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为科学教师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同时也对科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新版教材“讨论栏目”的教学设计是全体科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不得不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科学;讨论;教学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希望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通过“创新教学”的课堂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为实现这种转变,新版教材对版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个版面生动活泼,精选了很多的插图,许多章节里安排了一个专门栏目——“讨论”。处理好这一栏目的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体验和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各位同行商榷“讨论栏目”的教学设计。
一、突出主体、强化自主性学习
“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这一认识出发,新版科学课程内容在选择与组织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了大量的比较熟悉、简单、有趣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问题可以用学生的平时观察和他们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使同学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案例1:新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常见的动物”中有一道讨论题:“尽可能多地说出你所知道的脊椎动物和无脊堆动物。脊椎动物:______,无脊椎动物______”。
[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直观、形象、简单的问题,首先让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所知道的动物,然后把知道的动物名称写在黑板上。
[小组讨论]:(1)请同学们把黑板上所写的动物区别开来,哪些属于脊椎动物,哪些属于无脊椎动物。(2)你判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依据是什么?(3)根据你所了解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如果我们发现一种新的动物你能否判断属于哪一种类型?
[小组发言]:推荐几组有代表性的结论进行总结发言,把上述动物进行分类、比较,并要求发言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小结]:老师在小组同学总结的基础上,对上述几种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和深化,并指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案例]:(1)新教材第三册第一章第二节“水的组成”中有一道讨论题:“运用现有知识,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水有哪些重要性质。”
(2)新教材第四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中有一道讨论题:“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是分解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新版教材改变了过去直接呆板向学生硬灌的方法,而是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运用这种方法,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科学最初是被好奇心推动的,学生的好奇心会为不断丰富学生知识。
二、发挥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知识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旧版自然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等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新版教材为了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设置了大量探究性的“讨论”栏目,一方面是给学习留下思考的余地,留下回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给学生创设一个条理、系统、运用、重组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给教师、学生构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案例题2:新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中有一道讨论题:“下列事实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1)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2)把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3)衣服有有风是晾比在无风是晾干得快。”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和生活习惯,提出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的猜想:(1)与温度高低可能有关。(2)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可能有关。(3)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能有关。
[确定研究方案]:如何用科学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气流速度有关的猜想?”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器材,如:酒精、纸片、烧杯、冷热水等}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然后由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再由其他的同学补充、质疑、评价得出一个比较好的可操作性的统一方案。 分组实验,分别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然后讨论、交流证明原来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对整个过程做出简要评价,主要评价每个小组的研究思路、操作方法是否妥当,哪些小组设计思路有创意,哪些小组设计方法简捷,同时还要中肯指出错误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案例]:(1)新教材第三册第四章第八节“电路的连接”中有一道讨论题:“为什么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你能说明理由吗?”(2)新教材第四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一道讨论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吗?”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强烈的求新、求异性格,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强。如果经常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领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三、加强协作,学会交往与合作
合作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创造学习氛围,在这些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现有的认知结构主动获得新知识。通过合作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同学之间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诚挚的合作,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随时对学习进行指导、督促、帮助、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取得成功,在合作中得到愉悦的情感。新版教材中的“讨论”栏目恰好为同学们的协作创造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和充分发展的空间。
案例3: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中有一道讨论题:“你能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测量路程吗?试说出用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
[教师指导]:前天课外活动时,我已经布置了此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如何去测量?有哪几种方法?是否可用自行车行驶作为里程表进行测量呢?如果可以,测量的具体方法如何?如何具体操作?请同学们按照讨论时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分十小组每组四人在课外活动进行合作实验。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可以测量。具体方法如下:(1)一位同学推着自行车沿跑道转动,另外几位同学数轮胎的圈数,自行车轮胎转动的圈数×轮胎的周长就是跑道的长度,(2)先量50米跑道,计算自行车所需时间,然后保持自行车转动的速度不变,沿跑道一圈所用的时间多少,再计算跑道的长度。
[学生评价]:根据同学们课外活动时进行的合作实验,请同学们就各组在器具、测量方法产生的误差大小上进行质疑、讨论,然后推荐一位同学总结发言,评价哪一种方法最好。
[相似案例]:(1)新教材第三册第三章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中有一道讨论题:“设想一下粉砂粒的渗水情况,说说它的特性?”(2)新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中有一道讨论题:“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的表面,平面镜的另一侧可看到耀眼的亮光,如果太阳光斜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则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这是什么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怎样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如何创设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习惯的养成必定能迁移到其他学习方面,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四、鼓励争辩,培养批判性思维
科学的目标在于求真,认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即真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当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辩论时,他们在思维、观点、意见和偏好上发生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争辩双方会产生有建设性的收效:第一,它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和论证学科的难点,同时更有能力把所学原理推广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中。第二,教会学生要有综合学科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要做到这样,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问题双方和论点当中,而且确保每一方都尽可能找到最有力的论据,并且达成的综合意见是建立在合理的可能的思考之上的。第三,辩论增加了学科论点的数量和质量,解决问题时更有创意更富想像力,策略也更加多样化。
案例4:新教材第六册第一章第六节“进化与遗传”中有一道讨论题:“你赞成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吗?为什么?”
