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缺失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前阵子,朋友圈里被刷屏的都是“陪孩子做作业”的话题,许多家长都是一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样子,争相诉说自己情绪失控的状况。其实这个矛盾的冲突点不是“孩子学习不好”,而是家长边界感的缺失。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儿?
  让我们先换个问题,追溯到更早一些的时候,比方说:吃饭到底是谁的事儿?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虽然他已经可以独立拿勺子等餐具了,有些家长还是坚持给孩子喂饭,有时候,还要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喂。等到孩子长大一点,终于开始自己吃饭了,很多家长仍然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你必须把这些、这些都吃完!你怎么可以只吃这么一点点?到点了,不饿也要坐下来吃饭……这样的结果如何?孩子觉得,是你(家长)要求我吃的呀,吃饭就是你要我做的事儿,不是我自己的事儿。
  那么,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学习到底是谁的事儿?
  如果我们单独把这个问题拎出来,我相信每个人的回答都可以很清晰: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但是,一旦进人具体的情境当中,很多家长就会忍不住要“督促”孩子、“辅导”孩子,并且把这种介入合理化:我不督促、不辅导,他就做不好。这就像吃饭的时候说“再吃一口”,总觉得不塞这一点儿,孩子就“营养不够”;天冷了说“你穿得不够”,总觉得不添这一件,孩子就会着凉。这些都一样,本质上就是把应该由孩子负责的事儿,划到了家长这边。
  这种边界不清的状况,在学习上特别麻烦。
  因为学习最需要的不是外部资源,而是内在动力。如果家长介入过多,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反正爸爸妈妈会帮我看的,好像自己不用为学习负责任了,不用承担最终结果了。要不然,则心生反感:这些都是你们要我做的,你们拼命催,我做一点就是了,不催就不动。这样很容易落入负循环:家长介入——孩子不积极——家长不得不介入更深——孩子更加不积极……
  所有抱怨“陪孩子学习”的家长,无一例外,都落入了这个陷阱。
  而且还有一个麻烦,我猜大部分抱怨的家长都没意识到:你是一个成年人,去看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作业,当然觉得很容易;然后你用“爸爸/妈妈觉得很容易”作为标准,去评价孩子的表现:“你怎么就学不会呢?”这就是边界不清导致的角色错乱:家长代人了孩子的位置,去做孩子的题目,获得成就感(“很简单啊”),然后拿它来碾压孩子。
  这有点荒谬吧?真要比,孩子比的是学习,家长比的应该是工作,这样才合理。更何况,家长为什么要跟孩子比?这个心态也是边界模糊造成的。你不觉得当家长因为孩子有些功课做得不好,就抱怨、发脾气的时候,其实是自己退化到了跟孩子一样的状态之中吗?
  再转个角度:这些抱怨的都是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吧,为什么高年级孩子的家长就不抱怨呢?因为孩子的功课有一些家长已经看不懂了。顶多只能发脾气说,你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差了啊!或者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又拿了第一。但他已经没能力越过边界,介入孩子的具体学习中去了。这其实是孩子的成长,主动地与家长拉开了距离,划出了一定的边界。
  退后一步.主动确立“边界”
  我一直主张,家长应该经常提醒自己:“退后一步。”让孩子去处理他自己的事情。
  比方说,我们家孩子1岁多,我就让他自己拿着勺子,自己吃饭。如果他表示:我吃饱了。我绝对不会对他说:再多吃一口。因为我觉得吃饭是他的事儿,他自己负责;吃没吃饱是他的感觉,当然应该让他自己来判断,而我应该尊重他的感受。
  那么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我跟孩子明确,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就像工作是我的事情一样。我可以给予他一定的支持和协助,但这是建立在他自己承担学习责任的前提下。
  通常我们家孩子做作业时,我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稿,我俩背对背坐。刚开始他碰到不会做的,马上就拿来问我,我跟他讲: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先把会做的全部都做完,然后自己回过头去看不会的部分。绝大部分时候,他回过头去看,自己就能想出来了。但如果他一问,我就回应了呢?哪怕我不是告诉他答案,而是采用启发的方式来协助他,其实对他来说都是“过度介入”:他独立面对问题的机会就消失了,自己完整地做完一件事的机会也被破碎了。
  做完作业,我也不做具体检查。其实家长先检查,让孩子订正,并不能降低孩子的实际错误率,只不过是交上去的作业好看一点,孩子获得的红叉叉少几个,仅此而已。所以我选择不看,做完了就结束。原因有二:
  第一,“做完就结束”,孩子很有完成感,做作业的积极性就高。如果自己做完了,还要被家长检查,他就觉得事儿特别多,做作业的节奏也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主动性就会降低。
  第二,如果有错,老师批改出来了,让孩子自己订正。其实,如果孩子知道这份作业要面对的是老师的批改,也就是——他要直接承担终极结果的,反而会做得更加认真一些。
  实在遇到有不会的情况,我总共遇到过2次,一开始生气孩子上课没认真听,让他自己去学校请教老师,后来发现他的确听了,也请教了,但就是不会。这种情况,我现在已经比较笃定了,不是孩子笨,也不是他不认真,而是他的思维方式跟所学的内容、老师所教的方法分岔了。这时候的确需要我稍微介入一下,一步步拆解开来,看看他哪里的想法跟我、跟老师理解的不一样。找到症结,解决起来也很快。其实,最早我也因为他不会而发脾气,后来总结出这一点之后,就不用再生气了:最后总能找到那一点症结,帮他解开了就好了。
  后来有段时间,换了新老师,作业形式也变了,孩子不习惯,就拖拖拉拉,整个做作业的节奏都是乱的,耗时特别长。但我还是不想“督促”他,一旦养成被督促的习惯,就会比较麻烦。于是,我就想了个偷懒的招儿:如果他拖拖拉拉,那就先把作业放下,找个角落坐着,类似于timeout。等到觉得想做作业了,再回到书桌边。回来做作业,如果又开小差,我也不批評,继续让他去角落里timeout。
  刚开始跟孩子约定好以后,他足足在角落里待了半个小时,什么都不做,就在那儿待着。我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去叫他,只管写稿,写着写着几乎把他给忘了。结果半小时后,他看我真的不催,自己跑过来说:妈妈我要做作业了。之后基本上就没再拖拉。
