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汇率制度自2005年转变后,对主要货币汇率弹性增加的同时,实际有效汇率呈渐进式上升。但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央行货币供应量随之上升,给国内的经济均衡带来挑战。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外汇制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55-03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1]
(一)1978—1993年的双轨制
这一时期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4年,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双重汇率并存时期。此时的中国虽然有外汇交易,但没有统一市场,政府都以5元多人民币向拥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和个人购买1美元。人民币估值如此之高,可想而知,最终外贸企业的创汇积极性不高。1985—1993年底,取消内部结算价,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这时期,国家逐步提高购汇牌价,同时推出“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创汇企业留下一个比例的外汇自用,同时可以把这部分留成的外汇到“外汇调剂市场”进行市场化交易。由于存在两个市场,而官价不可能跟得上市场价格的变动速度,最终,中国全部外汇的80%来自于调剂市场。
(二)1994至2005年7月
1994年1月1日,我国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保证汇率稳定,我国采取了企业强制结售汇、商业银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和央行干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其本质是一种较为宽松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1996年7月1日,我国实现了经常账户下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三)2005年7月至今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将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允许人民币在兑一揽子货币正负0.3%的区间内波动,这是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改革。2006年3月1日央行再次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到8.039,并实行“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汇率改革原则。(见图1)
图12000—2011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月度汇率数据①
与汇率改革相对应的,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情况。虽然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有所下降,但是从图2可见,2005—2008年我国经常项目差额急速增长,直到2009年才有所减少。而且在2000—2010年10年期间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都为正数,国际收支双顺差。
图2国际收支状况(单位:百万美元)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效分析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首当其冲地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分析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影响之前,本文先从双边汇率和有效汇率两个方面考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以及汇改产生的影响。[2]
图3显示了人民币汇率自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名义汇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2005年汇改前我国实行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汇改后以美元为主要权重的一揽子货币,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与美元都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实际上很大程度上由人民币兑美元相对固定汇率以及其他货币兑美元相对浮动汇率间接决定。
图32000—2011年主要国家货币兑人民币汇率
图4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主要货币权重
为了进一步考察汇率改革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同时期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月度期末数据为样本,分析这一期间美元兑人民币的波动情况。如图4所示,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汇率波动性明显增强,显示出市场在决定汇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人民币负向变化,即升值的次数要远远大于其正向变化,即贬值的次数。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虽然允许人民币在兑一揽子货币正负0.3%的区间内波动,但是美元兑人民币的月波动率基本上都小于0.15%。
图52000年1月~2011年5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月度变化率
此外,为了能全面地观察人民币汇率的总体情况及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竞争中的总体地位,经济学界引入了一种加权平均的“名义有效汇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NEER),它是根据一定的权重对测算国与若干样本国的名义双边汇率进行加权得到的汇率,而“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REER)是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除去价格指数的影响得到的,因而更能准确地反映一国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国的竞争力。[3]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我们得到了图5。从图5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与实际有效汇率(REER)走势可以看出,NEER与REER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只有在我国国内发生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时,两者才发生偏离。同时,以2005年为基期,汇率特别是实际有效汇率大部分时间保持在+20%的波动范围内。这反映了我国央行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效地维持了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性,这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提高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图6人民币2000年12月至2011年5月汇率指数
我们从央行的外汇储备情况也可以得出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程度。从图2中我们已经看出因为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给人民币带来了很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这使得民间不能留汇,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通过外汇市场公开市场交易大量购进外汇资产以避免人民币大幅升值,从而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储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50%。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积累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保证充足的国际偿付能力对一国的金融体系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央行不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干预外汇市场并积累外汇储备的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国内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给国内造成了通胀压力。只要强制结汇制不停止,央行就必须不断在国内货币市场冲销过多的流动性。但是,央行有限的国内净资产是难以维持不断的冲销行为的。
图7我国2000—2010年外汇储备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下一步探讨
基于上文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分析,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顺汇率形成机制,开放资本项目
成思危[4]认为现行的汇率制度安排虽然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但是“参考”一揽子的汇率制度安排透明度低,央行几乎是自由裁定揽子中包含的币种及其权重,因此这种汇率制度并不是真正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他指出,我国汇率政策的首要目标不应定位为币值稳定,而应定位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综合比较各种汇率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他提出应放弃现行汇率制度,改为采取“灵活的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即央行承诺通过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范围内。
不论是否进行这种大刀阔斧般的汇率制度改革,只有理顺了汇率的形成机制,使汇率在市场作用下正常波动,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价格调节作用,央行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安排,为下一步资本项目的开放提供良好的市场以及政策环境。
(二)稳定有效汇率,转变换汇主体
央行的矛盾在于既要维系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又要维系汇率稳定,由于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揽子货币中美元权重最大,因此更直白地说是维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要同时达到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汇率的稳定还依赖于美元的币值稳定,而现状是美元币值极不稳定。所以如果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无异于为美元币值波动承担成本:人民币币值不稳定导致的国内经济不均衡。因此央行应以维系币值稳定为第一要务,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现行由央行购汇转变成由基于财政收入的所有资源,包括财政收入、国债以及各类国有资产权益等等的财政性资源进行购汇。[5][6](责任编辑:李综艺)
注释:
①数据来源:Wind资讯。以下图表如无特别说明,数据来源均为Wind资讯。数据更新时间2011年6月16日。
参考文献:
[1] 刘敏、李颖.“三元悖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浅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06):69-75.
[2] 陆前进、柴天仪.印度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1,(05):13-22.
[3] 巴曙松、吴博、朱元倩.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04):56-62.
[4] 成思危.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下一步——建立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双层目标区(下)[J].经济界,2010,(02):4-14.
[5] 周其仁.大刀阔斧改汇率[N].经济观察报,2011-6-6.
