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有特别喜好操弄各种社会事件者,比如专写各类时评的作家写手,比如哭天喊地转发各种段子、时政消息乃至谣言的律师,比如以团队形式进行“话题操作”、博取营销帐号知名度或者商业收益的公司或工作室,我称之为“吃眼球”的人。
大众媒体兴起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在中国,则是最近20年有大发展,如南方周末、财经在全国有影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在地方有影响。进而,因为互联网的发达,纸质媒体的报道、评论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各地,后来社交媒体出现和演化,博客、微博本身也有了大V,对热点事件的传播更为迅捷、普及,热贴一天之内就有几十万人关注,了不得。举凡各种腐败、官司中,有戏剧性冲突的时候,往往评论、转发激增,民意汹涌,让当事人、政府、法院都不得不聆听一二,依违其间。旁观了很多起这样的案例,我总觉得所谓“民意”真的是可观、可参考,但也不可全信。轻率的讲“以民意为导向”,真是会造成各种灾难,而且是“没人负责的灾难”,因为决定对了,人人有份,决定错了,决策者可以辩解自己是按照民意干的,而当初主张的民众数量如此之多,法不责众,也没有人会因此付出代价。
好多冲突性事件,比如之前的李庄案、李某某案,本身有曲折,信息的披露也有各种残缺、各种角度,多数媒体习惯选取其中最有戏剧性、最火爆的给予重点报道,民众据此发表的意见未必就理性周全。再加上中国特色的“商业推广”、“五毛义愤”各种幕后的推波助澜、议程引导,一时一地的议论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当事者、当局、旁观中要谨慎面对。但问题是很多决策、判决需要当时就做出,因此民意可观,但不可全信,需要在专业上、程序上有更细致的审议、验证,做决定才比较靠谱。当然,好在市场环境下媒体还有竞争,长期来看,好多事情的“真相”最终会得到披露,或者说,不断有修正的可能,但是在决定、判决的当时,人们并不知晓,由此做出的发言或许过头,就需要当事者不可全信。
其次,报纸上的时评家直言,微博上的大V转发、网友的激烈讨论,就一定代表“大多数人”吗?值得怀疑。对特定议题,往往是最支持和最反对的两极最爱发言、最强烈表达,大部分人可能不太关注,或者觉得无所谓、无法判断,也就不发言。因此,千万别以为网上点赞、转发多的一定就是民意的大多数。而且公共空间里,一些大V、评论家为了各种利益——有的人是拿钱进行“商业代言”,有的虽然没人付钱,但是要吸引粉丝,积累名气,等待未来变现——也喜欢把时间的最戏剧化、最冲突化的身份、言论差别进行“提炼对比”,以便更能吸引大众眼球,未必就接近“事实真相”或者注重“有效逻辑”。
有特别喜好操弄各种社会事件者,比如专写各类时评的作家写手,比如哭天喊地转发各种段子、时政消息乃至谣言的律师,比如以团队形式进行“话题操作”、博取营销帐号知名度或者商业收益的公司或工作室,我称之为“吃眼球”的人。这些人以博名利为主,取悦民粹,各自玩弄“仇富”、“仇官”、“仇日”、“民主”、“扶贫怜弱”等不同类型的话题,说俏皮话,挑逗社会情绪,偶然说对了就自吹自擂,说错了则视而不见或者轻巧放过,反正不必为错误言论付出实际代价,自然乐得当大嘴巴乱说话。
这也算大众媒体时代的一种景观吧。反正,不怕话说得大,只要傻子的数量足够多,千男万女里总有几个会信那些胡话。
有特别喜好操弄各种社会事件者,比如专写各类时评的作家写手,比如哭天喊地转发各种段子、时政消息乃至谣言的律师,比如以团队形式进行“话题操作”、博取营销帐号知名度或者商业收益的公司或工作室,我称之为“吃眼球”的人。
大众媒体兴起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在中国,则是最近20年有大发展,如南方周末、财经在全国有影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在地方有影响。进而,因为互联网的发达,纸质媒体的报道、评论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各地,后来社交媒体出现和演化,博客、微博本身也有了大V,对热点事件的传播更为迅捷、普及,热贴一天之内就有几十万人关注,了不得。举凡各种腐败、官司中,有戏剧性冲突的时候,往往评论、转发激增,民意汹涌,让当事人、政府、法院都不得不聆听一二,依违其间。旁观了很多起这样的案例,我总觉得所谓“民意”真的是可观、可参考,但也不可全信。轻率的讲“以民意为导向”,真是会造成各种灾难,而且是“没人负责的灾难”,因为决定对了,人人有份,决定错了,决策者可以辩解自己是按照民意干的,而当初主张的民众数量如此之多,法不责众,也没有人会因此付出代价。
好多冲突性事件,比如之前的李庄案、李某某案,本身有曲折,信息的披露也有各种残缺、各种角度,多数媒体习惯选取其中最有戏剧性、最火爆的给予重点报道,民众据此发表的意见未必就理性周全。再加上中国特色的“商业推广”、“五毛义愤”各种幕后的推波助澜、议程引导,一时一地的议论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当事者、当局、旁观中要谨慎面对。但问题是很多决策、判决需要当时就做出,因此民意可观,但不可全信,需要在专业上、程序上有更细致的审议、验证,做决定才比较靠谱。当然,好在市场环境下媒体还有竞争,长期来看,好多事情的“真相”最终会得到披露,或者说,不断有修正的可能,但是在决定、判决的当时,人们并不知晓,由此做出的发言或许过头,就需要当事者不可全信。
其次,报纸上的时评家直言,微博上的大V转发、网友的激烈讨论,就一定代表“大多数人”吗?值得怀疑。对特定议题,往往是最支持和最反对的两极最爱发言、最强烈表达,大部分人可能不太关注,或者觉得无所谓、无法判断,也就不发言。因此,千万别以为网上点赞、转发多的一定就是民意的大多数。而且公共空间里,一些大V、评论家为了各种利益——有的人是拿钱进行“商业代言”,有的虽然没人付钱,但是要吸引粉丝,积累名气,等待未来变现——也喜欢把时间的最戏剧化、最冲突化的身份、言论差别进行“提炼对比”,以便更能吸引大众眼球,未必就接近“事实真相”或者注重“有效逻辑”。
有特别喜好操弄各种社会事件者,比如专写各类时评的作家写手,比如哭天喊地转发各种段子、时政消息乃至谣言的律师,比如以团队形式进行“话题操作”、博取营销帐号知名度或者商业收益的公司或工作室,我称之为“吃眼球”的人。这些人以博名利为主,取悦民粹,各自玩弄“仇富”、“仇官”、“仇日”、“民主”、“扶贫怜弱”等不同类型的话题,说俏皮话,挑逗社会情绪,偶然说对了就自吹自擂,说错了则视而不见或者轻巧放过,反正不必为错误言论付出实际代价,自然乐得当大嘴巴乱说话。
这也算大众媒体时代的一种景观吧。反正,不怕话说得大,只要傻子的数量足够多,千男万女里总有几个会信那些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