  我猜那半小时,其实他也是在“考验”我——如果我没忍住,催了一次,就完蛋了,就会落入我不催、他不动手的状态。而我守住了边界,作业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安心了,可以为自己负责了。
  (摘自《为了孩子》2018年1期)
  关于“边界感”
  要从小就明确家长和孩子的“边界”,哪些事情是孩子自己的,就要让他自己做,并且让其对这件事、这样做的自然结果负责。
  划定边界的主要责任人是家长,因为在家庭里,家长居于强势地位,可以随时介入孩子的事儿,孩子基本上是无力拒绝的。所以家长尤其要学会克制,时刻提醒自己“退后一步”。
  “边界感”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而且还包括与他人交往时,能否清楚地界定彼此的边界:各自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在学习方面,不需要紧盯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也不需要直接介入,手把手地教孩子做题。家长的职责与老师不同,给予孩子支持、引导他的整体习惯更重要。
其他文献
橘皮晒干后就是中药中的“陈皮”,性温,味辛,有理气化痰、燥湿的功效,制成各种美味佳肴,不光可以增加食欲,还可以祛除胸腹胀满、呕吐、咳嗽痰多等症。  橘皮酒将橘皮洗净晒干后,浸于白酒中,2~3周后即可饮用,能清肺化痰,浸泡時间越长,酒味越佳。  橘皮茶橘子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香精油,将其洗净晒干,可同茶叶一起冲饮,也可以单独冲饮,其味清香,有提神、通气之效。  橘皮粥在熬大米粥时,放人几块橘皮,
期刊
當你忘记密码时,不妨闭上双眼回忆。近日,英国萨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排除外部信息干扰后,记忆力就会增强。  研究者选取了近200名参与者,让他们观看一段无声短片,情节是一名电工在工作时偷东西。随后,研究者询问了一些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一半参与者闭上了双眼。结果显示,睁着眼睛的参与者回答正确率仅有48%,而闭着眼睛的人正确率为71%。随后,参与者观看了一部有声短片,并接受了同样的测试,结果与前面的试
期刊
Q 问:我半年来频频上洗手间,刚有尿意就要去,如果不去就会遗尿,而且排尿时尿道有不适感。曾到处求诊,仍不见好转,后经检查被确诊为肾结核。请问肾结核为什么会导致尿频、尿急呢?  医生建议:《人人健康》刘国  肾结核病是结核杆菌侵犯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在泌尿生殖系结核病中,不僅发病率高,而且在晚期并发症多,后果也很严重。肾结核在20~40岁的成年人中居多,男性比女性多见,小孩和老年人少见,百分之
期刊
英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刊登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焦虑症会加速衰老进程,让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6岁。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研究人员对5000多名42-69岁妇女进行了研究。他们采集了参试者的血样,要求她们填写有关恐怖焦虑症(一种常见焦虑症)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恐怖焦虑症与端粒长度关联密切。恐怖焦虑水平越高,端粒长度就越短。对人群密集等场合产生莫名恐惧的老年妇女,其端粒长度比心
期刊
家長教育孩子时,情急之下,可能会“随口”说出,“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等这样的话。然而,你可能没想到,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  儿童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就会将家长不经意的这些话语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
期刊
如果家里的老人突然出现爱囤积、爱捡破烂、爱攒东西的情况,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罹患了老年痴呆。  一般来说,判定老人的捡废品行为是否为病理性,主要观察其捡废品的目的:如果不会分类和整理,也不出售废品,病态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老人囤废品的行为不是病理性的,子女要多些理解。有些老人爱囤垃圾是因为曾经的苦日子让他们缺乏安全感,需要满满一屋子东西给自己带来充实感,满足心理需要,其實,囤积是某种精神寄托。  (
期刊
目前我国的房颤患者至少有1000万以上。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使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但是,中国人群房颤的高发病率、低就诊率和诊断率并存令人担忧。而关于房颤认识及治疗的六大误区,值得大家警惕。  误区1:房颤治不好,治不治都一样  房颤治疗是个棘手的问题,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的房颤也会复发。所以有一部分房颤患者甚至部分基层的医生都会认为,房颤治不好,治不治都一样。  
期刊
医学研究表明,不少冠心病引发的不适和突发性猝死,具有4个特定的时间段。在这4个时间段里,人的生命力特别脆弱,最易被病魔所击倒。由此,被专家称为“魔鬼时间”。  一天之中的“魔鬼时间”  清晨起床,便进入了一天中的第一个“魔鬼时间”(早上6:00—9:00)。此时为冠心病发作的高峰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早上6:00—9:00最为频繁,心肌缺血的发作高峰为早上7:00—8:00,心绞痛和猝死往往会在上午
期刊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
期刊
52岁的李先生在某广告公司任职。有高血压的他每天都按时测量血压,这本是件好事,但是李先生却很“过分”。不仅一天测六七次,每次都记下数值,而且只要血压值稍有波动,他就要去医院检查。前不久,他发现自己肚子里经常“咕咕”叫,以为肠道出了问题。就诊时,医生说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肠鸣,不必大惊小怪。但他表示怀疑,经过反复检查,医生坚定地告诉李先生: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他这是“心病”。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