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家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跟着苏东坡旅行,用比较文艺的方式解读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美食和远方。”苏东坡晚年,频遭贬谪,从三品公卿一直被贬到九品芝麻官。苏东坡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即使被天下所负,也不负美食。
苏轼一生走了90个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留下了与美食有关的佳句。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轼来说,黄州、惠州、儋州有着他人生之中最难忘的三段生涯。
在黄州的生活自救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
提起苏轼,不得不提章惇。章惇是苏轼早年的政坛挚友,也是晚年的政坛死敌。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反目,十分可怕。在黄州的时候,章惇还是他的好友之一。当时苏轼因言获罪,锒铛入狱,政敌从他的诗中拎出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说他自比“蛰龙”,显然是要造反的节奏啊!苏轼就此命悬一线!危急时刻,身处变法派阵营的章惇不顾二人政治理念的分歧,在朝堂之上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直斥比自己位高权重的宰相王珪,为苏轼倾情辩护。也正是因为关系不一般,所以当年苏轼在给老朋友章惇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信中的这段内容生动地描述了苏轼在黄州的穷困生活。在宋朝时,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廷的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在这种艰难的境地,苏轼除了接受弟弟苏辙的救济外,只能尽量节省生活开支,过着跟百姓一样的生活。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苏轼申请了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苏轼非常钦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作《东坡种花》诗。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它在民间的影响却比苏轼这个名字大多了!这五十亩田出产作物十分丰富,包括大麦及各种时蔬。苏东坡在笔记中记载一些收成,“今年(公元1082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饭也’。”文中的老妻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开封,尔后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登州-开封-杭州-开封-颖州-扬州-开封,最后去世于路上。
黄州四年,苏轼恰迎来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乃黄州名山胜水,十足养人罢。苏东坡在黄州的作品,绝大多数为写美食。为推广他的美食,他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在《蜜酒歌答二犹子与王即和》中夸赞豆腐:“脯青苔,灸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以精练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确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东坡豆腐的制作方法,曾被南宋钱塘人林洪记入《山家清供》一书。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东坡菜共66种,有35种在黄州研制。
苏东坡原不饮酒,至黄州酒量大增,其云:“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以至发展到后来,他给友人《与李叔方》信中曰:“暑中既不饮酒,无缘作字。”这境界,当也是李白一个。他初到黄州即写下七律《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魚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坎坷艰辛,颠沛流离,甚至贫病交加,但他却怡然自适于陋室粗食,旷达直面惨淡人生,像清风一样自由自在地高歌,游于艺,正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失为历代文人中最潇洒的一个,他对待生活的旷达态度一直影响着后世文人。
广东惠州吃荔枝
苏轼是宋哲宗的老师,但是,宋哲宗当皇帝之后,不念师恩,反而把苏轼一贬再贬:58岁时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县),59岁时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尚未到任,又奉命贬到更偏远的惠州。细算下来,苏轼几乎一年一贬,越来越偏远。
广东惠州,在南宋时是比较落后的,人们称之为蛮貊之地,加上气候炎热,疾病较多,人们又称之为瘴疠之地。被贬时,苏轼已是59岁了,加上身体又不好,患有严重的痔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家人作了重新安排:令次子苏迨一家及幼子苏过的妻儿去宜兴,和大儿子苏迈住在一起;自己则与幼子苏过、侍妾王朝云并两老婢,主仆五人奔赴贬所。
