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转型不仅依靠社会性人才的推动,而且依赖于创新思维所引发的教育契机。民族前途是现有一切物质因子及精神因子的助力推动。民族振兴走强国之路须凭借驱动教育转型的内在引擎。无疑,创新便是内在引擎它能够助力推动民族前途与国家振兴。创新是人类创造自我的行为表现、是行为学意义上的巨大进步,对社会本身的发现与创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是人类对所处的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物质世界以及对所处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关系本身所做出的发现与思考。它颠覆传统思维定式,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永远走在世界历史的最前沿。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育转型
1、引言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4]。
创新思维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是肯定自我的表现,是人格意义上的精神掘起,它的掘起如同罗马帝国的建立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地位一样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思维是精神上的超我。尼采《超人哲学》中曾说: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见、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2]。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之一脉相亲的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信息技术革命都在西方国家而不在中国”。发人深省的疑问与困惑既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与前途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固守传统,固化思维,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创新精神,没有一个中国人发起一个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一样的精神革命,对中国人的思维来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2、中国教育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有哪些
2.1 封建社会步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封建时期进入时间过早并且过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与中央集权制度相对应的经济基础还远远落后于封建统治,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至清王朝结束所谓“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都要长一倍以上,中国封建社会必定会对中国发展造成影响。
2.2 环境的封闭性
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封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无法展开以贸易經商为主的经济模式,无法远航国外接受先进文明开化的进步思想。只能坐井观天固守传统思想。因而这种自然环境导致了中国人民思想禁锢。并且缺乏冒险精神,缺乏批判思维,必然导致创新思维的缺乏。
2.3 中国传统文化“含蓄之美”
中国的水墨画重写意,没有西方绘画那样色彩明丽,个性张扬。中国的水墨画往往是强调含蓄之美,包容之美。“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诠释了中国绘画的特点。中国绘画是充满诗意、充满“性灵美”但换个角度思考中国绘画其实也有不足。他虽具有“朦胧美”、“诗意美”、“性灵美”,但他缺乏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精神,然而西方绘画就具有以上特点。达芬奇为了更真实更科学的画出人体骨骼,不惜盗取人的身体来解剖,以便更好地还原人体的肌理结构。
3、为什么杰出人才都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国家
3.1 封建社会步入时期较晚,持续时间较短。
西方奴隶社会开始于埃及社会起源于古希腊,欧洲封建社会结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进入封建社会较晚,持续时间较短却最早推翻封建统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相对抗,民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3.2 优越的地理位置
欧洲四面环海,开放的地理位置培养了欧洲人的航海探索,勇于冒险的精神。便利的交通发达的海上贸易,不仅促进了航海贸易的发展而且培养了欧洲人向往延伸,对外发展的思想走出自己的国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培养了欧洲人的探索意识,冒险精神更有利于创新思维,批判精神萌芽的产生。
3.3 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开放性文化的背后是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在本质上是创造性思维,他是西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精神动力。欧洲开放的文化氛围鼓励欧洲人民进取开拓和冒险精神。欧洲各国的媒体经常大量报道或展示各种挑战极限的活动和影视资料。这些都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独立人格,精神自由,鼓励标新立异和彰显个性。在社会层面上主张平等竞争,合法博弈,不迷信权威,激励争论,不具批判。历史已经证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就是其文化的先进性和优势所在。
4、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4.1 想像
想象为创新插上翅膀,没有想象的人生是乏味的,创新需要想象。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思想实验,在母校苏黎士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时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阿劳的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
4.2 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可以看出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体现了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表现,是成功的动力。二十岁时丁肇中带着仅有的一百美元,远涉重洋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在三年时间里他刻苦读书把全部精力都贯注于学业中去。有人问他:“这样刻苦努力,你不知道苦吗?”丁肇中笑着说:“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有兴趣,我有探索秘密的激情。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看出兴趣是探索的动力是新思想诞生的动力。
4.3 好奇
好奇——创新意识的萌芽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正因为好奇才取得成功。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牛顿在小时候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遥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他就想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为什么不相撞?这些疑问激发他的探索欲望。
4.4 探索
探索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发现与思考是深入浅出,是批判质疑,是改革与完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曾将其作为经典教学模式做过专题报道,这个教学模式是由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孙龙国教授率先提出的“一主三学”,“一主”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利用媒体资源和交互手段,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主动自学,小组互学,选择助学三个方面。“三学”即“导学”,“助学”,促学,简称“一主三学”模式[2]。“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是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沃土上产生的,具有鲜明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创新思维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教育转型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的未来依靠创新的内在驱动才能发展起来,才能推动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尼采《超人哲学》九州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5页。
