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张三闲着没事儿老到李四家去串门。李四家养着一条大狼狗,张三刚来李四家的时候,大狼狗总是冲着他狂吠。可后来张三一天两三次地往李四家跑,狗见着他就再也不叫了,这事儿让张三也觉得挺好奇。 一天,他就问李四:“以前我来你家,你家的大狼狗老是对我叫个不停,可我最近几天来,你家的狗怎么连叫都不叫了?是不是把我当成你们家的人啦?”李四说:“不,是你来得太勤了,狗都懒得理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三闲着没事儿老到李四家去串门。李四家养着一条大狼狗,张三刚来李四家的时候,大狼狗总是冲着他狂吠。可后来张三一天两三次地往李四家跑,狗见着他就再也不叫了,这事儿让张三也觉得挺好奇。
一天,他就问李四:“以前我来你家,你家的大狼狗老是对我叫个不停,可我最近几天来,你家的狗怎么连叫都不叫了?是不是把我当成你们家的人啦?”李四说:“不,是你来得太勤了,狗都懒得理你!”
其他文献
安东尼·吉娜是目前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富盛名的演员之一,她曾在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快乐说》中讲述了她的成功之路。 几年前,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旅欧完成后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就去有什么差别?”吉娜仔细一想:“是呀,赴欧旅游并不能帮我争取到百老汇的工作机会。”于是,吉娜决定一年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 这时,老师又不冷不热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年以后去有什么不同?”吉娜有些晕眩
单位的大刘特别能说,跟谁都能天南海北谈得火热,要是没人陪他聊,大刘就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有一天,大刘骑自行车回家,正觉得没意思,看见前面有个独自骑车的小伙子,他便追上去和对方啦啦呱儿。 那人只顾骑车,大刘没话找话问人家:“哥们儿,今天几号了?”“20号。”小伙子答完又闷头向前骑去。 按说碰上个不爱说的人该死心了吧,可大刘偏不,紧蹬几下,撵上那人又问道:“哥们儿,刚才忘问了,今天阴历初几了?”
我当时20岁,上衣胸袋里塞着一封暂任教师的聘书,忐忑不安,去到学校,要见校长。 “你是谁?”秘书问道,“这个时候校长只接见教师。” “我就是新来的教师。”我说着,并向她出示聘书。 秘书一边走一边抱怨,进了校长的办公室。校长走出来,看到我就蹙眉。 “教育部在搞什么鬼?”他大声说,“我要的是个硬汉,可以彻底制服那40个小祸害。而他们却派个孩子来给我。他们会把你弄得粉身碎骨的!” 后
有一次我去城里一单位办事,在会计室,我看见会计一边飞快地打算盘,一边不住地和人唠嗑,还不时地看报纸。我很担心,便说:“你这么打算盘,算出的数能准吗?”那个会计白了我一眼,没好气地说:“废话,这都是提前算好的数了,如果再弄错了,还能干什么?”
阿黄是个非常有上进心的小伙子,刚开始工作,他就向上司请教:“怎样才能把工作干好?” 上司想了想说:“新手首先要做到三快,即眼快、手快和腿快。”阿黄把上司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认认真真地去做。可初来乍到,许多工作根本就不会,更不要说快了,阿黄觉得十分苦恼。这天上司让阿黄整理一份材料,阿黄跳进文件堆,天昏地暗地战斗开了。不一会儿,上司打来电话问:“准备好了吗。”阿黄回答说:“马上就好。” 上司非常满意
那天我和几个同事去麦当劳吃午餐。我们远远地看见从单位辞职的同事小赵也在那儿,他的对面坐着一个老外,他们像是在谈论着什么有趣的话题,时不时地还看见老外在开心地笑。 小王奇怪地说:“小赵什么时候英语这么溜了,真看不出来?” “说不准业余时间充了电,你看现在的英语培训班那么多!”我说。 “不太可能,平时小赵就喜欢看个影碟上个网,怎么会去学习呢!”小王说。 “我知道他特别喜欢看美国的原声大片,看了
不少地方流行抓周,以此预测孩子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一般在米筛中准备10来样物品,让周岁的孩子任意抓取。宝宝抓到书,象征着将来适合做学者、专家;抓到笔墨,将来会成为作家、画家;抓到印章,象征着有权势,会做大官;抓到算盘,会当商人、会计师,适合从商…… 老张让他周岁的儿子抓周,谁知道,小家伙居然将10几样东西统统揽进了怀里,众人哈哈大笑,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个贪官。 老王也让儿子来试试,这小子更奇怪,
师范大学毕业的朋友到韩国留学,发现有不少韩国人想学中文,于是,她勤工俭学,在一家学院兼职做起了中文教师。朋友时常与我通电子邮件,有一次,她在电邮中说起一个学生,把我也逗得忍俊不禁。 朋友的学生当中,有不少是上了30岁的学生,而韩国人普遍对中文声调中的二声、三声发不好,加之他们讲惯了母语,这个年龄学习其他语言,总会在口音上转不过弯来。 有一次,朋友教一个班教了约10天,但班里有一位30多岁的男学
历史老师在上课,正好讲到拿破仑。看到台下打瞌睡的学生,老师不由感慨:“各位同学,拿破仑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这对你们有什么启示呢?”小强答:“睡眠不足影响身高!”
深夜两点,我的室友才从外面回来,她解释说她在图书馆迷路了。这倒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这个图书馆太大了,而且出口也很隐蔽。 我问她最后是怎样找到出口的,她说她始终也没能找到出口,无奈之下她打了一个求救电话。 我困惑不已,便问:“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什么位置,救助人怎么可能找到你呢?” “很容易,”她说道,“我连续不断地读我身边的书名,他们根据图书的目录卡确定了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