经历了当年在黄州种菜种庄稼的老圃生活,苏轼热爱上田园生活。在惠州,苏东坡特地借了半亩地,建了个小菜园。他在《撷菜》一诗里写道:“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穷了,美味的鸡肉、河豚都吃不起了、吃不上了,可是有肥美的萝卜、芥蓝吃也很不错啊,何苦再去吃那鸡豚呢!另外一首《雨后行菜园》中写道:“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桨。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未任筐筥载,已作杯案想。艰难生理窄,一味敢专飨。小摘饭山僧,清安寄真赏。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写得让人口水横飞。他在《豆粥》一诗中说:“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沙瓶,即沙罐,用沙罐熬豆粥,不但营养,而且香气四溢,既能补身体,又可享美味。 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作《新年五首》:“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简直就是惠州土特产集合。
当然对于惠州美食最有名的描述莫过于:“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看着苏轼笔下的美食,或许会以为他在惠州生活得很幸福。事实上,在惠州他痛失爱妾王朝云。苏轼曾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王朝云在惠州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海南万里真吾乡
公元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这一年的二月,谪居惠州的苏轼,倾其所有,新建了一座住宅,名为白鹤新居。终于成为“有房族”的苏东坡,美滋滋写道:“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万没想到的是,本打算“诗意栖居”的苏东坡,却因为这首诗而被宰相章惇嫉妒,再度被贬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章惇选择儋州这个地方,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与儋形似的缘故。而苏辙被贬谪到雷州,是因为苏辙字子由,由与雷,下面都有田字。章惇对苏氏兄弟,真可谓用心良苦。章惇和苏氏兄弟过不去,是因为苏辙弹劾过他,便怀恨在心,并迁怒于苏轼。
热爱美饪的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儋州委路途中休整停留半月有余,这期间发现了新的美味——生蚝,并乐此不疲。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食蚝》。《食蚝》曰:“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滴海南,分我此美也。”苏轼专门向人介绍生蚝的两种吃法:一是把蚝肉和浆液加酒煮食,“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二是选出大的生蚝,放在火上烤着吃。苏轼应奉为碳烤生蚝的祖师爷。苏轼自己吃美了,还要写信告诉儿子,让他别把生蚝的秘密告诉别人,生怕北方的士大夫们听说,争先恐后贬谪到海南来,和他争生蚝吃。
在儋州,苏东坡带着幼子苏过生活得颇艰苦。据说好友佛印一度要来海南看他,他写信回绝,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不得已之下,他只好用手里仅存的一点点积蓄,在城南面的桄榔林下,买了一块薄地,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会客的小竹屋,叫“载酒堂”,他一面自食其力,一面为当地的学子开蒙,使当地有了学习的风气,自此海南再也不是没有文化的天荒之地了。
好在海南的黎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经常有人给苏轼父子送些吃的、用的。当然,这些乡村美食让苏东坡无比喜爱。苏东坡说:“白馍千层堪可餐,鱿鱼虾米辍成斑。葱花瘦肉随油点,仙女闻香赶下凡”。海南白馍俗称“油馍”,是用新鲜糯米磨制成浆,然后在大锅先浇薄薄一层,蒸熟后再浇一层,一层层叠加蒸制而成。在层中还可以加入肉沫,蒸好后在最上层配炒香肉沫、鱿鱼、虾米、蒜头油、葱花等。另外,苏轼还为环饼写了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何为环饼?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饼法》记载:“细环饼、截饼:皆须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穀部?寒具》中说:“环饼,象环钏形也。”
儋州当地乡民以山芋充饥,苏过想弄点好吃的给父亲享受,没有别的东西,就拿芋羹想办法。苏东坡吃得眉飞色舞,即兴做诗一首,其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而且,东坡先生还特地为此诗作一题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芋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苏东坡的诗与诗题把这“玉糁羹”色香味描述出来,但没有制作烹煮的细节。“糁”者,以米和羹,大概在那难得大米的地方,苏过是弄来了一些米和芋艿一起煮了,那米粒如晶莹的玉珠,在汤水中隐约可见。虽然苏轼把这芋羹说得胜过隋炀帝极为称道的“金齑脍”,这水煮的“玉糁羹”表现出来的创意,应该没有对芋羹作本质的改变,还是旧瓶换新装而已。说穿了,苏轼的“玉糁羹”所以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是来自儿子的孝心,还有就是苏轼那喝芋汤时愉畅的心情。这样的饮食创意加上孝心一片,还真是可以作为千古美谈保留下来。
