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结石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治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3例,分别采用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再序贯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9例,另4例是在大量择期LC后出现急腹症而采取治疗性ERCP/EST。结果:39例选择现行ERCP/EST术,再行LC术,4例因LC术后诊断有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术治疗。手术时间:ERCP/EST平均时间为90分钟,LC术平均时间为40分钟,两种手术几乎无出血。ERCP/EST术后第1天开始进半流食,LC后当晚便可进半流食,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出血、胰腺炎等,第二步手术后平均住院5.4天,43例中37例随访时间2个月~1年,未出现不适症状,复查腹部彩超无胆总管结石复发。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结石疾病选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ERCP EST ENBD 胆总管结石 胆道疾病
良性和恶性胆管狭窄在临床上一般以梗阻性黄疸和(或)胆管炎为主要表现,通过血液检验和常用的一线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确立诊断。ERCP作为二线检查手段,在不能确诊或需要进一步介入治疗时起到重要的作用,ERCP联合EST、ENBD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对我科2010年1~12月收住的4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镜操作联合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再序贯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9例。另4例是胆囊切除术后结石复发出现胆管炎而采取治疗性ERCP/EST/ENBD。
43例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31~66岁,平均41.7岁。临床症状主要是反复上腹或右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入院后分别给予完善术前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证。经术前准备后行ERCP/EST/ENBD术。
ERCP/EST/ENBD术后监测手术当晚、术后第1天、第2天血尿淀粉酶水平。
结 果
39例选择先行ERCP/EST/ENBD术,再行LC术,4例是胆囊切除术后结石复发出现胆管炎而行ERCP/EST/ENBD术治疗。手术时间:ERCP/EST平均时间为90分钟,LC术平均时间为40分钟,两种手术几乎无出血。ERCP/EST术后第1天开始进流质饮食,LC后第1天便可进半流质饮食,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出血、胰腺炎等,第二步手术后平均住院5.4天,43例中37例随访时间2个月~1年,未出现不适症状,复查彩超无胆总管结石复发。
讨 论
自从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在我国应用以来,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并逐步成为某些肝胆胰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使原来需要外科手术的某些肝胆胰疾病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从而开创了我国肝胆胰疾病治疗的新格局。
ERCP作为新兴技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肝胆胰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两方面。
⑴诊断性ERCP:ERCP诊断梗阻性黄疸是一种既准确又安全的方法。ERCP诊断的价值在于确定梗阻的性质、部位和范围,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为总胆管结石和肿瘤。其中胆道完全梗阻可分为不规则状、杯口状、平直状和圆钝状四种类型;不全梗阻可分为充盈缺损型与狭窄型两种类型。对于肝胆胰疾病,B超诊断率为26.20%;CT诊断率为66.70%;ERCP诊断率为97.60%[1]。ERCP目前已成为肝胆胰疾病诊断的最佳选择。
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ERCP是确诊胆管结石的最佳方法,主要表现为胆管充盈缺损,不同于肿瘤之不规则狭窄,ERCP不仅可直观胆石的大小、数目、部位等,而且可进行活检及细胞学检查。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是胆囊切除手术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过去被笼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现归为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ERCP可为87%的患者找到其阳性病变。如胆总管和(或)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胆总管炎性扩张或狭窄、胆囊管残留过长以及胆道损伤等。ERCP检查对继发性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的病因的诊断可作为首选方法。
胰腺疾病:①慢性胰腺炎:ERCP不但能诊断重度慢性胰腺炎,而且可以诊断中度、轻度慢性胰腺炎,不仅可作出质的诊断,同时还可以作出量的诊断,如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其阳性率和准确率均高。胰腺炎的ERCP表现有胰管不整、扩张和结石、胰管梗阻、狭窄和(或)囊肿及总胆管胰腺部狭窄等。目前认为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特别是轻度慢性胰腺炎和局限性胰腺炎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最佳诊断方法[1]。②胰腺癌:由于胰腺癌多起源于胰管上皮细胞,故早期就可引起胰管狭窄或梗阻、扩张和移位,所以ERCP对发观早期胰腺癌有重要意义,胰头癌时可引起胆总管、主胰管梗阻,出现“双管征”影象。ERCP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或CT,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③胰腺分裂症(Pancreaticdivisum):是胰腺先天性发育异常,为腹侧和背侧胰管未融合,分别引流胰液,大部分胰液通过一个很小的副乳头排泄,引起排泄不畅、阻塞,导致胰腺炎反复发作。ERCP显示腹侧胰管长度与背侧胰营长度相比明显短小,是诊断胰腺分裂症的唯一方法[2]。
