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家长习惯用“我要生气了”威胁宝宝,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要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有时候,这一招儿确实管用,但事实上,家长总是这样威胁宝宝,很容易对宝宝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那么,当宝宝的某些行为真的让人生气,家长该怎么做呢?
冷静分析,控制情绪
【场景】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3岁的涛涛一直气鼓鼓的,跟妈妈对着干,嘴里还嘟囔着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脏话。妈妈警告他:“如果你再不听话,妈妈要生气了!”涛涛被吓住了,变得顺从了许多,但还是很不开心,一路上一言不发。刚进家门,涛涛就跑进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妈妈被激怒了,冲进去打了涛涛两巴掌。涛涛哭得更厉害了,妈妈也气得不肯做饭……
【指导】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家长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话,大哭大闹,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可以用轻柔的语气询问宝宝:“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在幼儿园不开心吗?”了解情况之后再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家长心中的火气也就慢慢消散了。
如果宝宝出现不能容忍的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说脏话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说脏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宝宝认真地改正了,家长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变乖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如果家长忍不住发了脾气,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宝宝。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要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理解孩子,切莫误会
【场景】斌斌今年4岁,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经常闯些小祸惹爸爸妈妈生气。比如:他曾用刷便池的毛刷擦爸爸的嘴,叫爸爸起床,呼唤道:“爸爸快起来刷牙洗脸,去幼儿园要迟到了!”他曾把家里的花生油抹在楼梯扶手上,理由是:“这样下楼会快一点。”最惊人的一次,他把十几根筷子一一插进家里的电源插孔里,说是要给筷子充电,这样晚上吃饭的时候就不用开灯了。斌斌的调皮让爸爸妈妈很头疼,经常对他大发雷霆。看到爸爸妈妈生气的样子,斌斌当然会害怕,但过不了两天,他又会异想天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
【指导】宝宝的好奇心强,认知水平却有限,决定了他的行为经常被家长误会。家长是成人,靠知识和经验做事,往往不理解宝宝的幼稚行为,甚至产生幻觉,要求宝宝按成人的逻辑思考,按社会规范行事。家长这样想,无异于缘木求鱼。如果宝宝不懂、不配合,家长大动干戈,无异于欺负宝宝。我们试着来分析斌斌的所谓的异常行为,看其中有没有正常的成分。
斌斌用刷便池的毛刷擦爸爸的嘴,可能是觉得毛刷与牙刷外形相似,只是大小不同,用大的叫爸爸起床更有说服力。他可能不知道刷便池的毛刷是脏的,不能用来擦嘴;即使他知道,用臭气把爸爸熏起床对他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斌斌把花生油抹在楼梯扶手上以加快下楼的速度,当然是幼稚可笑的,但至少他知道花生油有润滑作用,其勇于实践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表扬吗?如果家长借机告诉他机械润滑原理,不是把坏事变成好事了吗?另外,用毛刷叫爸爸起床和用花生油抹楼梯扶手两件事联系起来看,斌斌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更值得家长鼓励,而不是生气制止。
斌斌给筷子充电无疑是危险的,必须立即制止,但不必大发雷霆,因为斌斌的动机是美好的,甚至颇有浪漫情调。宝宝都有自己的玩乐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家长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家长认为宝宝不应该做的事情,宝宝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如果家长生气了,宝宝就会产生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感。
每个宝宝都有好奇心,探究未知世界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如果家长不加引导,一味制止,宝宝就会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意味着失去学习的能力。所以,家长要在生气之前认真想一想,宝宝闯祸的动机是什么?其中有没有值得肯定和保护的因素?