[提出论点]:(1)正方:赞成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2)反方:反对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
[收集论据]: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正方收集有关基因工程有利于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的论据,要求反方收集有关基因不利于人类自身遗传改良的论据。
[设计方案]:把班级分成三组,分别为正方、反方、评委,正、反两方围绕论点,利用已收集到的有力论据进行激烈的争辩,全体评委针对正、反两方的论据进行正确的评价。集中全体评委的意见,并推荐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评委对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总结性评价]:教师在学生评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发言,就论点争辩的有关内容,及论据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强有力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此来引导学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问题的深化。
[相似案你]:新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六节“眼和视觉”中有一道讨论题“为什么色盲者不可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
新课程“讨论栏目”的实施,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能在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彻底改变了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的状况,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彻底的解放。
新课程的改革虽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同时也对科学老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我们所有的教师扛起课程改革的大旗,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构课堂教学新理念,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科学;讨论;教学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希望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通过“创新教学”的课堂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为实现这种转变,新版教材对版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个版面生动活泼,精选了很多的插图,许多章节里安排了一个专门栏目——“讨论”。处理好这一栏目的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体验和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各位同行商榷“讨论栏目”的教学设计。
一、突出主体、强化自主性学习
“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这一认识出发,新版科学课程内容在选择与组织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了大量的比较熟悉、简单、有趣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问题可以用学生的平时观察和他们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使同学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案例1:新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常见的动物”中有一道讨论题:“尽可能多地说出你所知道的脊椎动物和无脊堆动物。脊椎动物:______,无脊椎动物______”。
[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直观、形象、简单的问题,首先让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所知道的动物,然后把知道的动物名称写在黑板上。
[小组讨论]:(1)请同学们把黑板上所写的动物区别开来,哪些属于脊椎动物,哪些属于无脊椎动物。(2)你判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依据是什么?(3)根据你所了解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如果我们发现一种新的动物你能否判断属于哪一种类型?
