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zh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制造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总结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关键领域的特点,反思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瓶颈问题,阐述了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转型升级 高职培养模式 深化改革 思路及对策
  课 题:新疆职业大学2012-2013年度立项课题“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编号:XJZD1213001 主持人:狄健)”的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发展导向和保障措施。《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未来五年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高等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产业的调整对高职院校也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冲击,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院校可能在这次洗礼中被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症结,以及如何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这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一、工业的转型升级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的转型升级要解决结构性、素质性、资源环境性矛盾等问题,其核心是价值链的思想,即围绕产业链来转型产业和提升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所以,我们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上。
  1.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压力
  以制造业为例,目前,制造业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来自全球的压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产品约50%出口,要与国际大公司竞争。二是来自环境资源的压力。现在愈来愈强调环保和资源的节约,从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三是来自个性化的压力。现在的消费者追求产品个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给企业从设计、制造、快速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来自“高技术”的压力。现在企业更多地采用高科技技术,使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增加附加值,为此,研发的力度会加大。
  2.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制造业企业价值链两端是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这应属于服务业范畴,这里的“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服务,是指与制造相关联的服务。价值链中间段是零部件的生产、组装,这个环节所占比重较大,即所谓的传统制造业,它的收入和利润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所以制造业只能向两端发展,即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前端的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延伸;向后端的品牌、售后服务延伸,这已经是当前企业经营的重心。两端的利润空间和就业空间都是巨大的,这在我国又是非常薄弱的环节。欧美国际大公司来自服务的收入和利润,一般都占其总收入的40%以上,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服务业占GDP的份额一般在50%左右,我国目前的份额约在20%左右,发展潜力很大。
  3.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由于制造企业环境的压力和利润的驱动,使制造企业逐渐向服务业渗透,制造业的服务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服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比如供应链的优化,面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用户,即企业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等。第二,产品使用过程的服务。制造企业要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等。国外这两块服务所占的人力资源大概有70%以上,而一线的生产人员最多只占整个价值链的30%,真正的制造部分所需的一线操作人员很少,而与产品相配套的服务需要的人是很多的,如维修人员、技改人员、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等。而且产品的服务是有技能要求的,其岗位收入也比较高,而纯粹的制造和装配岗位,其收入相对比较低,因此,这种服务是一种创新,需要更多的应用技能。
  国外制造服务业创造的GDP是50%,我国目前是20%,这里还有30%的空间,这30%的空间里面就有很大的就业机会和可提升的价值。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正朝着制造服务化方向拓展,从提供简单的产品和服务到提供价值链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网络、电子商务提供服务,使品牌得到体验,以此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这都需要追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时,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必将伴随着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和基础设施的融合,这就使得制造企业、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同构成制造服务业的五类主体,密不可分。
  而促进产业链提升的关键是要有大批的“双高”,即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作支撑。企业应抓住当前产业调整的大好时机,加强“双高”人才的储备,提升创新能力。要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共同探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业转型升级需要
  1.与企业行业对接协作机制不健全
  由于目前学校自主、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未能形成,特别是缺少政府层面的互利互惠共贏发展的机制,不能定期开展校企对话对接活动,致使对高职培养模式的具体问题协商不够,难以达成共识和形成决议。
  2.校企需求脱节,合作办学困难
  很多院校办学不能贴近产业,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导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校热企业凉,工学结合两张皮;校企合作的模式单一,对工学结合、产教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深入,缺少实践指导。
  3.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
  专业布局不合理,千篇一律,缺少品牌特色专业。有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迎合家长学生,投其所好,盲目赶潮流,甚至成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专业结构存在着专业大类发展规模不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础产业类专业设置比例较低等问题。
  4.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
  约有90%以上的院校仍然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本位忽视能力本位,素质教育抓不到位,使高职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部分学生和家长把“专升本”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教材开发、授课方式等均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5.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
  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数量和质量均达不到从业标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不够完备。
  6.生源质量下降,加大了教育难度
  由于近些年高校的扩招,高职新生录取线一降再降,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提高了教育难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类型比较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而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
  7.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求
  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不配套,设备陈旧,校内实训基地与“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要求相距甚远,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有些企业不愿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一边是毕业生找工作难,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高技能型人才。
  8.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考试考核形式简单、僵化,缺乏灵活性,普遍采用传统的闭卷形式,手段落后,“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
  9.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不健全
  职业院校参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施的“双证书”教育未能与劳动力市场真正需求接轨,导致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不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而不得不继续接受培训。
  10.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缺少创新
  一些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统得过死、负担过重等,未能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工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需要调整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依托雄厚的制造产业,创新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为此,应全面推动职业教育“五个对接”。