抓大放小,重视体验
【场景】兰女士和丈夫很重视家庭教育,深知宝宝从小养成好习惯比长大了改正坏习惯更重要,所以对儿子亮亮要求极其严格,只要发现亮亮有一点做得不好,就马上纠正,这样就难免生更多的气。比如,亮亮画画时,妈妈就在旁边盯着,每画一笔他都要抬头看一眼妈妈,妈妈点头了他才低头画第二笔。如果哪一笔画得不够好,妈妈就板着脸训斥一番。被爸爸妈妈时刻监视着,亮亮很不开心,养成了遇事逃避的坏习惯。
【指导】像兰女士和丈夫这样时刻紧盯宝宝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操之过急,反而更容易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如果宝宝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装作不知道,让宝宝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小毛病自行消失。宝宝都有向善能力,若家长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则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等宝宝长到五六岁,开始慢慢懂事了,家长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宝宝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宝宝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切记,家长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情绪对抗,后患无穷
【场景】瑞瑞是一个爱生气的5岁男孩,在幼儿园和小区人缘不大好,因为他动不动就噘嘴,跑到一边生闷气。小伙伴们都说,瑞瑞像一个娇气的女孩子,惹不起。从小,瑞瑞只要不听话,妈妈就用“我要生气了”来威胁他。渐渐地,瑞瑞也学会了生气。他想吃冰淇淋,妈妈不答应,他就噘起嘴,说:“再不给我买,我要生气了!”如果妈妈坚持不给他买,他能一直生气,有时一整天不跟妈妈说一句话,最后还是妈妈妥协。有时爸爸出面干涉,武力迫使瑞瑞就范,但妈妈会及时出现,保护瑞瑞不挨打。聪明的瑞瑞看出了门道,以后再有什么无理要求,就用生气威胁妈妈,然后用妈妈制衡爸爸。瑞瑞的爸爸慨叹:“这个家已经被这小子给接管了,他才是真正的家长!都是他妈妈给惯的!我都不知道怎样开展家庭教育了。”瑞瑞的妈妈则忧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瑞瑞这孩子人缘这么差,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啊?”
【指导】面对家长生气,比较调皮的宝宝会使出绝招,有样学样地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养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自己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家长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信任,给他巩固良好习惯的机会。比如,孩子不肯收拾玩具,家长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收拾就算了,但明天一定要收拾。这等于期待宝宝能说话算数,是对宝宝信任的具体表现,宝宝都很重视家长对他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收拾玩具的。
当宝宝要挟家长时,家长不买账,宝宝越生气,就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家庭教育的要义是让宝宝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喜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感觉自己快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对当下问题认真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宝宝是需要关心抚慰,还是需要家长的具体引导,对症下药,这样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家长生气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编辑:陈彤】
冷静分析,控制情绪
【场景】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3岁的涛涛一直气鼓鼓的,跟妈妈对着干,嘴里还嘟囔着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脏话。妈妈警告他:“如果你再不听话,妈妈要生气了!”涛涛被吓住了,变得顺从了许多,但还是很不开心,一路上一言不发。刚进家门,涛涛就跑进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妈妈被激怒了,冲进去打了涛涛两巴掌。涛涛哭得更厉害了,妈妈也气得不肯做饭……
【指导】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家长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话,大哭大闹,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可以用轻柔的语气询问宝宝:“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在幼儿园不开心吗?”了解情况之后再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家长心中的火气也就慢慢消散了。
如果宝宝出现不能容忍的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说脏话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说脏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宝宝认真地改正了,家长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变乖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如果家长忍不住发了脾气,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宝宝。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要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理解孩子,切莫误会