乳头壶腹部病变ERCP是确诊乳头壶腹癌首选方法,可见乳头不规则隆起、糜烂、坏死、溃疡及呈菜花样改变等,并可进行活检及内镜直视下刷取细胞取得病理证实,乳头部良性病最常见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ERCP可直视憩室的大小、形态、乳头及开口方位,其实用价值更突出,憩室的存在可能和某些胰胆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不同类型乳头旁憩室间胰胆疾病的发生无显著差异,乳头旁憩室在一定情况下并不影响插管成功率。
⑵治疗性ERCP:胆道疾病:①胆总管结石:我国是胆道结石的高发国家,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在我国广泛开展。EST治疗总管结石的最佳适应证是胆囊已切除,不伴有明显胆管狭窄的中老年患者,对于胆囊在位的患者,EST适合于高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在EST取石后,再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目前治疗性ERCP、EST己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胆道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法。②胆道梗阻性疾病:良恶性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在临床十分常见,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是其主要表现,内镜下胆管引流既可作为手术或其他治疗前的准备,对于无法根治的恶性肿瘤又可作为姑息治疗的手段。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有外引流和内引流两种,外引流即鼻胆管引流(ENBD)、内引流为经内镜放置胆道支架(ERBD)。ENBD通常作为一种临时性引流措施,适合于术前短期引流,急性胆管炎的胆道减压和预防性引流。内引流主要用于恶性胆管梗阻的姑息引流,也可用于良性胆道狭窄、胆瘘,暂时不宜手术或EST取石后的治疗。内镜下胆管引流水可解除梗阻性黄疸,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预防ERCP后感染及防止结石嵌顿。
胰腺疾病:①胆源性胰腺炎:在我国胆石症仍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对疑有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实行早期(发病后24~72小时)ERCP检查及治疗已达成共识[2]。其首选治疗是经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或放置鼻胆管引流术,这一点也已写入我国重症胰腺炎的防治规范。治疗性ERCP可清除胆道结石,恢复胆流,减少胆汁胰管反流,从而使重症胆源胰腺炎患者病情迅速改善并减少复发,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常规治疗,而且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显示急性胰腺炎早期ERCP及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强调对胆源性胰腺炎应尽早行ERCP及内镜治疗。②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仍较困难,ERCP可发现胰管结石、胰管狭窄或胰腺假性囊肿。内镜治疗主要为EST,清除结石,扩张胰管,支架置入和外引流等,从而达到去除胰石,解除梗阻,引流胰液,缓解疼痛等治疗目的,目前国外学者已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还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与胆道疾病相比,国内胰腺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开展内镜治疗的单位甚少,目前仅见个别报道。③胰腺分裂症:胰腺分裂症的内镜治疗有经副乳头扩张,副乳头切开及置管引流。此病发病率较低,我院近年未收住此类患者,尚无此疾病临床经验。
⑶并发症防治:ERCP目前已公认为是一项比较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我院43例诊断和治疗性ERCP者共发生并发症者3例次,发生率为6.98%,无患者发生死亡。
诊断性ERCP并发症[3]主要为急性胰腺炎,其次为化脓性胆管炎。此并发症与术中插管困难,反复显影,注入造影剂过量及过多有关,为预防化学性胰腺炎发生,应严格控制造影次数及造影剂用量,对已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可术前注射生长抑素等予以预防,治疗性ERCP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与化脓性胆管炎,与操作,黄疸及糖尿病有关,长期(副)胰管内支架引流患者可发生支架阻塞、移位、胰管破裂及假性囊肿形成等并发症,也可导致胰管不规则、变窄、侧支胰管扩张、胰管周围纤维化、萎缩等。绝大多数发生并发症患者可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得以痊愈,仅极少数患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经过近多年的临床实践,ERCP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应用规模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仍显不够,有些领域仅是少数专家的尝试,特别是治疗性ERCP有些领域尚未开发。随着内镜技术及附属器械的日益推广,诊断和治疗性ERCP不断受到重视与实践,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吴子刚,叶红军,李伏娥,等.诊断及治疗性ERCP在肝胆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6,9(9):945-948.