[小组发言]:推荐几组有代表性的结论进行总结发言,把上述动物进行分类、比较,并要求发言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小结]:老师在小组同学总结的基础上,对上述几种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和深化,并指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案例]:(1)新教材第三册第一章第二节“水的组成”中有一道讨论题:“运用现有知识,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水有哪些重要性质。”
(2)新教材第四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中有一道讨论题:“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是分解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新版教材改变了过去直接呆板向学生硬灌的方法,而是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运用这种方法,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科学最初是被好奇心推动的,学生的好奇心会为不断丰富学生知识。
二、发挥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知识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旧版自然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等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新版教材为了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设置了大量探究性的“讨论”栏目,一方面是给学习留下思考的余地,留下回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给学生创设一个条理、系统、运用、重组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给教师、学生构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案例题2:新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中有一道讨论题:“下列事实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1)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2)把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3)衣服有有风是晾比在无风是晾干得快。”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和生活习惯,提出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的猜想:(1)与温度高低可能有关。(2)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可能有关。(3)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能有关。
[确定研究方案]:如何用科学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气流速度有关的猜想?”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器材,如:酒精、纸片、烧杯、冷热水等}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然后由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再由其他的同学补充、质疑、评价得出一个比较好的可操作性的统一方案。 分组实验,分别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然后讨论、交流证明原来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对整个过程做出简要评价,主要评价每个小组的研究思路、操作方法是否妥当,哪些小组设计思路有创意,哪些小组设计方法简捷,同时还要中肯指出错误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案例]:(1)新教材第三册第四章第八节“电路的连接”中有一道讨论题:“为什么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你能说明理由吗?”(2)新教材第四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一道讨论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吗?”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强烈的求新、求异性格,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强。如果经常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领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三、加强协作,学会交往与合作
合作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创造学习氛围,在这些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现有的认知结构主动获得新知识。通过合作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同学之间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诚挚的合作,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随时对学习进行指导、督促、帮助、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取得成功,在合作中得到愉悦的情感。新版教材中的“讨论”栏目恰好为同学们的协作创造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和充分发展的空间。
案例3: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中有一道讨论题:“你能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测量路程吗?试说出用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
[教师指导]:前天课外活动时,我已经布置了此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如何去测量?有哪几种方法?是否可用自行车行驶作为里程表进行测量呢?如果可以,测量的具体方法如何?如何具体操作?请同学们按照讨论时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分十小组每组四人在课外活动进行合作实验。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可以测量。具体方法如下:(1)一位同学推着自行车沿跑道转动,另外几位同学数轮胎的圈数,自行车轮胎转动的圈数×轮胎的周长就是跑道的长度,(2)先量50米跑道,计算自行车所需时间,然后保持自行车转动的速度不变,沿跑道一圈所用的时间多少,再计算跑道的长度。
[学生评价]:根据同学们课外活动时进行的合作实验,请同学们就各组在器具、测量方法产生的误差大小上进行质疑、讨论,然后推荐一位同学总结发言,评价哪一种方法最好。
[相似案例]:(1)新教材第三册第三章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中有一道讨论题:“设想一下粉砂粒的渗水情况,说说它的特性?”(2)新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中有一道讨论题:“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的表面,平面镜的另一侧可看到耀眼的亮光,如果太阳光斜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则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这是什么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怎样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如何创设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习惯的养成必定能迁移到其他学习方面,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四、鼓励争辩,培养批判性思维
科学的目标在于求真,认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即真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当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辩论时,他们在思维、观点、意见和偏好上发生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争辩双方会产生有建设性的收效:第一,它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和论证学科的难点,同时更有能力把所学原理推广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中。第二,教会学生要有综合学科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要做到这样,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问题双方和论点当中,而且确保每一方都尽可能找到最有力的论据,并且达成的综合意见是建立在合理的可能的思考之上的。第三,辩论增加了学科论点的数量和质量,解决问题时更有创意更富想像力,策略也更加多样化。
案例4:新教材第六册第一章第六节“进化与遗传”中有一道讨论题:“你赞成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吗?为什么?”
[提出论点]:(1)正方:赞成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2)反方:反对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
[收集论据]: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正方收集有关基因工程有利于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的论据,要求反方收集有关基因不利于人类自身遗传改良的论据。
[设计方案]:把班级分成三组,分别为正方、反方、评委,正、反两方围绕论点,利用已收集到的有力论据进行激烈的争辩,全体评委针对正、反两方的论据进行正确的评价。集中全体评委的意见,并推荐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评委对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总结性评价]:教师在学生评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发言,就论点争辩的有关内容,及论据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强有力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此来引导学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问题的深化。
[相似案你]:新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六节“眼和视觉”中有一道讨论题“为什么色盲者不可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
新课程“讨论栏目”的实施,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能在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彻底改变了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的状况,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彻底的解放。
新课程的改革虽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同时也对科学老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我们所有的教师扛起课程改革的大旗,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构课堂教学新理念,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