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数学教学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等方面产生了全面的创新。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设计,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让数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学好数学。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也使数学教学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等方面产生了全面的创新。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设计,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让数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学好数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小猴吃桃)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瞧,它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有什么变化,再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留给小猴2个桃子,小猴先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练习时,我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制成动画,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如:①摘水果,②登山,③闯关游戏。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的吸引力也大,能加深印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在教小学数学第八册《平均数》时,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的卡拉OK比赛镜头,每当一个歌手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把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变为直观,能帮助学生破疑解难。
如何处理好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一直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采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直观的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新知识和运用原有知识。比如:我在上“乘法的初步知识”时,采用信息技术播放了情境图,让学生看到了游乐场。我们是农村小学,孩子们根本没有去过游乐场,更不知道什么是过山车,摩天飞轮等。通过播放情境图,让学生知道了游乐场里有什么,知道了过山车、摩天飞轮等怎么玩,信息技术将静的画面化为动的画面,学生好像自己去了游乐场一样,调动各个认知器官的能动性。接着,老师提问,有几架过山车?每架上有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在实践活动中动脑,体会乘法的含义。
三、利用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形成,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巧设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针对这一特点,练习时我利用多采的画面和动听的故事相结合,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练习时,我利用多媒体将屏幕打开,唐僧四人分别出现在一个荒草丛的小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蹦蹦跳跳出来对师傅说:“师傅,你口渴了,俺老孙去找点吃的去,并吩咐八戒看好师傅。不一会儿,孙悟空摘来许多桃子,师徒四人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吃完了,猪八戒好像还没有吃够说:猴哥①我才吃了30个桃子。②沙僧说:我吃了8个桃子。③悟空说:我吃了15个桃子。④师傅说:我吃了6个桃子。(点击谁,电脑上出现相关的文字)教师问:①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②谁比谁多吃几个?这样的故事情景及生动活泼的彩色画面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迫不及待的举起小手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有的说:①猪八戒比沙僧多吃22个。30-8=22(个)②悟空比师傅多吃了9个。15-6=9(个)③猪八戒比师傅多吃了24个。30-6=24(个)④猪八戒比沙僧、悟空两个吃得还多7个。30-15=7(个)。⑤还有一个学困生说:猪八戒太厉害了,师傅、悟空、沙僧三人也没有猪八戒吃得多。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动用所学知识,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优化。
四、利用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教材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地处理教材,把生活情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开阔了广大的空间,但不管信息技术多么优越,都只能是为课堂教学起辅助性的作用。它不能全盘应用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于代替基本的教学活动和教师适当的讲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整合起来,进行创造设计,让它在课堂上发挥它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也使数学教学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等方面产生了全面的创新。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设计,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让数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学好数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小猴吃桃)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瞧,它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有什么变化,再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留给小猴2个桃子,小猴先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练习时,我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制成动画,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如:①摘水果,②登山,③闯关游戏。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的吸引力也大,能加深印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在教小学数学第八册《平均数》时,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的卡拉OK比赛镜头,每当一个歌手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把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变为直观,能帮助学生破疑解难。
如何处理好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一直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采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直观的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新知识和运用原有知识。比如:我在上“乘法的初步知识”时,采用信息技术播放了情境图,让学生看到了游乐场。我们是农村小学,孩子们根本没有去过游乐场,更不知道什么是过山车,摩天飞轮等。通过播放情境图,让学生知道了游乐场里有什么,知道了过山车、摩天飞轮等怎么玩,信息技术将静的画面化为动的画面,学生好像自己去了游乐场一样,调动各个认知器官的能动性。接着,老师提问,有几架过山车?每架上有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在实践活动中动脑,体会乘法的含义。
三、利用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形成,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巧设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针对这一特点,练习时我利用多采的画面和动听的故事相结合,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练习时,我利用多媒体将屏幕打开,唐僧四人分别出现在一个荒草丛的小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蹦蹦跳跳出来对师傅说:“师傅,你口渴了,俺老孙去找点吃的去,并吩咐八戒看好师傅。不一会儿,孙悟空摘来许多桃子,师徒四人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吃完了,猪八戒好像还没有吃够说:猴哥①我才吃了30个桃子。②沙僧说:我吃了8个桃子。③悟空说:我吃了15个桃子。④师傅说:我吃了6个桃子。(点击谁,电脑上出现相关的文字)教师问:①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②谁比谁多吃几个?这样的故事情景及生动活泼的彩色画面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迫不及待的举起小手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有的说:①猪八戒比沙僧多吃22个。30-8=22(个)②悟空比师傅多吃了9个。15-6=9(个)③猪八戒比师傅多吃了24个。30-6=24(个)④猪八戒比沙僧、悟空两个吃得还多7个。30-15=7(个)。⑤还有一个学困生说:猪八戒太厉害了,师傅、悟空、沙僧三人也没有猪八戒吃得多。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动用所学知识,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优化。
四、利用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教材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地处理教材,把生活情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开阔了广大的空间,但不管信息技术多么优越,都只能是为课堂教学起辅助性的作用。它不能全盘应用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于代替基本的教学活动和教师适当的讲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整合起来,进行创造设计,让它在课堂上发挥它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