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信公众号:李北辰/作者:李北辰相比于过往两年的锦簇,褚橙2015年并不太平,有人说它质量下降,也有人力挺其清白,无论怎样,在这个收获季,褚橙负面新闻有点多。
那么褚橙究竟怎么了?
情怀渐冷势能易弱,心有旁骛再无新章
两三年前,来自媒体,电商平台,也许还有褚家自身的一股合力,通过出色的营销手段,让大众消费者用想象力将一种农产品抛至一个新高度。
于是,褚时健作为时代符号,被接受了各路人马奔赴哀牢山的组团致敬,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即便2015年褚橙并无遭遇任何口碑问题,其“情怀热度”也正处于一个缓慢冷却的过程之中。从这个角度,尽管你很难完全用这个要求圈套褚橙,但褚橙若想持续依靠“情怀标签”保持高溢价,或许早应花心思在新的玩法上,制造新的势能,没人能永远置身在浪尖。
家族上演“夺产剧”,质量遭遇“滑铁卢”
褚橙上市不久,就有文章表示2015年褚橙的“品相、口感、味道等有些略不如前”,还列举了褚橙经销商涨价、皮还绿着就开卖、网购有次品等问题。
如今褚时健“个人品牌”很大一部分被捆绑在扑朔迷离的渠道利益之中,这也是褚橙出现差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旁观者角度,留给褚家改善渠道乱象、家族内耗和提高管理能力的时间确实有限,互联网时代,普通消费者面对橙子这种高溢价“大众产品”时很少表现出足够的忠诚,那些流星般闪耀又滑落的产品比比皆是。
回归本质,光环退去,老者被累
橙子口感上的差异并不同于手机等产品的高低分明,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批包括“廉江红橙”“橙先生”“农夫山泉17.5度橙”等在内的同类竞品,对于更大基数的消费者来说,若褚橙光环褪色,其性价比无疑处于劣势。
作为先行者,褚橙占据了一些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但,也许正像我很喜欢的经济学专栏作者酸汤鱼所言,伟大品牌之所以让人觉得伟大是因为这个品牌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没人会否认褚橙的意义,它为这个世界贡献良多,只不过一颗橙子无法透支太多重量和意义。
当我们谈起O2O,除了高频和刚需,还能剩下什么?
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青空片想
理解的O2O和操盘O2O的成败不是绝对等价的,可能你对O2O的理解超越全国99.9%的从业人员,但也并不能保证你就能做个O2O一炮而红。事实上,大多数人其实都只是在试错。
O2O产品面临的迷思
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
如果你的着眼点是存量市场,那O2O必然是一个效率工具。但如果着眼点是增量市场,那O2O就不只是个效率工具,而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里存在服务半径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项服务是个低频服务,那显然在一定时间内,这个服务不会商业化。可是,如果这个服务半径足够大,这个市场就出来了。也就是说,低频与高频之间,并不是那么明确的。
一个在存量市场里的低频服务,改变他的服务半径,他就可以在增量市场里出现,并且成为一个高频。
当然了,这个里面存量与增量也不是绝对的,有很多产品在存量市场中把效率做到了极致,效率提升的同时,以前一些不成立的经济模式就变得可以一试了,从存量中带出了增量。
换一个纬度而言,市场里的非刚需服务因为非刚需而变得不复存在,但是如果周围环境变化了,这个非刚需就可以在增量市场里重新出现,甚至可以成为刚需。
O2O带来的是规模化生产后的效率?
现如今,很多O2O从业人员的想法思路仍然停留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很多人在考虑,如何干掉中间商,对接供需,为用户提供更低的价格。
互联网是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替他们计算。让用户在决策时可以按照价格排序、销量排序、评价排序,得出排在最前面的答案。这就回到了规模化的问题。
对于简单的标准化产品,规模化是可行的,比如快消品。但是对于服务行业,甚至将要到来的体验经济,规模化本身就是伪命题。而规模化之后的效率,显然也不是互联网O2O的未来。
互联网O2O,还是应该着眼于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思路,借助互联网的特点,改造传统行业。
那么褚橙究竟怎么了?