在被贬海南儋州之后,苏轼就命长子给他做好了棺材,挖好了坟墓,已经做好了命丧海南的心理准备。他又一次实现了境界的升华。不过,苏轼在海南儋州过的是一段幸福生活,他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公元1100年,朝中又一次换了皇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起。在生命的归途上,苏东坡书写出华美的乐章。
苏轼一生走了90个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留下了与美食有关的佳句。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轼来说,黄州、惠州、儋州有着他人生之中最难忘的三段生涯。
在黄州的生活自救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
提起苏轼,不得不提章惇。章惇是苏轼早年的政坛挚友,也是晚年的政坛死敌。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反目,十分可怕。在黄州的时候,章惇还是他的好友之一。当时苏轼因言获罪,锒铛入狱,政敌从他的诗中拎出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说他自比“蛰龙”,显然是要造反的节奏啊!苏轼就此命悬一线!危急时刻,身处变法派阵营的章惇不顾二人政治理念的分歧,在朝堂之上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直斥比自己位高权重的宰相王珪,为苏轼倾情辩护。也正是因为关系不一般,所以当年苏轼在给老朋友章惇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信中的这段内容生动地描述了苏轼在黄州的穷困生活。在宋朝时,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廷的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在这种艰难的境地,苏轼除了接受弟弟苏辙的救济外,只能尽量节省生活开支,过着跟百姓一样的生活。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苏轼申请了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苏轼非常钦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作《东坡种花》诗。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它在民间的影响却比苏轼这个名字大多了!这五十亩田出产作物十分丰富,包括大麦及各种时蔬。苏东坡在笔记中记载一些收成,“今年(公元1082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饭也’。”文中的老妻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开封,尔后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登州-开封-杭州-开封-颖州-扬州-开封,最后去世于路上。
黄州四年,苏轼恰迎来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乃黄州名山胜水,十足养人罢。苏东坡在黄州的作品,绝大多数为写美食。为推广他的美食,他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在《蜜酒歌答二犹子与王即和》中夸赞豆腐:“脯青苔,灸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以精练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确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东坡豆腐的制作方法,曾被南宋钱塘人林洪记入《山家清供》一书。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东坡菜共66种,有35种在黄州研制。
苏东坡原不饮酒,至黄州酒量大增,其云:“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以至发展到后来,他给友人《与李叔方》信中曰:“暑中既不饮酒,无缘作字。”这境界,当也是李白一个。他初到黄州即写下七律《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魚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坎坷艰辛,颠沛流离,甚至贫病交加,但他却怡然自适于陋室粗食,旷达直面惨淡人生,像清风一样自由自在地高歌,游于艺,正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失为历代文人中最潇洒的一个,他对待生活的旷达态度一直影响着后世文人。
广东惠州吃荔枝
苏轼是宋哲宗的老师,但是,宋哲宗当皇帝之后,不念师恩,反而把苏轼一贬再贬:58岁时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县),59岁时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尚未到任,又奉命贬到更偏远的惠州。细算下来,苏轼几乎一年一贬,越来越偏远。
广东惠州,在南宋时是比较落后的,人们称之为蛮貊之地,加上气候炎热,疾病较多,人们又称之为瘴疠之地。被贬时,苏轼已是59岁了,加上身体又不好,患有严重的痔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家人作了重新安排:令次子苏迨一家及幼子苏过的妻儿去宜兴,和大儿子苏迈住在一起;自己则与幼子苏过、侍妾王朝云并两老婢,主仆五人奔赴贬所。
