激励作用,本文引入经济修正系数,详见公式(6)。
  2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
  1999-2008年31省级行政单位的耕地面积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分别由2000-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获取。地区生产总值(GDP)由国研网统计数据库http://edu-data.drcnet.com.cn/web/可以查得;城镇化水平的计算涉及总人口和城镇人口,相关数据可由国研网统计数据库获取,缺失的数据可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等进行补充,其中,这里的人口特指常住人口。此外,为了消除价格影响,文中将各年GDP根据GDP指数折算为1999年可比价,将各年土地出让金收入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折算为1999年可比价。转移支付额的测算中,耕地面积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考虑到二次调查数据是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因此,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年限均设定为2009年。如粮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人均GDP、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耕地质量水平参照《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全国卷)》[21]中各等级农用地的分省分布情况,并通过公式8计算获取;集约度计算涉及到的各省建成区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二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2.2耕地保护与土地财政计量分析
  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22-24]对(1)式进行模型估计,具体运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文中模型通过了Hansen test(Hansen检验的原假设为,所有工具变量都有效)和AR(2)检验,表明所使用的工具变量有效和模型设定正确。其中后者在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正如方红生、张军[9]和Mackiewicz[25]所做的那样,我们认为5%显著性水平是可以接受的。由模型估算结果可知,土地财政的系数显著为负,与预期完全一致。即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土地财政每增加1亿元,耕地面积相应减少约91.5 hm2。进一步由转换关系可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约为109万
  元/hm2。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张效军等[26]在对土地价值理论分析和耕地价值核算的基础上得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07.03万元/hm2。另外,由模型估计结果可知,gdpper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即与耕地资源流失呈负相关,结合曲福田等[17]得出的研究结论可知,总体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土地利用水平较为集约。该估计结果与后面耕地盈余/赤字的分区结果并不冲突,因为文中耕地盈余/赤字的分区结果只是针对2009年的空间分区,并未考虑时序上的变化。而本文模型系数估计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既有空间上的影响,也有时序上的影响以及空间和时序的混合影响。
  2.3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面积测算
  结合数据来源,由公式(2)-(4)计算可得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耕地赤字/盈余量和耕地赤字/盈余率。并在此基础上,依据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耕地赤字/盈余率的散点图集聚情况,将分界点明显的-16.31%和4.34%分别定为耕地赤字区与耕地平衡区、耕地平衡区与耕地盈余区的分界标准,取整后分别为-17%和5%。即m1=5%,m2=-17%。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赤字(盈余)率的散点图具体见图1所示。最后,根据分区标准,结合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耕地赤字/盈余率进行区域划分,具体分区结果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面积见表2所示。其中,西藏因耕地赤字量较小(仅为99.471×103 hm2,比耕地赤字区赤字率最低的四川省的耕地赤字量167.022 hm2还要低),故调整为耕地平衡区;此外,考虑到青海省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加之其耕地赤字量较小,故同样调整为耕地平衡区。   2.4财政转移支付额测算
  结合表1的补偿标准和表2的补偿面积,由公式(5)-(12)计算可得我国11个支付区与10个受偿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状况,具体见表3。其中,文中测算的财政转移支付额是年度的,是针对2009年的。
  由表3可知,我国11个支付区的支付款总计757.500亿元,其中,耕地资源赤字量最大的广东省需要支付高达158.481亿元的补偿款,约占总支付款的20.92%。同时,10个受偿区的受偿款总计523.856亿元,其中,盈余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可以获取高达132.787亿元的补偿款,约占总受偿款的25.35%。此外,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支付区的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1.30%-12.26%,各受偿区的受偿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2.11%-20.69%,均未超出当地政府的承受范围,表明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备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最后,比较总支付额与总受偿额的大小可知,总支付额超出总受偿额233.644亿元,也就是说财政转移支付有结余。据此中央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成立国家耕地保护基金,将转移支付过程中结余的补偿款纳入到耕保基金中,专款用于耕地保护。
  3结论及政策含义
  国内已有研究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测算主要集中在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发展权价值和机会成本三个方面,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受损视角探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问题的研究鲜为少见。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定量考察了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测算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安全法下各省份的耕地赤字/盈余量,探讨耕地保护省际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土地财政每增加1亿元,耕地面积相应减少约91.5 hm2;进一步由转换关系可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约为109万元/hm2。第二,全国11个耕地赤字区共需支付补偿款757.500亿元,其中赤字最严重的广东省需支付高达158.481亿元的补偿款;10个耕地盈余区共可获取补偿款523.856亿元,其中盈余面积最多的黑龙江省可获得高达132.787亿元的补偿款。第三,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各支付区的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1.30%-12.26%,各受偿区的受偿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2.11%-20.69%,均未超出政府可承受的范围。
  本文的政策含义明显,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土地财政对耕地保护的负面效应,并通过构建支付区与受偿区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弥补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经济福利损失,调动其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践中,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实质上就采用的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以农村耕地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其资金来源有两笔,体量最大的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下称新增费)。在新增建设用地的地方政府缴纳费用后,新增费的30%上缴中央、70%留给地方政府。由中央财政掌握的新增费较大部分,依照各省规划期内土地整治任务量情况按比例返回,起到统筹作用。其中,中央对地方新增费转移支付支出采取因素法、项目法或因素法与项目法相结合的方式分配。同样,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中央政府可依据各省份耕地保护任务量的完成情况,统筹安排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其中,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受损视角的测算结果可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核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编辑:田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姜群鸥,谭蓓,薛筱婵,等.气候情景下典型开垦与退耕区耕地动态变化的定量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9):271-278.[Jiang Qunou, Tan Bei, Xue Xiaochan, et al. Quantitive Modeling Changes in Area of Reclamation and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or Pastures Under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 Climate Scenario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2015, 31(9): 271-278.]
