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要吃饱,又要吃好,还要解决粮食的数量、质量、环保之间的矛盾,这是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老区土壤医院院长党永富说。
这是他今年关注的问题,也是他的老本行。30多年来,党永富一直致力于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及退化土壤改良,为土地“把脉”,也为土地“代言”。
他认为,乡村振兴必须搞好农业,通过提高土壤质量,推进过程农业系统建设,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化学农业问题凸显
长期在田间地头,党永富清楚地看到这些年耕地土壤污染与退化严重,“卡脖子”技术难题较多。
“從上世纪90年代每亩地每年使用10公斤化肥,到现在每亩单季玉米使用200~300斤复合肥,农民还觉得肥料不够用。”党永富说,耕地土壤污染、退化,不但让粮食增产陷入瓶颈,严重的会造成减产绝收,而且还会对人的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目前,我国农田土壤改良培肥先进技术严重短缺,全国各地普遍使用生石灰、废矿渣生产土壤调理剂,这些虽然对治理重金属污染、调节土壤酸度短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带来的土壤钙化、土壤板结后果更严重,长期使用不但会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还可能让土地长不出庄稼……这些都让党永富很痛心。在他看来,这是“化学农业”带来的后果。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农业很少施用化肥农药,依靠农家肥,这可以称之为“传统有机生态农业”,但当时的产量很低,吃不饱是普遍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化肥、农药等发挥重要作用,进入“化学农业”时期,“吃不饱”的问题解决了,人们从此摆脱了饥饿。
化肥、农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们忽视了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类农资给水、土、气带来的污染问题,忽视了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等问题,导致化肥、农药使用量屡屡攀升。
“化学农业容易导致土壤污染、退化,造成农产品品质不高,甚至有害物质超标。”
依托过程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没有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就解决不了农民的收入保障问题,没有收入保障就不会有专业农民。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党永富到一些地方调研发现,有些地方发展乡村,采用的是发展旅游产业或者兴办工厂等方式,具有不可复制性。
“对于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乡村振兴必须在土地上下功夫,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党永富说。
他结合多年从事开展耕地土壤治理、退化土壤改良的经验,提出“三土三方”提升耕地质量绿色技术体系,推动“碎片化化学农业”向“过程农业系统工程”转变。
他希望推进农业新“四化”,即农业系统化、标准化、科技化、法治化,并提出农业“十二字”方针,即水、土、气、药、肥、膜、机、标、种、人、储、工。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需要科技创新,需要通过标准化、法治化来综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系统解决农业量质双赢与环境兼顾的问题。”党永富表示。
但他在调研中发现,农业生产中,很多时候都是各干各的,不成体系,顾此失彼,这样就不能形成优质优价,百姓收入也上不去。
比如土壤问题,土地污染防治缺人才、缺技术、缺认知,且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
有些农民认识不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对土地的伤害,只知道庄稼长得不旺盛了,就再多施些化肥、农药,结果土壤退化、农产品品质下降,有了产量,却卖不上好价钱。
党永富强调,水、土、气污染治理要同步进行,形成一个体系。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水被污染后,农民用这些水浇地,就会带来土壤污染。
此外,农药、化肥、农膜污染也要治理,农业机械化要加强,农业标准要完善,种子的研究、农民的利益保障、粮食的储藏加工等都要加强,这些是一个系统工程。
党永富认为,发展过程农业要形成集约化经营,由基层政府出面,集中进行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休养之后,承包给愿种地、能种地的农户经营,并且在乡镇实现统一储藏、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让农民得到更高的利润。
完善农业法律体系
在推进“过程农业”过程中,党永富发现,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仅有农业法、种子法和农药管理条例等,还不完备、不成系统,且存在法律适用性不强等问题。
农业管理中很多规定都是以文件形式出现的,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起到的作用有限。
“农业法律现在是一个短板。”党永富说,比如,对化肥的施用没有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耕地质量方面没有法律法规,农民的利益保障方面也缺少法律法规。
他认为,农民对于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有责任也有义务,但要有利益保障,否则,百姓就不会把这当成主业去干。
“现在迫切需要一个法律体系为过程农业系统工程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党永富说。
他建议科技部为过程农业系统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建议农业农村部依托过程农业系统工程建设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建议把“过程农业系统建设法”纳入全国人大“十四五”立法规划中,为我国农业“量质双赢与环境兼顾”提供完整的系统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