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宁 敲在扬琴上的梦想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10日,欧美同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对于刘月宁来说,这次理事会也是她生命中的又一个转折点——她作为东欧分会副会长当选欧美同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刘月宁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
  面对信任的目光,刘月宁不禁感慨万分。身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的她,30年前是扬琴神童,今天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扬琴教授,对音乐的挚爱让她取得了今天的成就;2007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而今又成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对艺术梦想执著的追求精神也被刘月宁带到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
  是怎样的一种努力,让刘月宁将自己的人生演绎得如此扣人心弦,一如她的琴声般流畅自然,高潮迭起?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访问学者,她又将带着自己的感悟为中国音乐教育注入怎样的新鲜气息与鲜活的理念。
  
  让中国的扬琴走向世界
  
  2008年12月11日,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会议厅里气氛庄重而不失温馨。按照匈牙利的传统仪式,在院长王次炤教授主持,学院各部门领导、师生的参与下,刘月宁从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岁月的琴弦在这里敲出了一段急促而高昂的旋律,这段旋律,属于刘月宁。
  中国乐器中,扬琴是少有兼有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一种乐器。世界扬琴的传布与分支,可分为欧洲扬琴、西亚一南亚扬琴和中国扬琴三大体系。其中,东欧又是欧洲扬琴体系的重要载体,“在西欧,扬琴基本上属于民间音乐范畴;东欧则有较完整的教学法、有自己的传统和传承,在一些著名的音乐学院也都开设了这门专业。”’2004年,刘月宁作为教育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研习音乐教育,带着中国扬琴的精神踏上了探索、融合之路。
  在欧洲,人们会思考怎样将扬琴与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现代音乐等不同音乐体系进行融合。这样的思路给了刘月宁很大的启发,她与国际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并分享对扬琴艺术的理解。有时语言有障碍,她就直接用琴声来表达。在游历了欧洲多国之后,刘月宁眼前豁然开朗,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2006年4月,刘月宁在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举行了独奏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首次在匈牙利举办的个人独奏音乐会。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刘月宁用一首传统乐曲《将军令》开场,虽然不熟悉中国的扬琴,但是音乐是共通的语言,观众很快被她带进了扬琴的世界中。在独奏音乐会上,刘月宁还与匈牙利著名的钦巴龙(匈牙利扬琴)音乐家们合作,改编和演奏了巴托克的二重奏《狐舞》、《罗马尼亚舞曲》、匈牙利民间音乐《索特马里舞曲》以及中国民歌《乌苏里船歌》,扬琴那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和钦巴龙纯厚有力的音色相互交融,协调和美、清丽动人。这是中匈两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音乐第一次通过两个民族的传统乐器完成了联姻。刘月宁用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执著,让两个民族共同拥有、同根同脉的乐器首次实现了正式对话。看似柔弱的她,骨子里却透着一种大气魄。
  多年来,刘月宁带着心爱的乐器奔走于多个国家,广泛进行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大家不但开始学会理解中国音乐,而且已经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共鸣。一次在乌克兰,当刘月宁结束演奏时,一位妇人手捧鲜花冲上舞台,眼中禽着泪花,所有的感动在闪烁的泪光中尽现。语言阻隔了她们的交流,然而这一刻再华丽的语言也会黯然失色,音乐穿越时空,沟通了心灵。
  