2 刘金有.ERCP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3).
3 龚镭,唐学军,尤智英.ERCP相关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11(4):351-353.
关键词 ERCP EST ENBD 胆总管结石 胆道疾病
良性和恶性胆管狭窄在临床上一般以梗阻性黄疸和(或)胆管炎为主要表现,通过血液检验和常用的一线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确立诊断。ERCP作为二线检查手段,在不能确诊或需要进一步介入治疗时起到重要的作用,ERCP联合EST、ENBD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对我科2010年1~12月收住的4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镜操作联合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再序贯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9例。另4例是胆囊切除术后结石复发出现胆管炎而采取治疗性ERCP/EST/ENBD。
43例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31~66岁,平均41.7岁。临床症状主要是反复上腹或右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入院后分别给予完善术前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证。经术前准备后行ERCP/EST/ENBD术。
ERCP/EST/ENBD术后监测手术当晚、术后第1天、第2天血尿淀粉酶水平。
结 果
39例选择先行ERCP/EST/ENBD术,再行LC术,4例是胆囊切除术后结石复发出现胆管炎而行ERCP/EST/ENBD术治疗。手术时间:ERCP/EST平均时间为90分钟,LC术平均时间为40分钟,两种手术几乎无出血。ERCP/EST术后第1天开始进流质饮食,LC后第1天便可进半流质饮食,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出血、胰腺炎等,第二步手术后平均住院5.4天,43例中37例随访时间2个月~1年,未出现不适症状,复查彩超无胆总管结石复发。
讨 论
自从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在我国应用以来,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并逐步成为某些肝胆胰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使原来需要外科手术的某些肝胆胰疾病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从而开创了我国肝胆胰疾病治疗的新格局。
ERCP作为新兴技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肝胆胰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两方面。
⑴诊断性ERCP:ERCP诊断梗阻性黄疸是一种既准确又安全的方法。ERCP诊断的价值在于确定梗阻的性质、部位和范围,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为总胆管结石和肿瘤。其中胆道完全梗阻可分为不规则状、杯口状、平直状和圆钝状四种类型;不全梗阻可分为充盈缺损型与狭窄型两种类型。对于肝胆胰疾病,B超诊断率为26.20%;CT诊断率为66.70%;ERCP诊断率为97.60%[1]。ERCP目前已成为肝胆胰疾病诊断的最佳选择。
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ERCP是确诊胆管结石的最佳方法,主要表现为胆管充盈缺损,不同于肿瘤之不规则狭窄,ERCP不仅可直观胆石的大小、数目、部位等,而且可进行活检及细胞学检查。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是胆囊切除手术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过去被笼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现归为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ERCP可为87%的患者找到其阳性病变。如胆总管和(或)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胆总管炎性扩张或狭窄、胆囊管残留过长以及胆道损伤等。ERCP检查对继发性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的病因的诊断可作为首选方法。
胰腺疾病:①慢性胰腺炎:ERCP不但能诊断重度慢性胰腺炎,而且可以诊断中度、轻度慢性胰腺炎,不仅可作出质的诊断,同时还可以作出量的诊断,如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其阳性率和准确率均高。胰腺炎的ERCP表现有胰管不整、扩张和结石、胰管梗阻、狭窄和(或)囊肿及总胆管胰腺部狭窄等。目前认为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特别是轻度慢性胰腺炎和局限性胰腺炎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最佳诊断方法[1]。②胰腺癌:由于胰腺癌多起源于胰管上皮细胞,故早期就可引起胰管狭窄或梗阻、扩张和移位,所以ERCP对发观早期胰腺癌有重要意义,胰头癌时可引起胆总管、主胰管梗阻,出现“双管征”影象。ERCP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或CT,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③胰腺分裂症(Pancreaticdivisum):是胰腺先天性发育异常,为腹侧和背侧胰管未融合,分别引流胰液,大部分胰液通过一个很小的副乳头排泄,引起排泄不畅、阻塞,导致胰腺炎反复发作。ERCP显示腹侧胰管长度与背侧胰营长度相比明显短小,是诊断胰腺分裂症的唯一方法[2]。
