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凸显家庭,折射教育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享受多爱,拥有生活及教育上的各种优越条件。家庭过分宠爱,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同情他人、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暴躁,一旦受到不利于己的刺激就暴跳如雷,冷漠,既不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显得毫无同情心。
二、思考——误导孩子,阻碍教育
笔者认为,产生过激行为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变的、深层次的。它既有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又有学校的因素。
1、从家庭因素看
(1)父母情绪不和谐引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时刻感染着孩子。孩子的成长就像花儿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需要家长的呵护和关爱一样。父母就是孩子挡风遮雨的大伞,如果父母关系没有处理好,整天谩骂、相互揭短,那么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也会每天处在焦虑不安之中,也就容易表现出焦虑、多变、冲突等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不当引起。① 强烈要求“子成龙,女成凤”。有许多家庭,为了使孩子达到父母自身的目标,把孩子的作息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完全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让学习成为了包袱,压得孩子不能喘气。② 过于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就是“专制型”。孩子缺乏挫折,过于一帆风顺,养尊处优,长期生活在溺爱的氛围中。孩子就在这样的模式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抱怨,焦虑,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固执,脾气暴躁。就在这样的“爱”中,孩子失去了本身的可爱与善良。
2、从社会因素看
不良的作品、网络的影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在社会上传播,由于家长的管理疏忽,孩子又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对许多不健康的东西模糊好奇,受其干扰影响,形成孩子的心理偏差或过激行为,养成了不少陋习。
3、从学校教育因素看
(1)过于重视成绩的提升。在整个教育模式中,人们始终不能放弃文化学习成绩这个总结性的评价,教师也把大部分的经历摆在了知识提升方面,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同情他人、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
(2)教师本身情绪控制不够。教师也是平凡的人,也是有苦恼和情绪的,因为生活的各种压力,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烦躁不安等,给孩子带来影响。
三、对策——多方协助,促其成长
1、搭建家庭教育策略
(1)家长认识的提高。家长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过激行为当成孩子一时的情绪化行为或偶然现象,或是以“孩子还小”作为安慰。一旦这种行为延续下去,就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以后还会出现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学习障碍,如多动症、不守纪律、不服管教等。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及时检讨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2)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约束。
(3)放下家长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长尊严”。但孩子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家长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孩子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家长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孩子,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你。
(4)给孩子留点“自由”。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孩子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刻板而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2、构建学校教育策略
(1)学会倾听。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学会沟通。沟通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形式,通過有效的师生沟通,既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感情,又可以相互交流思想,解开思想上的某些“疙瘩”。沟通是一种历史悠久但却十分有效的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传统方法。
(3)巧设情境。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3、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策略
(1)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抓住每个与家长交流的机会,有针对性的家访等。给家长介绍这般年龄孩子的心理特征,介绍相对有效的沟通方法。如对自己的孩子多赞赏,多关心他们的爱好,尊重他们的爱好。因此,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才能让孩子变得热情。
(2)让学生做老师的“心理顾问”。老师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也不能控制自己的内心不快,所以,老师和全班的孩子做个约定:当发现老师在班里发火了,就请班长提出来:老师,你为什么发火?让我们帮忙思考一下。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情绪控制,而且能使得一个班级更加民主地去对待一个班所发生的每一个问题。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热爱自己的班级和班级的每个人。
4、优化孩子情绪教育策略
(1)父母要做榜样,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孩子惹父母生气时,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大吼大叫只会使孩子依样画瓢,而并不会对错误的本身起较大的效应。父母在情绪的控制上还要做到一致性,不要高兴时把孩子捧上天,恼怒时就把孩子狠狠打一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不良情绪的处理方式,也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偏激。
(2)多与孩子交流,调适自己的情绪。对处于激动之中的孩子,可以引导他转移注意力。比如,和孩子玩他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的心情平复。对遇到失败、挫折的孩子,可以鼓励他继续努力,形成乐观、自信的品格。
(3)创设最佳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中团结友爱、和睦谦让、互相尊重的环境气氛,可以使孩子的情绪智力得到熏陶。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带朋友到家里玩,或鼓励孩子到朋友家去玩,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良好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同化,从而知道要与同伴友好相处。
总之,孩子产生过激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过激行为的后果是可怕的,但是过激行为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过激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小学期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家长、老师倾注更多的爱,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会信任和尊重师长和他人,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效果。只要学校与家庭、家长与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能架起心灵的长虹,多一分沟通,少一分斥责,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相信孩子一定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成为一个行为端庄、稳重,积极向上的有用之才。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享受多爱,拥有生活及教育上的各种优越条件。家庭过分宠爱,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同情他人、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暴躁,一旦受到不利于己的刺激就暴跳如雷,冷漠,既不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显得毫无同情心。