  让世界的扬琴走进中国
  
  不断带着扬琴走向世界的刘月宁,也不断将世界各个体系的扬琴带回中国。
  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排行”第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10多万人演奏扬琴。在很多普通人眼里,扬琴就是中国本土的民族乐器,即使外国演奏的扬琴,也跟中国的扬琴“长得一样”。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扬琴的世界性,刘月宁已经思索了很久。
  2007年初始,刚从匈牙利归国不久的刘月宁分别为自己的硕士生们设计了4场风格迥然的毕业音乐会。其中一场,便是用她从匈牙利带回的钦巴龙演奏的音乐会。在音乐会现场,她听到了在钦巴龙琴弦上流淌出别具特色的中国经典作品,也听到了用中国扬琴演奏的欧洲扬琴经典,更听到了观众的掌声与认可。“用我们的乐器演奏其他体系的扬琴作品,用欧洲、西亚-南亚的扬琴演奏我们的作品,从简洁的曲目开始,大家会逐渐了解不同体系的特点。我是从事表演专业研究的,希望通过演奏的形式来进行交流。”
  在世界扬琴体系中穿梭多年,刘月宁不仅带回了不同的扬琴和技法,更带回了对音乐教育理念的修正。
  匈牙利是一个音乐教育大国,刘月宁在匈牙利研习的一年里,切身体会到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带给人们的快乐。他们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拥有更深入的宽泛性。虽然很职业,但是很快乐,这与中国现有体制下的技术教育有着明显不同,少了功利性,对技术的强调不偏激,把对音乐的感悟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音乐的本质应该是快乐和美好的,通过音乐而感悟人生。”刘月宁十分欣赏这一理念,回国后,她尝试着将自己的心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现在,在她的课堂上,“文化”是一个核心名词,她引导学生将音乐放到历史中去理解、找到连带性。从纯技艺的经验积累上升到文化观念、生活领悟力的高度,刘月宁为教学上的尝试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作为一个音乐人,刘月宁在繁忙之余还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音乐的绝美与快乐。2007年12月,刘月宁担当九三学社“九大”晚会的导演兼艺术总监,为了能与大家分享美好的艺术,她不惜时间、精力,前后奔忙,指挥整台晚会,甚至被鞋子损坏了脚趾盖。但是晚会终于如愿给了大家一个惊喜,被称为是九三学社第一次自己组织的“空前的一台晚会”,她觉得自己做得很值,更有一种欣慰油然而生。2008年12月,由她牵头组建的九三学社中央艺术团正式宣告成立。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这个由众多艺术院校的教授、各大文艺团体的国家一级演员以及爱好音乐艺术的九三学社成员组成的艺术团体,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交流平台。让所有人共享音乐的纯净和愉快,是同样纯净和愉快的刘月宁心中从未丢掉的信念。
  匈牙利归来,刘月宁同时完成了《东欧扬琴音乐文集》,填补了中国对扬琴这件世界性民族乐器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专家评价“这是该学术领域的文献在我国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并编辑出版的文集,对我 国扬琴艺术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通过刘月宁,世界三大体系的扬琴正按着形式、教育、理论的不同高度,在悠扬的琴声里进入中国传统的音乐范畴走进公众的视听空间。
  
