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德育过程是通过教师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而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培养的重要目的。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德育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关键词 好习惯;好行为;好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253-01
俗话说: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有人说,性格即命运。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要有好的命运,就要有好的性格,而要有好的性格,就要有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从行为习惯入手,当然,好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
一、礼貌用语——良好的文明语言习惯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因此,班主任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二、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是他们必须学习的一门学问。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提醒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班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老师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
三、从小事抓起——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开始训练,不能等到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再去纠正。纠正虽然是难免的,但这不是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可塑性很大的小學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因此,要力争主动并要有具体要求。任何训练都要标准适度但仅有适度的标准,没有严格的训练也是难以见效的。我们学校贯彻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在提出要求前是慎之又慎,但要求一经提出,执行起来就不折不扣,毫不含糊。
四、行为训练——老师以身作则
教师应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分析和研究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及时肯定或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加强孩子的行为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坚持运用各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批评和艺术作品效能,矫正孩子不良的行为。表扬要恰如其分,并值得孩子珍惜;批评孩子时,既不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让他受到纪律的约束;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教师怎么说、怎么做,他们都学得惟妙惟肖。所以,在与孩子共同活动中,老师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五、重视家长工作——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家长从饮食起居到待人接物,都应从思想意识到行为方式,对还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家长工作。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分析孩子的行为习惯同家庭环境影响的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配合和帮助,力求学校与家庭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协调一致。在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中,可以找出孩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以便于针对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关键词 好习惯;好行为;好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253-01
俗话说: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有人说,性格即命运。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要有好的命运,就要有好的性格,而要有好的性格,就要有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从行为习惯入手,当然,好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
一、礼貌用语——良好的文明语言习惯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因此,班主任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二、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是他们必须学习的一门学问。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提醒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班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老师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
三、从小事抓起——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开始训练,不能等到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再去纠正。纠正虽然是难免的,但这不是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可塑性很大的小學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因此,要力争主动并要有具体要求。任何训练都要标准适度但仅有适度的标准,没有严格的训练也是难以见效的。我们学校贯彻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在提出要求前是慎之又慎,但要求一经提出,执行起来就不折不扣,毫不含糊。
四、行为训练——老师以身作则
教师应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分析和研究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及时肯定或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加强孩子的行为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坚持运用各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批评和艺术作品效能,矫正孩子不良的行为。表扬要恰如其分,并值得孩子珍惜;批评孩子时,既不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让他受到纪律的约束;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教师怎么说、怎么做,他们都学得惟妙惟肖。所以,在与孩子共同活动中,老师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五、重视家长工作——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家长从饮食起居到待人接物,都应从思想意识到行为方式,对还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家长工作。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分析孩子的行为习惯同家庭环境影响的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配合和帮助,力求学校与家庭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协调一致。在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中,可以找出孩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以便于针对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