经历了当年在黄州种菜种庄稼的老圃生活,苏轼热爱上田园生活。在惠州,苏东坡特地借了半亩地,建了个小菜园。他在《撷菜》一诗里写道:“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穷了,美味的鸡肉、河豚都吃不起了、吃不上了,可是有肥美的萝卜、芥蓝吃也很不错啊,何苦再去吃那鸡豚呢!另外一首《雨后行菜园》中写道:“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桨。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未任筐筥载,已作杯案想。艰难生理窄,一味敢专飨。小摘饭山僧,清安寄真赏。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写得让人口水横飞。他在《豆粥》一诗中说:“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沙瓶,即沙罐,用沙罐熬豆粥,不但营养,而且香气四溢,既能补身体,又可享美味。 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作《新年五首》:“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简直就是惠州土特产集合。
当然对于惠州美食最有名的描述莫过于:“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看着苏轼笔下的美食,或许会以为他在惠州生活得很幸福。事实上,在惠州他痛失爱妾王朝云。苏轼曾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王朝云在惠州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海南万里真吾乡
公元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这一年的二月,谪居惠州的苏轼,倾其所有,新建了一座住宅,名为白鹤新居。终于成为“有房族”的苏东坡,美滋滋写道:“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万没想到的是,本打算“诗意栖居”的苏东坡,却因为这首诗而被宰相章惇嫉妒,再度被贬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章惇选择儋州这个地方,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与儋形似的缘故。而苏辙被贬谪到雷州,是因为苏辙字子由,由与雷,下面都有田字。章惇对苏氏兄弟,真可谓用心良苦。章惇和苏氏兄弟过不去,是因为苏辙弹劾过他,便怀恨在心,并迁怒于苏轼。
热爱美饪的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儋州委路途中休整停留半月有余,这期间发现了新的美味——生蚝,并乐此不疲。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食蚝》。《食蚝》曰:“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滴海南,分我此美也。”苏轼专门向人介绍生蚝的两种吃法:一是把蚝肉和浆液加酒煮食,“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二是选出大的生蚝,放在火上烤着吃。苏轼应奉为碳烤生蚝的祖师爷。苏轼自己吃美了,还要写信告诉儿子,让他别把生蚝的秘密告诉别人,生怕北方的士大夫们听说,争先恐后贬谪到海南来,和他争生蚝吃。
在儋州,苏东坡带着幼子苏过生活得颇艰苦。据说好友佛印一度要来海南看他,他写信回绝,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不得已之下,他只好用手里仅存的一点点积蓄,在城南面的桄榔林下,买了一块薄地,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会客的小竹屋,叫“载酒堂”,他一面自食其力,一面为当地的学子开蒙,使当地有了学习的风气,自此海南再也不是没有文化的天荒之地了。
好在海南的黎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经常有人给苏轼父子送些吃的、用的。当然,这些乡村美食让苏东坡无比喜爱。苏东坡说:“白馍千层堪可餐,鱿鱼虾米辍成斑。葱花瘦肉随油点,仙女闻香赶下凡”。海南白馍俗称“油馍”,是用新鲜糯米磨制成浆,然后在大锅先浇薄薄一层,蒸熟后再浇一层,一层层叠加蒸制而成。在层中还可以加入肉沫,蒸好后在最上层配炒香肉沫、鱿鱼、虾米、蒜头油、葱花等。另外,苏轼还为环饼写了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何为环饼?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饼法》记载:“细环饼、截饼:皆须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穀部?寒具》中说:“环饼,象环钏形也。”
儋州当地乡民以山芋充饥,苏过想弄点好吃的给父亲享受,没有别的东西,就拿芋羹想办法。苏东坡吃得眉飞色舞,即兴做诗一首,其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而且,东坡先生还特地为此诗作一题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芋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苏东坡的诗与诗题把这“玉糁羹”色香味描述出来,但没有制作烹煮的细节。“糁”者,以米和羹,大概在那难得大米的地方,苏过是弄来了一些米和芋艿一起煮了,那米粒如晶莹的玉珠,在汤水中隐约可见。虽然苏轼把这芋羹说得胜过隋炀帝极为称道的“金齑脍”,这水煮的“玉糁羹”表现出来的创意,应该没有对芋羹作本质的改变,还是旧瓶换新装而已。说穿了,苏轼的“玉糁羹”所以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是来自儿子的孝心,还有就是苏轼那喝芋汤时愉畅的心情。这样的饮食创意加上孝心一片,还真是可以作为千古美谈保留下来。
在被贬海南儋州之后,苏轼就命长子给他做好了棺材,挖好了坟墓,已经做好了命丧海南的心理准备。他又一次实现了境界的升华。不过,苏轼在海南儋州过的是一段幸福生活,他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公元1100年,朝中又一次换了皇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起。在生命的归途上,苏东坡书写出华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