  带着开创的精神上路
  
  作为中国顶级扬琴演奏家之一,扬琴之于刘月宁,完全是一种巧合。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巧合带给刘月宁更多的是快乐,驱使她不断向前开创。
  刘月宁出生在湖南益阳,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专业分别是理工科和医学,却同上世纪60年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音乐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恰巧,当时父亲厂里一个锅炉师傅张五十业余喜欢扬琴,9岁的刘月宁就这样被懵懵懂懂带到了扬琴跟前。“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音乐方面是否有天赋,只是碰巧了。”刘月宁坦诚地笑着道出自己与扬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孩子练琴时特别能坐得住,发着高烧也要求坚持练琴。拿起琴竹,就如入忘我之境,周遭任何吵杂,都再也影响不到她。
  音乐从此在小刘月宁面前抖开了华丽的羽翼,她开始乘风而起,扶摇直上。恰逢1978年邓小平同志特别批准,中央音乐学院招收了一批年龄在10岁上下的优秀少年音乐人才,12岁的刘月宁凭借一曲清澈完美的《映山红》震惊四座,顺利考中。她曾拍摄电影《春蕾》,美妙的琴声让她闻名海内外。以她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用最美妙的琴声》打动了很多人。那是一段让她骄傲不已的岁月,命运不断垂青于她,然而,这种垂青却不完全是运气的成分。学了一段时间扬琴后,刘月宁根据别人的指点找到了当时在河南省歌舞团的扬琴演奏家桂习礼,爱才的桂老师收下了她,从此她开始了每半个月坐火车到郑州学习一次扬琴的求学之路。一个周日,一夜大雪尚未止息,早上七点刚过,桂老师家就有人叩门,开门一看,从火车站走了五站路到桂老师家的刘月宁,几乎成了个雪人。这一幕在老师心里深深烙下了印记,至今提起仍唏嘘不已,刘月宁却不觉得什么,练琴的艰苦在她看来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信念支持着她不断往前赶。
  一路走来,命运赋予刘月宁一连串的机缘巧合,她曾开玩笑似的总结出自己所有的“偶然”,记录在一张纸上,在她的执著与灵性中,每一个“偶然”的结果都让人心动、艳羡。刘月宁不断得到了认可。1996年,刘月宁被评为副教授,是当时全国专业艺术院校最年轻的副教授。至今,刘月宁已经创作和改编了10余首扬琴独奏及重奏作品,并在国内外的各类音乐节和音乐会上演出,得到广泛好评;出访亚洲、欧洲、美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和讲学活动,获得国内外著名新闻媒体和乐评人的一致赞赏;出版个人演奏专辑唱片10张、著作四套、论文10余篇所教授的学生也在国内外各类专业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2004年,38岁的刘月宁晋升正教授,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扬琴教授。
  “月宁从三十年前一个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稚嫩的小女孩儿,到今天她成为一位国内外知名的扬琴演奏家,并成为培育她的这所世界知名音乐学府的教授,我作为这所学院的一名了解她成长过程的老教师,委实心怀感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院长于润洋教授在为她的译著《东欧扬琴音乐文集》作序时满怀欣慰地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成就如斯,刘月宁丝毫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2005年,她策划了的六场师生扬琴专题系列音乐会,首次在中国开创专题系列音乐会的先河;2008年,她创建中国第一个“茉莉花”扬琴重奏组合,并应邀于8月24日奥运会闭幕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发行CD《茉莉花开》;博士期间,刘月宁又致力于古琴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研究,目前,饱含她心血的论文集即将面世,将音乐升华到艺术、文化交融的科学高度。
  刘月宁所做的很多工作,其实似乎并不是她的“职责”范围之内,没有人催促她,甚至被人误解,她都一笑了之。作为一个开创者,她时常背负更大的压力,而心中对音乐艺术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始终是她来源于内心的巨大动力。
  2008年,刘月宁又获得了福特基金“亚洲学者”的资格,赴印度进行音乐文化的研究,成为当年中国仅有的五个“亚洲学者”资格获得者。在申请材料里,她诚恳地写道:“扬琴属于世界音乐体系,在当下,应该把扬琴放在世界的范围内,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扬琴。我愿意做这个工作。”透过一个小专业,开启一片大视野,刘月宁知道前方的道路曲折、几多艰辛,她说,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现在,她正在路上。
其他文献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型产业,可根据旅游要求,布局优化农业结构,合理调整种、养、加之间的产业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
  近年来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以黑龙江省的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积极
会议
出身农家袁贵仁,1950年出生于安徽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南屯村,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在弹丸之地的南屯村,袁家是一户再普通不过的农家,
聆听周云蓬,不必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只要让我们易感的心,跟着寂寞的他一起去流浪。这位自九岁就失明的盲人歌手,1995年于北京圆明园开始卖唱生涯,像古代的荷马、高渐离等盲
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为发展观光农业创造了前提条件,夯实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观光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拓展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和外廷。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是推进高效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休闲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文章在阐述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的现状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加快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的出现更加体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本文阐述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分析了铁锋区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铁锋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什刹海包括西海(俗称积水潭)、后海和前海,明代《帝京景物略》名为水关。到了清朝,八旗子弟环湖而居,醇王府、恭王府、庆王府、罗王府等王府、贝勒府相继建成。有人指出:醇王
  都市农业是利用乡村的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及经营活动,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
会议
1、交强险采取什么方式“奖优罚劣”费率浮动?交强险实施第一年实行全国统一保险价格,禁止费率浮动。同时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交强险费率水平将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