乳头壶腹部病变ERCP是确诊乳头壶腹癌首选方法,可见乳头不规则隆起、糜烂、坏死、溃疡及呈菜花样改变等,并可进行活检及内镜直视下刷取细胞取得病理证实,乳头部良性病最常见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ERCP可直视憩室的大小、形态、乳头及开口方位,其实用价值更突出,憩室的存在可能和某些胰胆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不同类型乳头旁憩室间胰胆疾病的发生无显著差异,乳头旁憩室在一定情况下并不影响插管成功率。
⑵治疗性ERCP:胆道疾病:①胆总管结石:我国是胆道结石的高发国家,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在我国广泛开展。EST治疗总管结石的最佳适应证是胆囊已切除,不伴有明显胆管狭窄的中老年患者,对于胆囊在位的患者,EST适合于高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在EST取石后,再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目前治疗性ERCP、EST己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胆道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法。②胆道梗阻性疾病:良恶性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在临床十分常见,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是其主要表现,内镜下胆管引流既可作为手术或其他治疗前的准备,对于无法根治的恶性肿瘤又可作为姑息治疗的手段。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有外引流和内引流两种,外引流即鼻胆管引流(ENBD)、内引流为经内镜放置胆道支架(ERBD)。ENBD通常作为一种临时性引流措施,适合于术前短期引流,急性胆管炎的胆道减压和预防性引流。内引流主要用于恶性胆管梗阻的姑息引流,也可用于良性胆道狭窄、胆瘘,暂时不宜手术或EST取石后的治疗。内镜下胆管引流水可解除梗阻性黄疸,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预防ERCP后感染及防止结石嵌顿。
胰腺疾病:①胆源性胰腺炎:在我国胆石症仍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对疑有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实行早期(发病后24~72小时)ERCP检查及治疗已达成共识[2]。其首选治疗是经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或放置鼻胆管引流术,这一点也已写入我国重症胰腺炎的防治规范。治疗性ERCP可清除胆道结石,恢复胆流,减少胆汁胰管反流,从而使重症胆源胰腺炎患者病情迅速改善并减少复发,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常规治疗,而且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显示急性胰腺炎早期ERCP及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强调对胆源性胰腺炎应尽早行ERCP及内镜治疗。②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仍较困难,ERCP可发现胰管结石、胰管狭窄或胰腺假性囊肿。内镜治疗主要为EST,清除结石,扩张胰管,支架置入和外引流等,从而达到去除胰石,解除梗阻,引流胰液,缓解疼痛等治疗目的,目前国外学者已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还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与胆道疾病相比,国内胰腺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开展内镜治疗的单位甚少,目前仅见个别报道。③胰腺分裂症:胰腺分裂症的内镜治疗有经副乳头扩张,副乳头切开及置管引流。此病发病率较低,我院近年未收住此类患者,尚无此疾病临床经验。
⑶并发症防治:ERCP目前已公认为是一项比较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我院43例诊断和治疗性ERCP者共发生并发症者3例次,发生率为6.98%,无患者发生死亡。
诊断性ERCP并发症[3]主要为急性胰腺炎,其次为化脓性胆管炎。此并发症与术中插管困难,反复显影,注入造影剂过量及过多有关,为预防化学性胰腺炎发生,应严格控制造影次数及造影剂用量,对已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可术前注射生长抑素等予以预防,治疗性ERCP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与化脓性胆管炎,与操作,黄疸及糖尿病有关,长期(副)胰管内支架引流患者可发生支架阻塞、移位、胰管破裂及假性囊肿形成等并发症,也可导致胰管不规则、变窄、侧支胰管扩张、胰管周围纤维化、萎缩等。绝大多数发生并发症患者可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得以痊愈,仅极少数患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经过近多年的临床实践,ERCP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应用规模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仍显不够,有些领域仅是少数专家的尝试,特别是治疗性ERCP有些领域尚未开发。随着内镜技术及附属器械的日益推广,诊断和治疗性ERCP不断受到重视与实践,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吴子刚,叶红军,李伏娥,等.诊断及治疗性ERCP在肝胆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6,9(9):945-948.
2 刘金有.ERCP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3).
3 龚镭,唐学军,尤智英.ERCP相关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11(4):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