[2]孙龙国《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章第14页。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育转型
1、引言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4]。
创新思维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是肯定自我的表现,是人格意义上的精神掘起,它的掘起如同罗马帝国的建立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地位一样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思维是精神上的超我。尼采《超人哲学》中曾说: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见、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2]。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之一脉相亲的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信息技术革命都在西方国家而不在中国”。发人深省的疑问与困惑既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与前途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固守传统,固化思维,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创新精神,没有一个中国人发起一个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一样的精神革命,对中国人的思维来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2、中国教育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有哪些
2.1 封建社会步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封建时期进入时间过早并且过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与中央集权制度相对应的经济基础还远远落后于封建统治,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至清王朝结束所谓“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都要长一倍以上,中国封建社会必定会对中国发展造成影响。
2.2 环境的封闭性
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封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无法展开以贸易經商为主的经济模式,无法远航国外接受先进文明开化的进步思想。只能坐井观天固守传统思想。因而这种自然环境导致了中国人民思想禁锢。并且缺乏冒险精神,缺乏批判思维,必然导致创新思维的缺乏。
2.3 中国传统文化“含蓄之美”
中国的水墨画重写意,没有西方绘画那样色彩明丽,个性张扬。中国的水墨画往往是强调含蓄之美,包容之美。“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诠释了中国绘画的特点。中国绘画是充满诗意、充满“性灵美”但换个角度思考中国绘画其实也有不足。他虽具有“朦胧美”、“诗意美”、“性灵美”,但他缺乏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精神,然而西方绘画就具有以上特点。达芬奇为了更真实更科学的画出人体骨骼,不惜盗取人的身体来解剖,以便更好地还原人体的肌理结构。
3、为什么杰出人才都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国家
3.1 封建社会步入时期较晚,持续时间较短。
西方奴隶社会开始于埃及社会起源于古希腊,欧洲封建社会结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进入封建社会较晚,持续时间较短却最早推翻封建统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相对抗,民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3.2 优越的地理位置
欧洲四面环海,开放的地理位置培养了欧洲人的航海探索,勇于冒险的精神。便利的交通发达的海上贸易,不仅促进了航海贸易的发展而且培养了欧洲人向往延伸,对外发展的思想走出自己的国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培养了欧洲人的探索意识,冒险精神更有利于创新思维,批判精神萌芽的产生。
3.3 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开放性文化的背后是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在本质上是创造性思维,他是西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精神动力。欧洲开放的文化氛围鼓励欧洲人民进取开拓和冒险精神。欧洲各国的媒体经常大量报道或展示各种挑战极限的活动和影视资料。这些都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独立人格,精神自由,鼓励标新立异和彰显个性。在社会层面上主张平等竞争,合法博弈,不迷信权威,激励争论,不具批判。历史已经证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就是其文化的先进性和优势所在。
4、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4.1 想像
想象为创新插上翅膀,没有想象的人生是乏味的,创新需要想象。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思想实验,在母校苏黎士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时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阿劳的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
4.2 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可以看出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体现了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表现,是成功的动力。二十岁时丁肇中带着仅有的一百美元,远涉重洋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在三年时间里他刻苦读书把全部精力都贯注于学业中去。有人问他:“这样刻苦努力,你不知道苦吗?”丁肇中笑着说:“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有兴趣,我有探索秘密的激情。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看出兴趣是探索的动力是新思想诞生的动力。
4.3 好奇
好奇——创新意识的萌芽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正因为好奇才取得成功。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牛顿在小时候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遥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他就想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为什么不相撞?这些疑问激发他的探索欲望。
4.4 探索
探索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发现与思考是深入浅出,是批判质疑,是改革与完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曾将其作为经典教学模式做过专题报道,这个教学模式是由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孙龙国教授率先提出的“一主三学”,“一主”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利用媒体资源和交互手段,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主动自学,小组互学,选择助学三个方面。“三学”即“导学”,“助学”,促学,简称“一主三学”模式[2]。“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是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沃土上产生的,具有鲜明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创新思维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教育转型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的未来依靠创新的内在驱动才能发展起来,才能推动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尼采《超人哲学》九州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5页。
[2]孙龙国《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章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