[6] 周其仁.用什么把基础货币换下来[N].经济观察报,2011-6-1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55-03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1]
(一)1978—1993年的双轨制
这一时期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4年,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双重汇率并存时期。此时的中国虽然有外汇交易,但没有统一市场,政府都以5元多人民币向拥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和个人购买1美元。人民币估值如此之高,可想而知,最终外贸企业的创汇积极性不高。1985—1993年底,取消内部结算价,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这时期,国家逐步提高购汇牌价,同时推出“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创汇企业留下一个比例的外汇自用,同时可以把这部分留成的外汇到“外汇调剂市场”进行市场化交易。由于存在两个市场,而官价不可能跟得上市场价格的变动速度,最终,中国全部外汇的80%来自于调剂市场。
(二)1994至2005年7月
1994年1月1日,我国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保证汇率稳定,我国采取了企业强制结售汇、商业银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和央行干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其本质是一种较为宽松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1996年7月1日,我国实现了经常账户下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三)2005年7月至今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将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允许人民币在兑一揽子货币正负0.3%的区间内波动,这是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改革。2006年3月1日央行再次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到8.039,并实行“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汇率改革原则。(见图1)
图12000—2011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月度汇率数据①
与汇率改革相对应的,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情况。虽然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有所下降,但是从图2可见,2005—2008年我国经常项目差额急速增长,直到2009年才有所减少。而且在2000—2010年10年期间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都为正数,国际收支双顺差。
图2国际收支状况(单位:百万美元)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效分析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首当其冲地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分析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影响之前,本文先从双边汇率和有效汇率两个方面考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以及汇改产生的影响。[2]
图3显示了人民币汇率自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名义汇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2005年汇改前我国实行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汇改后以美元为主要权重的一揽子货币,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与美元都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实际上很大程度上由人民币兑美元相对固定汇率以及其他货币兑美元相对浮动汇率间接决定。
图32000—2011年主要国家货币兑人民币汇率
图4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主要货币权重
为了进一步考察汇率改革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同时期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月度期末数据为样本,分析这一期间美元兑人民币的波动情况。如图4所示,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汇率波动性明显增强,显示出市场在决定汇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人民币负向变化,即升值的次数要远远大于其正向变化,即贬值的次数。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虽然允许人民币在兑一揽子货币正负0.3%的区间内波动,但是美元兑人民币的月波动率基本上都小于0.15%。
图52000年1月~2011年5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月度变化率
此外,为了能全面地观察人民币汇率的总体情况及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竞争中的总体地位,经济学界引入了一种加权平均的“名义有效汇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NEER),它是根据一定的权重对测算国与若干样本国的名义双边汇率进行加权得到的汇率,而“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REER)是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除去价格指数的影响得到的,因而更能准确地反映一国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国的竞争力。[3]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我们得到了图5。从图5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与实际有效汇率(REER)走势可以看出,NEER与REER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只有在我国国内发生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时,两者才发生偏离。同时,以2005年为基期,汇率特别是实际有效汇率大部分时间保持在+20%的波动范围内。这反映了我国央行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效地维持了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性,这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提高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图6人民币2000年12月至2011年5月汇率指数
我们从央行的外汇储备情况也可以得出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程度。从图2中我们已经看出因为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给人民币带来了很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这使得民间不能留汇,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通过外汇市场公开市场交易大量购进外汇资产以避免人民币大幅升值,从而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储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50%。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积累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保证充足的国际偿付能力对一国的金融体系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央行不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干预外汇市场并积累外汇储备的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国内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给国内造成了通胀压力。只要强制结汇制不停止,央行就必须不断在国内货币市场冲销过多的流动性。但是,央行有限的国内净资产是难以维持不断的冲销行为的。
图7我国2000—2010年外汇储备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下一步探讨
基于上文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分析,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顺汇率形成机制,开放资本项目
成思危[4]认为现行的汇率制度安排虽然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但是“参考”一揽子的汇率制度安排透明度低,央行几乎是自由裁定揽子中包含的币种及其权重,因此这种汇率制度并不是真正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他指出,我国汇率政策的首要目标不应定位为币值稳定,而应定位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综合比较各种汇率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他提出应放弃现行汇率制度,改为采取“灵活的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即央行承诺通过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范围内。
不论是否进行这种大刀阔斧般的汇率制度改革,只有理顺了汇率的形成机制,使汇率在市场作用下正常波动,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价格调节作用,央行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安排,为下一步资本项目的开放提供良好的市场以及政策环境。
(二)稳定有效汇率,转变换汇主体
央行的矛盾在于既要维系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又要维系汇率稳定,由于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揽子货币中美元权重最大,因此更直白地说是维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要同时达到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汇率的稳定还依赖于美元的币值稳定,而现状是美元币值极不稳定。所以如果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无异于为美元币值波动承担成本:人民币币值不稳定导致的国内经济不均衡。因此央行应以维系币值稳定为第一要务,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现行由央行购汇转变成由基于财政收入的所有资源,包括财政收入、国债以及各类国有资产权益等等的财政性资源进行购汇。[5][6](责任编辑:李综艺)
注释:
①数据来源:Wind资讯。以下图表如无特别说明,数据来源均为Wind资讯。数据更新时间2011年6月16日。
参考文献:
[1] 刘敏、李颖.“三元悖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浅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06):69-75.
[2] 陆前进、柴天仪.印度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1,(05):13-22.
[3] 巴曙松、吴博、朱元倩.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04):56-62.
[4] 成思危.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下一步——建立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双层目标区(下)[J].经济界,2010,(02):4-14.
[5] 周其仁.大刀阔斧改汇率[N].经济观察报,2011-6-6.
[6] 周其仁.用什么把基础货币换下来[N].经济观察报,20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