二、思考——误导孩子,阻碍教育
笔者认为,产生过激行为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变的、深层次的。它既有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又有学校的因素。
1、从家庭因素看
(1)父母情绪不和谐引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时刻感染着孩子。孩子的成长就像花儿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需要家长的呵护和关爱一样。父母就是孩子挡风遮雨的大伞,如果父母关系没有处理好,整天谩骂、相互揭短,那么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也会每天处在焦虑不安之中,也就容易表现出焦虑、多变、冲突等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不当引起。① 强烈要求“子成龙,女成凤”。有许多家庭,为了使孩子达到父母自身的目标,把孩子的作息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完全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让学习成为了包袱,压得孩子不能喘气。② 过于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就是“专制型”。孩子缺乏挫折,过于一帆风顺,养尊处优,长期生活在溺爱的氛围中。孩子就在这样的模式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抱怨,焦虑,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固执,脾气暴躁。就在这样的“爱”中,孩子失去了本身的可爱与善良。
2、从社会因素看
不良的作品、网络的影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在社会上传播,由于家长的管理疏忽,孩子又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对许多不健康的东西模糊好奇,受其干扰影响,形成孩子的心理偏差或过激行为,养成了不少陋习。
3、从学校教育因素看
(1)过于重视成绩的提升。在整个教育模式中,人们始终不能放弃文化学习成绩这个总结性的评价,教师也把大部分的经历摆在了知识提升方面,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同情他人、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
(2)教师本身情绪控制不够。教师也是平凡的人,也是有苦恼和情绪的,因为生活的各种压力,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烦躁不安等,给孩子带来影响。
三、对策——多方协助,促其成长
1、搭建家庭教育策略
(1)家长认识的提高。家长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过激行为当成孩子一时的情绪化行为或偶然现象,或是以“孩子还小”作为安慰。一旦这种行为延续下去,就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以后还会出现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学习障碍,如多动症、不守纪律、不服管教等。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及时检讨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2)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约束。
(3)放下家长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长尊严”。但孩子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家长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孩子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家长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孩子,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你。
(4)给孩子留点“自由”。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孩子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刻板而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2、构建学校教育策略
(1)学会倾听。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学会沟通。沟通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形式,通過有效的师生沟通,既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感情,又可以相互交流思想,解开思想上的某些“疙瘩”。沟通是一种历史悠久但却十分有效的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传统方法。
(3)巧设情境。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3、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策略
(1)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抓住每个与家长交流的机会,有针对性的家访等。给家长介绍这般年龄孩子的心理特征,介绍相对有效的沟通方法。如对自己的孩子多赞赏,多关心他们的爱好,尊重他们的爱好。因此,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才能让孩子变得热情。
(2)让学生做老师的“心理顾问”。老师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也不能控制自己的内心不快,所以,老师和全班的孩子做个约定:当发现老师在班里发火了,就请班长提出来:老师,你为什么发火?让我们帮忙思考一下。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情绪控制,而且能使得一个班级更加民主地去对待一个班所发生的每一个问题。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热爱自己的班级和班级的每个人。
4、优化孩子情绪教育策略
(1)父母要做榜样,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孩子惹父母生气时,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大吼大叫只会使孩子依样画瓢,而并不会对错误的本身起较大的效应。父母在情绪的控制上还要做到一致性,不要高兴时把孩子捧上天,恼怒时就把孩子狠狠打一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不良情绪的处理方式,也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偏激。
(2)多与孩子交流,调适自己的情绪。对处于激动之中的孩子,可以引导他转移注意力。比如,和孩子玩他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的心情平复。对遇到失败、挫折的孩子,可以鼓励他继续努力,形成乐观、自信的品格。
(3)创设最佳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中团结友爱、和睦谦让、互相尊重的环境气氛,可以使孩子的情绪智力得到熏陶。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带朋友到家里玩,或鼓励孩子到朋友家去玩,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良好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同化,从而知道要与同伴友好相处。
总之,孩子产生过激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过激行为的后果是可怕的,但是过激行为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过激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小学期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家长、老师倾注更多的爱,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会信任和尊重师长和他人,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效果。只要学校与家庭、家长与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能架起心灵的长虹,多一分沟通,少一分斥责,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相信孩子一定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成为一个行为端庄、稳重,积极向上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