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实现脱贫的一项伟大工程,这一扶贫政策造福了全国960多万的贫困人口,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如何实现搬迁居民的长效脱贫,稳固脱贫成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目标是政府后续扶贫的重要工作。本文以D棚户区的搬迁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影响搬迁群众返贫返迁的因素有:搬迁居民的人际关系网络断裂、社区生活适应困难、经济收入缺乏保障等因素。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脱贫工作、丰富搬迁居民的社区生活、拓展就业渠道等方法可以有效防范居民搬迁后 “返贫返迁”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返贫;返迁
基金资助: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资助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扶贫方式,政府通过搬迁的方式改变了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并没有注重搬迁居民的后续扶持工作,造成许多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在搬迁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甚至可能有返迁返贫现象。对此,笔者希望通过对D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来向社会和政府反映众多易地扶贫搬迁民众的返贫返迁问题,让大众了解到搬迁民众的真实需要。
一、D棚户区居民的搬迁状况描述
D棚户区位于县城銮里大道旁,距城区3.5公里,社区占地145亩,共建44栋1485套房。D棚户区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三个年度搬迁对象1275户总共6504人,棚户区搬迁居民来自全县19个不同的乡镇。社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数127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04人,其中特困人员5人,鳏寡老人1人,孤儿8人,残障人口267人。
D棚户区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各乡镇偏远的山村,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搬迁户基本上都是全家整体搬迁至新的社区,搬迁距离有远有近,安置方式是根据贫困户家庭人口数来分配房屋。D棚户区周边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搬迁户子女可结合实际选择就近的幼儿园、县四小、三中和县内高中就读,笔者从该社区的居委会了解到,该社区的儿童已经全部转移到搬迁社区周边学校就读。
二、返贫返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际关系网络的断裂
D棚户区的搬迁居民有侗族、水族、苗族等不同民族的成员,不同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体系,导致不同民族的居民之间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搬迁居民原生活在农村,受血缘、亲缘、地缘的影响,他们自身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但搬迁之后由农村的一家一户变成了高层小区,搬迁居民不再向以前一样左邻右舍走动,人际关系的联系纽带变弱。
(二)社区生活适应困难
搬迁居民由农村社区搬迁到城镇社区之后,生活习惯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在搬迁之后,他们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菜地、牲畜,生活开支变大。另外,D棚户区的居民搬迁后,政府并没有将他们的户籍迁至新的社区街道,即他们的仍然为农村户籍,在新的社区只给他们发放市民卡,搬迁居民在新社区内缺乏主人翁意识。
(三)经济收入缺乏保障
在扶持政策中,政府提供就业机会,会给搬迁居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提供产业发展支持、提供金融贷款支持、提供社会保障支持,但在政策实行时,这些政策对降低搬迁户返迁意愿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 1],虽D棚户区基本实现已搬迁劳动力家庭1户1人就业创业目标,但对于搬迁居民来说,搬迁之后没地种,家中人口多,仅仅依靠一人的收入,难以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加之,D棚户区居民普遍是文化程度较低、不会说普通话、专业技能不足、乡土观念深厚的人,他们难以学会政府所培训的劳动技能,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搬迁群众,搬迁居民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境地。
三、防止搬迁居民返贫返迁的路径探析
(一)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脱贫工作
社会组织的非官方和权威性使得在服务过程中容易与搬迁居民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搬迁居民最真实的想法与问题,从而也可以针对性的为搬迁居民提供各类服务。例如,社会组织为搬迁居民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社区,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动链接,使他们更加认同新的社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二)丰富搬迁居民的社区生活
社区可以依据搬迁居民的民族特征举办相应的文化节活动,营造和谐、轻松的社区氛围。譬如以传统节日为节点,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迁入居民积极参与活动,开展侗歌大赛、跳芦笙舞、篝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感,丰富闲暇的社区生活,实现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的扶贫目标。
(三)拓展就业渠道
扶贫工作者应充分了解政府的就业扶贫政策,结合搬迁居民的实际情况,发现他们的就业优势,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服务,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如组织居民根据自身民族特色制作民族工艺品,由政府统购统销,增加居民收入;对于耕地较多的搬迁居民,在政府的统筹下进行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可以解决搬迁居民在城镇社区的生计问题。
结语
通过对D棚户区的返贫返迁现象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搬迁居民在新社区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要想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搬迁目标,需要国家、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建兴,曾小溪,汪三贵.扶持政策、社会融入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返迁意愿——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9,19(03):29-40+156.
