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成为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要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激发兴趣,乐于预习:《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
教给方法,学会预习: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针对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数学概念课。如果学生对概念掌握不清,更不要提运用了。首先学生要通读内容,了解概念。然后在通读的基础上,动手画出知识要点。最后再细读内容,理解主要内容。二是计算课。首先要看懂例题。然后用例题的方法进行一些习题的计算,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三是空间图形。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以便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统计与概率。预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数据,一方面能为课程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评价,促进预习: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引入新课后我就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與组内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激发兴趣,乐于预习:《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
教给方法,学会预习: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针对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数学概念课。如果学生对概念掌握不清,更不要提运用了。首先学生要通读内容,了解概念。然后在通读的基础上,动手画出知识要点。最后再细读内容,理解主要内容。二是计算课。首先要看懂例题。然后用例题的方法进行一些习题的计算,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三是空间图形。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以便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统计与概率。预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数据,一方面能为课程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评价,促进预习: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引入新课后我就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與组内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