  [2]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J].经济地理,2014,34(4):1-6.[Liu Yansui, Qiao Luyin. Innovating System and Policy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Under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1-6.]
  [3]陈会广,吕悦.基于机会成本与Markov链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测算: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1):0017-0027.[Chen Huiguang, Lv Yue. Preservation Compensation Accounting for Farmland Based on Opportunity Costs and Markov Chains: A Case Study on Xuzhou C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1): 0017-0027.]
  [4]靳相木,杜茎深.耕地保护补偿研究:一个结构性的进展评论[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3):47-53.[Jin Xiangmu, Du Jingshen. 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ensation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A Structural Review[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 27(3): 47-53.]   [5]周小平,柴铎,王情,等.中国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9):4-10.[Zhou Xiaoping, Chai Duo, Wang Qing, et al. The Theoretical Derivation and Empirical Test of the Accounting Method of Chinese Farmland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J]. China Land Science, 2014, 28(9): 4-10.]
  [6]李广东,邱道持,王平.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J].地理学报,2011,66(4):562-575.[Li Guangdong, Qiu Daochi, Wang Ping. Assessing Nonmarket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4): 562-575.]
  [7]宋戈,柳清,王越.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6):58-64.[Song Ge, Liu Qing, Wang Yue. Study 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Northeast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Based on the Value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s[J]. China Land Science, 2014, 28(6): 58-64.]
  [8]陈抗,A. L. 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经济学(季刊),2002,2(1):111-128.[Chen Kang, A. L. Hillman, Gu Qingyang. Fiscal Recentralization and Behavioral Change of Local Governments: From the Helping Hand to the Grabbing Hand[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2, 2(1): 111-128.]
  [9]方红生,张军.财政集权的激励效应再评估:攫取之手还是援助之手[J].管理世界,2014,(2):21-31.[Fang Hongsheng, Zhang Jun. A Reevaluation of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Fiscal Centralization: Is It a Grabbing Hand or a Helping Hand[J]. Management World, 2014, (2): 21-31.]
  [10]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115.[Zhou Feizhou. A Decade of TaxSharing: The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 (6): 100-115.]
  [11]杜雪君,黄忠华.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24-1728.[Du Xuejun, Huang Zhonghua. Land Fiscal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aus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10): 1724-1728.]
  [1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31.[Gan Chunhui, Zheng Ruogu, Yu Dianfa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2011, (5): 4-31.]
  [13]唐鹏,周来友,石晓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1998-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7):1374-1381.[Tang Peng, Zhou Laiyou, Shi Xiaoping. Factors Impacting Local Government Dependent on Land Finance According to Provincial:Level Panel Data from 1998 to 2010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7): 1374-1381.]
  [14]贾云赟.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2):27-32.[Jia Yunyun.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2 19(12): 27-32.]   [15]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31-239.[Qu Futian, Chen Jianglong, Chen We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and Conversion Economic Driving Force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2): 231-241.]
  [16]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192-197.[Huang Zhonghua, Wu Cifang, Du Xuejun. Empirical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2): 192-197.]
  [17]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26(5):61-66.[Qu Futian, Wu Limei. Hypothesis and Validation on the Kuznets Curv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Farmland Conversion[J]. Resources Science, 2004, 26(5): 61-66.]
  [18]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J].社会科学,2007,(8):13-20.[Zhang Xiaojun, Ou Minghao, Li Jinggang. Analysis on the Institution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2007, (8): 13-20.]
  [19]周小平,宋丽洁,柴铎,等.区域耕地保护补偿分区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546-1551.[Zhou Xiaoping, Song Lijie, Chai Duo, et al. Empirical Research on Zoning of Externalities Compensation for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9): 1546-1551.]
  [20]张红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2013,(11):19-24.[Zhang Hongxi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Urban Economy Growth[J]. Land Problems, 2013, (11): 19-24.]
  [21]胡存智.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全国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4.[Hu Cunzhi.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Level in China (National Volume)[M]. Beijing: China Land Press, 2014.]
  [22]Horioka C Y,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7, 39(8): 2077-2095.