情怀渐冷势能易弱,心有旁骛再无新章
两三年前,来自媒体,电商平台,也许还有褚家自身的一股合力,通过出色的营销手段,让大众消费者用想象力将一种农产品抛至一个新高度。
于是,褚时健作为时代符号,被接受了各路人马奔赴哀牢山的组团致敬,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即便2015年褚橙并无遭遇任何口碑问题,其“情怀热度”也正处于一个缓慢冷却的过程之中。从这个角度,尽管你很难完全用这个要求圈套褚橙,但褚橙若想持续依靠“情怀标签”保持高溢价,或许早应花心思在新的玩法上,制造新的势能,没人能永远置身在浪尖。
家族上演“夺产剧”,质量遭遇“滑铁卢”
褚橙上市不久,就有文章表示2015年褚橙的“品相、口感、味道等有些略不如前”,还列举了褚橙经销商涨价、皮还绿着就开卖、网购有次品等问题。
如今褚时健“个人品牌”很大一部分被捆绑在扑朔迷离的渠道利益之中,这也是褚橙出现差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旁观者角度,留给褚家改善渠道乱象、家族内耗和提高管理能力的时间确实有限,互联网时代,普通消费者面对橙子这种高溢价“大众产品”时很少表现出足够的忠诚,那些流星般闪耀又滑落的产品比比皆是。
回归本质,光环退去,老者被累
橙子口感上的差异并不同于手机等产品的高低分明,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批包括“廉江红橙”“橙先生”“农夫山泉17.5度橙”等在内的同类竞品,对于更大基数的消费者来说,若褚橙光环褪色,其性价比无疑处于劣势。
作为先行者,褚橙占据了一些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但,也许正像我很喜欢的经济学专栏作者酸汤鱼所言,伟大品牌之所以让人觉得伟大是因为这个品牌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没人会否认褚橙的意义,它为这个世界贡献良多,只不过一颗橙子无法透支太多重量和意义。
当我们谈起O2O,除了高频和刚需,还能剩下什么?
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青空片想
理解的O2O和操盘O2O的成败不是绝对等价的,可能你对O2O的理解超越全国99.9%的从业人员,但也并不能保证你就能做个O2O一炮而红。事实上,大多数人其实都只是在试错。
O2O产品面临的迷思
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
如果你的着眼点是存量市场,那O2O必然是一个效率工具。但如果着眼点是增量市场,那O2O就不只是个效率工具,而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里存在服务半径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项服务是个低频服务,那显然在一定时间内,这个服务不会商业化。可是,如果这个服务半径足够大,这个市场就出来了。也就是说,低频与高频之间,并不是那么明确的。
一个在存量市场里的低频服务,改变他的服务半径,他就可以在增量市场里出现,并且成为一个高频。
当然了,这个里面存量与增量也不是绝对的,有很多产品在存量市场中把效率做到了极致,效率提升的同时,以前一些不成立的经济模式就变得可以一试了,从存量中带出了增量。
换一个纬度而言,市场里的非刚需服务因为非刚需而变得不复存在,但是如果周围环境变化了,这个非刚需就可以在增量市场里重新出现,甚至可以成为刚需。
O2O带来的是规模化生产后的效率?
现如今,很多O2O从业人员的想法思路仍然停留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很多人在考虑,如何干掉中间商,对接供需,为用户提供更低的价格。
互联网是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替他们计算。让用户在决策时可以按照价格排序、销量排序、评价排序,得出排在最前面的答案。这就回到了规模化的问题。
对于简单的标准化产品,规模化是可行的,比如快消品。但是对于服务行业,甚至将要到来的体验经济,规模化本身就是伪命题。而规模化之后的效率,显然也不是互联网O2O的未来。
互联网O2O,还是应该着眼于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思路,借助互联网的特点,改造传统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