  1.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依据制造企业价值链分析可知,目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向制造服务业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领域主要是:第一,培养在产品产生过程中提供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具体领域有市场分析、新工艺开发、制造资源的维护、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产品研发等。第二,培养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提供服务的技能人才。具体领域有备品备件的供应、设备安装和运行、保养和维护、专业性的维护保养、培训咨询、远程监控与服务、金融担保服务、二手设备的翻修、旧设备的回收、设备租赁等。因此,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上述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特别要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建立专业结构动态适应机制,加快专业改造;要对地方产业进行专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由政、校、行、企四方代表共同组建专业设置协商委员会,商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政策和具体办法,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建立专业设置权力下放和权力制约机制。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以龙头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专业群设置,建设重点特色专业点,开展专业评估工作,通过抓专业来创品牌。
  2.创新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是实现职业场与教育场功能的对接,如何将潜在的技术性知识转化为实在的技能经验和策略的问题。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综合化、实用化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
  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整合教学内容,序化课程结构,创建一种“平台 模块”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若干教学情境,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国内一些高职院校成功地推行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应用效果很好。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一体化的特色课程,其学习内容是“工作”,包括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这里包括知识、技能,也包含态度和价值观。推行适合自己的课程建设方案,打造一批“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改革,使课程建设能够真正基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达到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对接”。
  3.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教师把产品的生产过程作为专业的教学过程,结合企业生产或商业活动过程,设计能够反映职业工作情境的学习情境,按照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情境做内容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以此确定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配有专门仪器仪表、设备模型和挂图表格的专业教室和能夠模拟企业的实训车间,车间内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等区域。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项目车间,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工作项目,并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
  学校要有“双师”型教师和教学资源,特别要开发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案;校企联合开发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学材、讲义、PPT演示文本和作业单等。
  学校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在多变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独立选择劳动工具、设计工作方法、控制工作过程,教师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质量保证;采取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性教学方法,也可以借鉴岗位培训的方法,如“学习车间”“质量小组”“学习岛”等;完成从决策、到制定计划,再到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的完整教学管理过程,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采用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车间进校”,建立生产、维修、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直接向企业下达教学任务;开办企业专班,建立企业课堂;引进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与行业协会联办技能竞赛等系列举措。最后,由学校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承担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通过系统的监控评价保证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
  4.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在我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不同教育或培训体系下的产物,两种制度在其结构、依据和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既有区别,又互为联系和补充。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和转换,实现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的联合接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双证”融通的实质是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融为一体,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要实现“双证”的有效沟通,必须从“双证”的内涵上寻找基本对等的关系。构建“双证”融通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第一,学历证书必须反映职业能力,要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历证书内涵的硬指标。第二,职业资格证书应提高其文化的含金量。构建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建立职业资格能力等级与学历层次的对应关系。第二,以学分作为融通“双证”的纽带,通过知识点及课程媒介,建立“双证”之间的对等关系。
  5.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职业教育应确立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观,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实现途径,为个体终身学习开拓广阔的空间。因此,职业教育要以体现终身教育规律为指向,通过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起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布局结构科学合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立交桥”。
  在终身教育体系内整合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资源,推进行业内中职与高职及职业培训机构集团化办学,突破体制障碍。要探索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连接和接口问题,建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等在内的互通的教育结构体系。为此,要实现三个突破:一是構建好“立交桥”,在中高职衔接、职普融通、终身教育平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二是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上有新的突破;三是在保障制度建设上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若锋.浅议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通[J].科技信息,2011(11).
  (作者单位:新疆职业大学商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情况,为狂犬病的预防接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347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对每名接种者运用ELISA方法检测狂犬病IgG抗体,计算不同年龄段、不同
随着线切割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加工中也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诸如加工中断丝、短路等。这些问题一直影响着线切割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在加工时带来许多的麻烦。为此,本人把在使用
什么职位最惊喜?当然是首席惊喜官。2013年,一些电子商务公司开始高薪招募首席惊喜官,该职位的工作就是给员工、客户提供惊喜,传递正能量。  一位网友就在博客上晒了自己的一次惊喜过程。  “今天一上班,快递就给我打电话。因为自己最近没有选择过这家快递,所以一接到电话,就隐约猜到是首席惊喜官又要送我赠品啦。上午十点,快递来啦。送了一个价值117元的向日葵舒缓喷雾,和上次送我的向日葵修颜乳是一个价格滴!
政策: 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加强口岸各监管服务部门协作, 整合优化通关业务流程, 加大信息化和智能化投入, 实现 '信息互换、 监管互认、 执法互助'. 按照'放管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改观,中职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校企合作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存
县级师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满足和适应中小学教师发展需要,县级师训机构师资优质专业能力资源储备是最首要的。笔者通过对当前县级师训机构教师专业
在分析我国现行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结构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价值网和协同商务理论,提出一个优化的农产品新型流通服务体系,给出了该体系的价值网结构和协同电子商务模式视图
本刊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获悉,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五项措施支持流通企业发展。(一)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企业登记中开辟“绿色通道”:对兼并登记申请实行专人专件办理;对符合条
在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的前提下加强县域乡村教师有效培训,对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县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教师培训需要实时把控当前培训所存在的问题,着重
马佳佳是一名古灵精怪的90后女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之后,她既没有选择考研,也没有像其他校友一样从事演艺和传媒行业,而是与自己的搭档一起在母校门口开了一家充满创意的情趣用品店,并利用微信、陌陌等免费传媒工具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营销,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盈利。  立足大学城,开家独一无二的小店  “我为什么要创业?就是为了不和你们这些屌丝做同事。”这是马佳佳挂在微博上的爆炸性创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