  [23]Loayza N, SchmidtHebbel K, Serven L. What Drives Private Saving Across the World[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82: 165-181.
  [24]Schrooten M, Stephan S. Private Savings and Transition: Dynamic 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Accession Countr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5, 13: 287-309.
  [25]Mackiewicz M. 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Fiscal Surpluses in the OECD Countries:A Panel Study[R]. Working Paper, 2006.
  [26]张效军,欧名豪,高艳梅.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之价值标准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154-160.[Zhang Xiaojun, Ou Minghao, Gao Yanmei. Value Standard of Reg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5): 154-160.]   Abstract
  Local government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rea has less chance to obtain land revenue, which hinders the accumulation of local revenu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n does harm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local government, thus reduci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enthusiasm of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Hence, constructing transreg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is immin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economic welfare. In this paper, we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land finance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y employing 1999-2008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and GMM 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methods, thus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economic welfa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nd finance is not good for arable land protection. When land finance increases 100 million Yuan, the amount of arable land will decrease about 91.5 hm2 approximately. That is to say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bout 1.09 million Yuan/hm2. Based on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results, we study the inter provincial transregional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combined with the partition results of 31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China and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deficit / surplus in each province with method of food secur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1 deficit regions of arable land all over the country need to pay altogether a compensation payment of 75.75 billion Yuan; among them, Guangdong which has a largest deficit needs to pay up to 15.85 billion Yuan. 10 surplus regions of arable land could gain a compensation payment of 52.39 billion Yuan in total; among them, Heilongjiang which has a largest surplus could obtain up to 13.28 billion Yuan. The remaining 10 balanced regions dont participate in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behavior. In addition, by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er payment amount and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 we find the amount of transfer payment in each deficit area accounts for a lower propor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 in this year, about 1.30% to 12.26%; All are within the governments affordable range, which means the transfer payment behavior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operabi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how to balanc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compensation standard; land finance; dynamic panel data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研究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碳减排路径的清洁发展机制尤为重要与迫切。江苏省是全国工业经济大省和碳排放大省之一。因此,本文以江苏省细分行业为例,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江苏省产业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进行测算。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模拟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 一次性能源消费引起的直接碳排放最
期刊
摘要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是一个基于经济学理论来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具有价值的途径,其目的是发展低碳经济。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级市场上,以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 EUA)作为主要交易标的物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贸易市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该市场的资本化程度逐渐深化,其金融属性也日益显著,并逐步融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之中。
期刊
摘要我国已开展了两批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地区,进行自下而上的低碳发展探索。科学、综合、权威、系统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定量衡量城市的低碳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特点,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实现途径。目前国内外主要机构和智库建立了诸多涉及到城市低碳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尚没有能够直接用来科学权威、全面客观地对低碳试点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进
期刊
摘要  油气资源城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速、稳定的发展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油气资源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研究有助于为其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以资源产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定义“资源诅咒”假说,根据相关文献的回顾评述和历史数据的统计观察,提出油气资源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两个假说,选取1997-2012年10座典型油气资源城市的面
期刊
摘要诸多研究尝试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以此判断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却忽略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资源、环境因素。随着全球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近年来已有学者尝试将二者纳入TFP测算框架,但大多基于传统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并建立在决策单元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假设条件下进行测度,从而不能从多角度对技术效率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也无法测算投入或产出存在非零松弛
期刊
摘要  抗生素类兽药在预防和治疗生猪感染性疾病,控制寄生虫和非感染性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进生猪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研究已证实,我国养殖户在生猪养殖中滥用、超量使用抗生素类兽药等负面行为,已形成严重的兽药残留、抗生素耐药性等问题,可能危及消费者的健康。本研究在分析江苏省阜宁县654户生猪养殖户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影响养殖户兽药使用行为的认知特征,综合考量其期望收益,构建行为概率模
期刊
摘要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和减排形势的持续严峻,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多策并举的方式来削减碳排放。但这两种“单一对峙”的减排制度能否兼容成为我国低碳路径选择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绝对减排目标和相对减排目标与碳税的兼容性,提出相对减排目标下的碳交易能够和碳税兼容,共同实现减排目标;接着针对绝对减排目标下的碳交易与碳税的相悖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引入限价模式、调整对象适度重合和
期刊
摘要  本文采用panel data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采矿占损土地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了定量研究。2003-2012年,我国矿山累计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治理任务繁重。以31个省(市)10年数据开展的计量研究表明,当年和上一年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对当年采矿占损土地面积的增加起显著正向作用,当年及上一年治理总资金的增加会显著提高本年恢复治理面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
期刊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Tap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中部各省的个体差异和共性,接着检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在确定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
期刊
摘要由空间集聚引起的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是空间经济学关注的重要主题。在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的背景下,中国各省对于各自区域的发展战略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各省首位城市往往意味着更强大的政治资源,因而导致其发展过快,吸收外围城市的各种要素,从而拉大省域地区差距。基于中国各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试图分析各省份首位城市规模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即首位城市过大是否会在刺激区域经济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