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物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进步的。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决定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现在,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风潮,实际上,现在学生就业难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在当今社会中,要满足企业的选择和学生的择业,就必须在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和职业教育的教学重心上进行适应市场需要的改变。
关键词:改革;教育体制;面市;就业
《易》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么一个规律,不管我们从历史角度还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来看都不能脱离这么一个规律,教育体制的变革也是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从当初的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经济形势,从自信自负的学校骄子到现在求职的四处碰壁,折射出现代教育体制新变革时期的到来。
一、改革的历史发展
改革既是经济的变革,也是时代的变革,更是教育体制的变革。纵观我们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每一次进步都和国家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表,我国教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拓展办学形式”的新阶段。由于这一期间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急需人才,学校渴望发掘自身潜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但又深感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规章把学校的手脚捆得“过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认真“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2年初,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再也回避不了“市场经济”的时刻,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战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二是着力于重点和难点。这个时刻,“共建”“合并”“合作办学”“参与办学和管理”和“划转”是当时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二、在教育体制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一大批学子学无所用的现象
(1)广大的职校毕业生求职无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4日下午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就业形势逐季好转,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整套政策体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基本稳定,2010年就业工作目标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人数众多,所以才存在“保就业”的说法。
(2)钱学森“中国教育无冒尖人才”的感叹却萦绕耳畔。就宏观背景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加大投资以及对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恰当地过分强调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水平较低,对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长。同时职校毕业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一定年限的教育水平并不完全等同于人力资本,企业出于自身考虑并不特别情愿招聘应届毕业生,企业本身的这种理性或者短视行为从微观角度决定了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不足。如果比照其他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国工业化的这个阶段,大量需要的是技能工人。而中国现在的情况,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职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化所需要的技能工人远远不足。尽管职校的扩招给予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但如果培养了一大批没有用的技能人才又有何用呢?
三、如何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奏响就业协奏曲
1.职校教育定位从“跟市”到“面市”
现在经济环境下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是职校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的不足恐怕才是更需要引起重视的。随着近几年职校扩招,新上专业猛增。职校争上新专业基本上分几种类型:一是生源捞取型。新上专业就是为了多招学生,“结网捕鱼”。学校普遍喜欢上投资少、见效快,靠几本书、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应付的“软专业”,而对像工程技术这样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二是分散就业压力型。学生过多地集中在一个专业,会人为造成就业压力过大,所以部分学校将专业设置化整为零,目的是自我减压,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三是历史依赖型。主要以原有专业为基础。四是市场导向型。市场上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就业形势的变化。职校学生就业难与职校专业调整不及时有关。
职校是自主办学主体,专业设置应该面向市场。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现代就业市场上,企业需要什么人呢?它需要培养成熟的人,这一点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是无可厚非的,每一个企业在现在经济环境下首要任务就是存活,而存活的显著标志就是员工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因此,职校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用人规律。西安外事学院2009年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0%,作为两会代表的校长黄藤就明确表示,西安外事学院就业率高就是取决于他们学校专业设置是“面市”。黄藤校长指出:“建立了就业基地,把三年级要毕业的学生早早地送到这些基地去进行学习,尽管也有怨言、也有辛苦,但是效果是非常好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所以西安外事学院的就业状况一直是非常好的。而且我们打通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国内到国外的这样一条通道,这么多年来是好的,证明是成功的。”
2.职校教育需要创建毕业生掌握和运用就业技能的环境
两千年前,儒门圣人孔子就提出将学和思、学和行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纵览现今职校教育体制,学生是“闻道者众”。所以毕业了以后,不能一下子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实践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就需要职校教育给学子创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做一些实践,让他们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要面对市场,就必须就业,必须找工作,职校的课程制度改革就必须多元,虽然说最后的目标和指向是研究,但是学校里毕竟还有大量的不能从事研究的人员,即使是那些一流大学,那么就要开设第二课堂,就要开选修课,就要想尽办法为他们开设职业技能的训练,让他们能够从事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如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基本相当、增加实训课程等,这一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很多职业学校设置的“工程坊”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工程坊”24小时全天候为学生开放。学生在这里可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以及一些设想都可以在这里实现。通过动手可以从一些小的零件做到复杂的一些装置。设立了科研训练与实践创新基金,学生通过申请项目,由学校审批。得到批准后,给予他一定经费的资助,学生可以拿到1500到3000不等的经费。拿到这个经费,他可以到“工程坊”里去实践,去实现他的设想。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思想。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到长大后的社会舆论,从“官本位”的思想到对于“蓝领”的蔑视都造就了现代职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职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很多学生会说,我没有经验,也对社会不熟悉,怎么能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该是职校教育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