[2] 邢成舉.搬迁扶贫与移民生计重塑: 陕省证据[J].改革,2016( 11) : 65-73
[3] 任远,施闻.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回流效应[J]. 人口研究,2017( 2) : 71-83
基金资助: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资助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返贫;返迁
基金资助: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资助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扶贫方式,政府通过搬迁的方式改变了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并没有注重搬迁居民的后续扶持工作,造成许多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在搬迁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甚至可能有返迁返贫现象。对此,笔者希望通过对D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来向社会和政府反映众多易地扶贫搬迁民众的返贫返迁问题,让大众了解到搬迁民众的真实需要。
一、D棚户区居民的搬迁状况描述
D棚户区位于县城銮里大道旁,距城区3.5公里,社区占地145亩,共建44栋1485套房。D棚户区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三个年度搬迁对象1275户总共6504人,棚户区搬迁居民来自全县19个不同的乡镇。社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数127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04人,其中特困人员5人,鳏寡老人1人,孤儿8人,残障人口267人。
D棚户区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各乡镇偏远的山村,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搬迁户基本上都是全家整体搬迁至新的社区,搬迁距离有远有近,安置方式是根据贫困户家庭人口数来分配房屋。D棚户区周边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搬迁户子女可结合实际选择就近的幼儿园、县四小、三中和县内高中就读,笔者从该社区的居委会了解到,该社区的儿童已经全部转移到搬迁社区周边学校就读。
二、返贫返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际关系网络的断裂
D棚户区的搬迁居民有侗族、水族、苗族等不同民族的成员,不同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体系,导致不同民族的居民之间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搬迁居民原生活在农村,受血缘、亲缘、地缘的影响,他们自身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但搬迁之后由农村的一家一户变成了高层小区,搬迁居民不再向以前一样左邻右舍走动,人际关系的联系纽带变弱。
(二)社区生活适应困难
搬迁居民由农村社区搬迁到城镇社区之后,生活习惯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在搬迁之后,他们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菜地、牲畜,生活开支变大。另外,D棚户区的居民搬迁后,政府并没有将他们的户籍迁至新的社区街道,即他们的仍然为农村户籍,在新的社区只给他们发放市民卡,搬迁居民在新社区内缺乏主人翁意识。
(三)经济收入缺乏保障
在扶持政策中,政府提供就业机会,会给搬迁居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提供产业发展支持、提供金融贷款支持、提供社会保障支持,但在政策实行时,这些政策对降低搬迁户返迁意愿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 1],虽D棚户区基本实现已搬迁劳动力家庭1户1人就业创业目标,但对于搬迁居民来说,搬迁之后没地种,家中人口多,仅仅依靠一人的收入,难以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加之,D棚户区居民普遍是文化程度较低、不会说普通话、专业技能不足、乡土观念深厚的人,他们难以学会政府所培训的劳动技能,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搬迁群众,搬迁居民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境地。
三、防止搬迁居民返贫返迁的路径探析
(一)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脱贫工作
社会组织的非官方和权威性使得在服务过程中容易与搬迁居民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搬迁居民最真实的想法与问题,从而也可以针对性的为搬迁居民提供各类服务。例如,社会组织为搬迁居民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社区,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动链接,使他们更加认同新的社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二)丰富搬迁居民的社区生活
社区可以依据搬迁居民的民族特征举办相应的文化节活动,营造和谐、轻松的社区氛围。譬如以传统节日为节点,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迁入居民积极参与活动,开展侗歌大赛、跳芦笙舞、篝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感,丰富闲暇的社区生活,实现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的扶贫目标。
(三)拓展就业渠道
扶贫工作者应充分了解政府的就业扶贫政策,结合搬迁居民的实际情况,发现他们的就业优势,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服务,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如组织居民根据自身民族特色制作民族工艺品,由政府统购统销,增加居民收入;对于耕地较多的搬迁居民,在政府的统筹下进行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可以解决搬迁居民在城镇社区的生计问题。
结语
通过对D棚户区的返贫返迁现象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搬迁居民在新社区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要想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搬迁目标,需要国家、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建兴,曾小溪,汪三贵.扶持政策、社会融入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返迁意愿——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9,19(03):29-40+156.
[2] 邢成舉.搬迁扶贫与移民生计重塑: 陕省证据[J].改革,2016( 11) : 65-73
[3] 任远,施闻.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回流效应[J]. 人口研究,2017( 2) : 71-83
基金资助: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