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式教学成就科学高效课堂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121998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玉环独特的三期土质条件进行酸碱测定实验加以导入并进行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帮助学生理解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本质,有助于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6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24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以探究为本的教育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其它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和规律的方式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是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本文拟结合“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发掘探究潜能、诱导探究方向、提高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高效科学(化学)课堂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玉环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地形分为海岛丘陵、滩涂冲积小平原,有漩门湾二期、三期围海造田的工程,可以说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多样。在本课教学引课时,我们可用展示家乡资源地图(玉环地图,包括二期、三期过程),比较二期、三期区域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比较开设:提供目前三期土壤(围海造田至今5年)很难种植作物,只能长一些如图所示的植物;而玉环农业观光园二期土壤(围海造田至今15年),可以种植不同种类作物,如文旦、葡萄、西瓜等(如图)的真实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三期的土壤目前不适宜种植上述作物?
  [学生]三期的土壤可能呈碱性或酸性。
  [追问]真的是碱性吗?我们如何解决刚才猜想?
  [学生]实验探究:检测三期土壤的酸碱性。
  二、问题引导,发掘探究的潜能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动手、观察与批判思维能力等,化学实验具有讲授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元素。就目前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是演示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基于问题式实验)较少。然而化学实验不应当、也不只是作为一种验证工具和手段,更应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始于发现问题,终于解决问题。
  [问题2]如何检测三期土壤的酸碱性?
  [学生]可以用石蕊试剂、酚酞溶液、pH试纸。
  [教师]检测首先需要获得土壤溶液(教师简单讲述科学取样一般方法)。
  [教师] 阐述课前与部分同学共同制取土壤溶液的过程的目的。
  [活动]全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取一定量土样过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滴加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
  [汇报]结论:三期工程区域土壤呈碱性。
  [问题3]如何检测三期土壤液的(酸)碱性强弱?
  [学生]pH试纸。
  [实验]用玻璃棒蘸取土样液,滴在广泛pH试纸上,将试纸上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记录下相应的pH值。
  [汇报]结论:测得土壤溶液pH=8;pH=9不等。
  [拓展]用pH试纸测试的方法比较粗略,精确的测试可以使用酸度计。
  [演示]将校准好的酸度计插入土样液中,直到液体浸到最低浸没线位置,轻轻搅动几下,等到显示值稳定,读取pH值。(结论:pH=8.6,呈碱性。)
  提示:土壤酸碱性分析表。
  [总结] 目前三期土壤因呈碱性而不能种植适于弱酸性或中性土壤生长的作物。
  [问题4]如果想在短期内利用三期土壤种植上述作物,应如何改良土壤?
  [学生]加入酸性物质,使其发生转变。
  [追问]加入酸性物质的目的是?你认为是如何转化为中性或酸性的?
  [学生1]酸与碱性物质反应,转变为中性。
  [学生2]相互混合就可以抵消。
  [演示]NaOH溶液和HCl溶液反应。
  [现象]在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追问]上述两种溶液混合是否反应?若反应我们如何确定?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
  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演示酸碱中和反应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结果。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于是引导学生质疑、猜想,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确定方案后分组实验探究,确定正确认识。当然在教学时,学生困惑时可适当点拨、指导和帮助,这需要教师以问题方式诱导学生确立探究方向。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探究一: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猜想]1、能反应,有新物质生成;
  2、不能反应,混合物中既有酸又有碱(两者共存)。
  [设计方案]研讨确立方案如下:   [结果预测]①有气泡产生;溶液无色(有酸无碱)
  ②无气泡产生;溶液红色(无酸有碱)
  ③无气泡产生;溶液无色(无酸无碱)
  ④有气泡产生;溶液红色(有酸有碱)
  通过分组实验后,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现象。8个小组汇报共有3种现象即预测中的①②③。
  [结论]猜想1成立,即酸、碱不能共存。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在相互交流中,学生思维相互碰撞,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追问]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显无色,能否判断溶液显中性?酚酞应该何时加更恰当?
  [实验]书本P19——活动1,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
  在盛有溶液的试管里,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观察现象。
  [思考与讨论]书本P20。
  上述活动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溶液由酸性变成了中性,若酸过量,则变成酸性。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酚酞滴加的次序的目的性。
  [教师]图表分析。
  [追问]酸和碱能发生反应,那么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四、宏微结合,理解性质探究
  利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而借助pH计可以精确地知道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将这两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的角度来认识溶液,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运用本质。因此本环节在探究一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二。
  探究二:酸和碱发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2. 处理工厂的废水及精制石油
  采用探究性实验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也可通过搜索、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教师只有在课堂的设计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 科学九年级(上)[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7
  [2] 郑青岳.郑青岳科学教育讲演录[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
其他文献
摘要:“盐”在初中化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提出的元认识理论,即对认知的认知,能有效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常见的盐;迷思概念;概念转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0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摘要:为了纠正高中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存在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错误做法,文章选取了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中“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一课时,在知识教学中以多重证据为导向,通过对比分析,进行教学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金属钠;多重证据;知识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0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背景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
摘自:英语百科网  一、读书学词汇  英语难学主要是因为词汇难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语的词汇量大。以一个知识分子常用的词而言,英语比中文多一至两倍,而翻译出来一个英语单词大约译为两个汉字。中文是以单音字砌成的,由单音字组合变化,但很多英语单词是以词根构成的。中国人学英语词汇困难的第二个原因是有些英语单词没有一模一样的中文对译。例如,名词apple译作“苹果”是绝对的,但handsome、b
摘要: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利用模型、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发现、获取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发现;研究;探索;成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6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22  近些年来
出生日期:2006年8月22日  座右銘: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就读学校班级:河北省阜城县第四中学七年级(3)班  指导老师:张超  Mary is an American girl. She is 13. She lives in Shijiazhuang with her parents now. She doesn’t know much Chinese. She can hardly sp
Soapy is my rabbit. When people first touch him, they are surprised at how soft his fur is. I have noticed that he seems to make everyone who meets him a little softer, too.  索比是我养的兔子。当人们触摸它时,都很惊讶它的毛发
English classes are the most popular way in which people study English. But English classes are a very poor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We spent a large part of our lives in English classes (in middle sc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25-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案是课前为上课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化学学科知识点多,实验多,有些内容又比较抽象,虽然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准备实验、做多媒体课件等,但是,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课后认真的反思。下面就谈谈课后反思。    一、课后反思是教案的组成部分    课后反思,是教
When we talk about Christmas, we often think of many Christmas things, such as Christmas trees, Santa Claus1, and gifts. Howe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is a not so “Christmas” tradition2: Many p
摘要:基于学生生活感知,创设真实情景感受燃烧之美。从蜡烛说起,将学生的预测引导至科学规范的探究,感受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体会探究的乐趣。基于燃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会科学用火,呵护生命安全,切实体验化学的学科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燃烧之美;探究程序;探究之乐;化学学科功能与价值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0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