一方面树立自信的就业心态。职校学生毕业之后,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挫折,这时坚强的勇气和信念是不可缺少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职校教育,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自信的就业心态。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俗话说“承受了打击才能承受欣喜”,西方某些职校的“压力训练”无疑是一个树立良好心态的好方法。在学校内创造学习和动手技能培训的机会,每个机会都需要学生去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适度地引入职场环境,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这样,对于树立自信的就业心态是有着极大帮助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恒心。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先生就有着这样的座右铭:“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恒心。”“才华”不能: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并不少见; “天才”不能:是天才却得不到赏识者屡见不鲜;“教育”不能:受过教育而没有饭碗的人并不难找。只有恒心加上决心才是万能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面对市场的就业观念,培养高素质的“蓝领”劳动者。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但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国技术工人仅有7000万名,其中中高级工占40%,与发达国家85%的比例差距很大。高级技工的短缺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也体现在新兴的行业中,仅软件行业高级技工的缺口就达42万人。《人民日报》曾报道,温州近几年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经营管理的大学生,工作并不好找,月薪至多两三千;掌握高级技能的技术工人,则是众多企业争抢的“宝贝”,月收入通常在万元以上。
总而言之,当前经济危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就业压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面对市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经济形势,新的人才要求,历史往往都是压力与机遇并存,以变革的心态迎接市场的嬗变,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走上产业化教育的大道,以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奏响就业的激扬乐章!
参考文献:
[1] 梁贯成.教改不能盲目西化[N].参考消息,2001-1-19.
[2] 余珍有.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3] 金勇.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J].现代情报,2000(4).
[4] 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
(作者单位:湖南省经济贸易技工学校)
关键词:改革;教育体制;面市;就业
《易》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么一个规律,不管我们从历史角度还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来看都不能脱离这么一个规律,教育体制的变革也是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从当初的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经济形势,从自信自负的学校骄子到现在求职的四处碰壁,折射出现代教育体制新变革时期的到来。
一、改革的历史发展
改革既是经济的变革,也是时代的变革,更是教育体制的变革。纵观我们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每一次进步都和国家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表,我国教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拓展办学形式”的新阶段。由于这一期间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急需人才,学校渴望发掘自身潜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但又深感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规章把学校的手脚捆得“过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认真“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2年初,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再也回避不了“市场经济”的时刻,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战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二是着力于重点和难点。这个时刻,“共建”“合并”“合作办学”“参与办学和管理”和“划转”是当时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二、在教育体制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一大批学子学无所用的现象
(1)广大的职校毕业生求职无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4日下午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就业形势逐季好转,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整套政策体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基本稳定,2010年就业工作目标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人数众多,所以才存在“保就业”的说法。
(2)钱学森“中国教育无冒尖人才”的感叹却萦绕耳畔。就宏观背景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加大投资以及对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恰当地过分强调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水平较低,对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长。同时职校毕业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一定年限的教育水平并不完全等同于人力资本,企业出于自身考虑并不特别情愿招聘应届毕业生,企业本身的这种理性或者短视行为从微观角度决定了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不足。如果比照其他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国工业化的这个阶段,大量需要的是技能工人。而中国现在的情况,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职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化所需要的技能工人远远不足。尽管职校的扩招给予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但如果培养了一大批没有用的技能人才又有何用呢?