【场景】斌斌今年4岁,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经常闯些小祸惹爸爸妈妈生气。比如:他曾用刷便池的毛刷擦爸爸的嘴,叫爸爸起床,呼唤道:“爸爸快起来刷牙洗脸,去幼儿园要迟到了!”他曾把家里的花生油抹在楼梯扶手上,理由是:“这样下楼会快一点。”最惊人的一次,他把十几根筷子一一插进家里的电源插孔里,说是要给筷子充电,这样晚上吃饭的时候就不用开灯了。斌斌的调皮让爸爸妈妈很头疼,经常对他大发雷霆。看到爸爸妈妈生气的样子,斌斌当然会害怕,但过不了两天,他又会异想天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
【指导】宝宝的好奇心强,认知水平却有限,决定了他的行为经常被家长误会。家长是成人,靠知识和经验做事,往往不理解宝宝的幼稚行为,甚至产生幻觉,要求宝宝按成人的逻辑思考,按社会规范行事。家长这样想,无异于缘木求鱼。如果宝宝不懂、不配合,家长大动干戈,无异于欺负宝宝。我们试着来分析斌斌的所谓的异常行为,看其中有没有正常的成分。
斌斌用刷便池的毛刷擦爸爸的嘴,可能是觉得毛刷与牙刷外形相似,只是大小不同,用大的叫爸爸起床更有说服力。他可能不知道刷便池的毛刷是脏的,不能用来擦嘴;即使他知道,用臭气把爸爸熏起床对他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斌斌把花生油抹在楼梯扶手上以加快下楼的速度,当然是幼稚可笑的,但至少他知道花生油有润滑作用,其勇于实践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表扬吗?如果家长借机告诉他机械润滑原理,不是把坏事变成好事了吗?另外,用毛刷叫爸爸起床和用花生油抹楼梯扶手两件事联系起来看,斌斌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更值得家长鼓励,而不是生气制止。
斌斌给筷子充电无疑是危险的,必须立即制止,但不必大发雷霆,因为斌斌的动机是美好的,甚至颇有浪漫情调。宝宝都有自己的玩乐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家长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家长认为宝宝不应该做的事情,宝宝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如果家长生气了,宝宝就会产生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感。
每个宝宝都有好奇心,探究未知世界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如果家长不加引导,一味制止,宝宝就会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意味着失去学习的能力。所以,家长要在生气之前认真想一想,宝宝闯祸的动机是什么?其中有没有值得肯定和保护的因素?
抓大放小,重视体验
【场景】兰女士和丈夫很重视家庭教育,深知宝宝从小养成好习惯比长大了改正坏习惯更重要,所以对儿子亮亮要求极其严格,只要发现亮亮有一点做得不好,就马上纠正,这样就难免生更多的气。比如,亮亮画画时,妈妈就在旁边盯着,每画一笔他都要抬头看一眼妈妈,妈妈点头了他才低头画第二笔。如果哪一笔画得不够好,妈妈就板着脸训斥一番。被爸爸妈妈时刻监视着,亮亮很不开心,养成了遇事逃避的坏习惯。
【指导】像兰女士和丈夫这样时刻紧盯宝宝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操之过急,反而更容易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如果宝宝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装作不知道,让宝宝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小毛病自行消失。宝宝都有向善能力,若家长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则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等宝宝长到五六岁,开始慢慢懂事了,家长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宝宝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宝宝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切记,家长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情绪对抗,后患无穷
【场景】瑞瑞是一个爱生气的5岁男孩,在幼儿园和小区人缘不大好,因为他动不动就噘嘴,跑到一边生闷气。小伙伴们都说,瑞瑞像一个娇气的女孩子,惹不起。从小,瑞瑞只要不听话,妈妈就用“我要生气了”来威胁他。渐渐地,瑞瑞也学会了生气。他想吃冰淇淋,妈妈不答应,他就噘起嘴,说:“再不给我买,我要生气了!”如果妈妈坚持不给他买,他能一直生气,有时一整天不跟妈妈说一句话,最后还是妈妈妥协。有时爸爸出面干涉,武力迫使瑞瑞就范,但妈妈会及时出现,保护瑞瑞不挨打。聪明的瑞瑞看出了门道,以后再有什么无理要求,就用生气威胁妈妈,然后用妈妈制衡爸爸。瑞瑞的爸爸慨叹:“这个家已经被这小子给接管了,他才是真正的家长!都是他妈妈给惯的!我都不知道怎样开展家庭教育了。”瑞瑞的妈妈则忧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瑞瑞这孩子人缘这么差,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啊?”
【指导】面对家长生气,比较调皮的宝宝会使出绝招,有样学样地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养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自己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家长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信任,给他巩固良好习惯的机会。比如,孩子不肯收拾玩具,家长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收拾就算了,但明天一定要收拾。这等于期待宝宝能说话算数,是对宝宝信任的具体表现,宝宝都很重视家长对他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收拾玩具的。
当宝宝要挟家长时,家长不买账,宝宝越生气,就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家庭教育的要义是让宝宝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喜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感觉自己快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对当下问题认真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宝宝是需要关心抚慰,还是需要家长的具体引导,对症下药,这样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家长生气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