三、如何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奏响就业协奏曲
1.职校教育定位从“跟市”到“面市”
现在经济环境下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是职校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的不足恐怕才是更需要引起重视的。随着近几年职校扩招,新上专业猛增。职校争上新专业基本上分几种类型:一是生源捞取型。新上专业就是为了多招学生,“结网捕鱼”。学校普遍喜欢上投资少、见效快,靠几本书、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应付的“软专业”,而对像工程技术这样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二是分散就业压力型。学生过多地集中在一个专业,会人为造成就业压力过大,所以部分学校将专业设置化整为零,目的是自我减压,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三是历史依赖型。主要以原有专业为基础。四是市场导向型。市场上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就业形势的变化。职校学生就业难与职校专业调整不及时有关。
职校是自主办学主体,专业设置应该面向市场。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现代就业市场上,企业需要什么人呢?它需要培养成熟的人,这一点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是无可厚非的,每一个企业在现在经济环境下首要任务就是存活,而存活的显著标志就是员工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因此,职校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用人规律。西安外事学院2009年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0%,作为两会代表的校长黄藤就明确表示,西安外事学院就业率高就是取决于他们学校专业设置是“面市”。黄藤校长指出:“建立了就业基地,把三年级要毕业的学生早早地送到这些基地去进行学习,尽管也有怨言、也有辛苦,但是效果是非常好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所以西安外事学院的就业状况一直是非常好的。而且我们打通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国内到国外的这样一条通道,这么多年来是好的,证明是成功的。”
2.职校教育需要创建毕业生掌握和运用就业技能的环境
两千年前,儒门圣人孔子就提出将学和思、学和行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纵览现今职校教育体制,学生是“闻道者众”。所以毕业了以后,不能一下子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实践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就需要职校教育给学子创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做一些实践,让他们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要面对市场,就必须就业,必须找工作,职校的课程制度改革就必须多元,虽然说最后的目标和指向是研究,但是学校里毕竟还有大量的不能从事研究的人员,即使是那些一流大学,那么就要开设第二课堂,就要开选修课,就要想尽办法为他们开设职业技能的训练,让他们能够从事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如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基本相当、增加实训课程等,这一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很多职业学校设置的“工程坊”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工程坊”24小时全天候为学生开放。学生在这里可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以及一些设想都可以在这里实现。通过动手可以从一些小的零件做到复杂的一些装置。设立了科研训练与实践创新基金,学生通过申请项目,由学校审批。得到批准后,给予他一定经费的资助,学生可以拿到1500到3000不等的经费。拿到这个经费,他可以到“工程坊”里去实践,去实现他的设想。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思想。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到长大后的社会舆论,从“官本位”的思想到对于“蓝领”的蔑视都造就了现代职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职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很多学生会说,我没有经验,也对社会不熟悉,怎么能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该是职校教育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
一方面树立自信的就业心态。职校学生毕业之后,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挫折,这时坚强的勇气和信念是不可缺少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职校教育,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自信的就业心态。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俗话说“承受了打击才能承受欣喜”,西方某些职校的“压力训练”无疑是一个树立良好心态的好方法。在学校内创造学习和动手技能培训的机会,每个机会都需要学生去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适度地引入职场环境,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这样,对于树立自信的就业心态是有着极大帮助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恒心。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先生就有着这样的座右铭:“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恒心。”“才华”不能: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并不少见; “天才”不能:是天才却得不到赏识者屡见不鲜;“教育”不能:受过教育而没有饭碗的人并不难找。只有恒心加上决心才是万能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面对市场的就业观念,培养高素质的“蓝领”劳动者。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但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国技术工人仅有7000万名,其中中高级工占40%,与发达国家85%的比例差距很大。高级技工的短缺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也体现在新兴的行业中,仅软件行业高级技工的缺口就达42万人。《人民日报》曾报道,温州近几年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经营管理的大学生,工作并不好找,月薪至多两三千;掌握高级技能的技术工人,则是众多企业争抢的“宝贝”,月收入通常在万元以上。
总而言之,当前经济危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就业压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面对市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经济形势,新的人才要求,历史往往都是压力与机遇并存,以变革的心态迎接市场的嬗变,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走上产业化教育的大道,以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奏响就业的激扬乐章!
参考文献:
[1] 梁贯成.教改不能盲目西化[N].参考消息,2001-1-19.
[2] 余珍有.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3] 金勇.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J].现代情报,2000(4).
[4] 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
(作者单位:湖南省经济贸易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